时间:2024-05-07
李莉+李秋华
[摘 要]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项目研究,旨在系统全面地研究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该研究应用了基于能力结构层次的“冰山理论”,把反映被评价者的基础素质的显性部分素质,和反应被评价者价值观和行为动机的隐形能力结合,确定对被评价者客观实际的评价。本文就“冰山理论”及该理论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冰山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70-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目前公认的高校三大职能,而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这三项职能的发挥也就有所区别,应用型本科高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本职责使命的高校,而不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本科院校。社会服务工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资源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和形式都依托人才、知识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做为高校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主体,其社会服务能力更体现了办学院校的软实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当今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核心所在。长期以来,学术领域尤为注重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讨工作,而近些年来我国急需人才与科技创新,构建一个推动人才培育、彰显高校办学特色、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项目研究,旨在系统全面地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冰山模型层次性地描述了能力结构。在该模型之中,包含了所有影响个体活动的主要心理特性。对于能力结构来说,拥有更高的解释力。该研究中应用型本科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衡量和评定就基于冰山理论,把反映被评价者的基础素质的显性部分素质,和反应被评价者价值观和行为动机的隐形能力结合,确定对被评价者客观实际的评价。既反映结果,又反映过程。避免以提供的证书、资质、教龄、职称等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单一参考依据。
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现状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大学作为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的场所远离社会现实,因而被喻为“象牙塔”。随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逐步面向社会开放。19世纪中期以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参与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到了20世纪,社会服务作为高校除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之外的第三大职能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高等学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需要而且离不开高校的多方面社会服务,高校社会服务成为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纳伊曼所说,当代“高等教育机构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也应该成为周围社会的源泉,因此应该完全向社会开放”。
近年来,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成为高校社会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高校职能的认识,即高校应当提供给社会什么样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评价高校的社会服务绩效提供依据,即高校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效率如何。
据可得的文献资料分析,高校整体办学效率主要侧重于教学与科研,研究较为成熟,有较多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相对于高校整体办学效率评价而言,高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的文献较少。而针对教师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来看,更多的看重科研和教师教学本身,针对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更少。
与科研成果一样,社会服务成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已经成熟,并可以对科研成果水平和一个人的科研能力作出具有公信力的评价。而对于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个体或团体的社会服务成果和能力,目前还没有类似科研成果的这种评价体系。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妨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 基于能力结构层次理论的“冰山模型”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组织行为学的冰山模型层次性地描述了能力结构。在该模型之中,包含了所有影响个体活动的主要心理特性。对于能力结构来说,拥有更高的解释力。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就主要依据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的“冰山模型”。其具体理论逻辑如图 1所示。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者麦克利兰正式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把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划分为显性部分素质和隐形部分素质,显性部分素质即冰山上半部分,隐性部分素质即该模型的下半部。该理论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突破,改变了过去组织在人员招聘、评价过程中单纯注重冰山上部分素质即显性素质的片面做法,也帮助组织认识和发现了以往在人力资源招聘、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挫折的深层次原因。
冰山理论的显性部分素质,很明显是人的一种外在体现,称为基准性特征,这些特征只反映被评价者的基础素质,包含诸多可以通过培训而得以改变的部分,比方说资质、基础技能、行为等,各种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可以用于反映本人的显性能力。比如,教师的教龄,毕业院校、学历程度、企业工作经验都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而教师的社会资源运用能力、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评审、企业项目改造和培训能力等都可以经过训练和学习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素质的评价便是社会服务显性能力的评价。
作为隐性部分素质,是很难直接看出来的,也是难以对其展开直接度量的,称为鉴别性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区分能力突出者和水平一般者。包含动机、态度、价值理念等,是含在人体内部的,是难以进行改变的,但是对于显性部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构成了整个素质的大部分,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了解一个人潜在的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教学以外的活,考验着教師的创新创业精神。其个人的职业动机、职业道德、个人定位和职业规划是对其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其对于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拓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师教学态度等显性素质。
三 基于“冰山理论”的应用型本科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冰山能力结构理论,教师的个人内在素养和特质对其参与社会服务行为的决定性程度更大,所以最后构建的指标体系增加了这部分的评价指标。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项目研究中,应用型本科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衡量指标和评定就基于冰山理论,把反映被评价者的基础素质的显性部分素质,和反应被评价者价值观和行为动机的隐形能力结合,确定对被评价者客观实际的评价。既反映结果,又反映过程。
结合冰山理论的研究主旨,易于衡量的显性指标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对应冰山上部的显性素质,冰山下部的关键性素质则由教师社会服务素养和教师个人规划与总结来表示。然后再对一级指标进行二级、三级甚至更加精细的分化,尽量全面科学地反映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具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层次理论对照表如表1所示。
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项目研究在科学理解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方法,基于冰山理论对能力进行分解,就一般情况下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能力评价方面开辟全新领域,对教师个人长远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启田,崔维群,王有增.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旬刊,2005(5).
[2]李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