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来华MBBS专业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时间:2024-05-07

赵山河

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选择来华接受医学教育的留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09年,来华MBBS专业留学生人数为21123名,比2008年增长了9.8%。到201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34899名,比上年增长了14.5%。在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如何在留学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了我国高校医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开展在华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人文性质的根本要求

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种种原因,医学人文精神发展出现了断裂,医学人文关怀在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日益被淡化并逐渐失去了深度空间和价值维度,现代医学人才的内涵成了单纯培养“医匠”的模式。过度强调“治病”能力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精神教育。而医学人文教育恰恰是医学教育重要而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代医学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医学很难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医学。正如张金钟在《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一文中所说:“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现代医学教育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中外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医德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它伴随人类医学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受文化、政治、宗教和价值观念等影响,医德内涵在国家之间存有差异,但崇尚医德,追求“医者仁心”始终是医德教育的真谛。我国医德教育史源远流长。《淮南子.鸿烈解修务训》中记载:“古者民如草饮水,采树木之食……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记载了古代医家的医疗行为以及探索疾病奥秘的艰辛历程,更体现出他们无私、无谓的崇高道德境界;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论大医精诚”篇中详细阐明了医者对事业、对病人及家属、对同道的道德原则;国外也非常重视医德教育。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就提出医生应当是“人民的公仆”的医德思想;而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则对医患之间、医者与医者之间的行为准则做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形成了系统性的医德学术。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当今,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医患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帮助解除病痛的关系,除了救死扶伤的职责外,医生被赋予了多重内涵,如心理的沟通、法律的契约、社会的责任和道德的良知等。坚持“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医学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

二 当前我国MBBS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建构不合理

目前,来华MBBS留学生医学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注重的是对来华留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能力的培养”。留学生教育在这种“医学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重医学能力、轻职业道德教育的倾向就一直存在。从而在留学生教育中形成了一整套单一的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此外,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与课程设置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以及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较少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些医学院校把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设为考查课,甚至个别高校就没有开设这类课程。

(二)专任教师匮乏,教师知识结构和责任心有待优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MBBS专业授课方式上采用外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比如,有些高校外教占授课教师的2/3以上(MBBS全英文授课),而本校教师还不到授课教师总数的一成。此外,由于大部分必修课程由外教负责,本校教师授课内容不多,大多缺乏教育积极性。加上英语沟通障碍,特别是缺乏对留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大多采用“趋同化教育”,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滞后,缺乏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新式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用得也不多,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跨文化在医德教育中的影响,远远不能适应留学生教育。

(三) 留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清楚的认识,学习带有功利主义倾向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从业人员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才能满足从业的需要。但是,由于部分MBBS专业的留学生对医学模式的转变缺乏清楚的认识,他们的兴奋点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之内,对医学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此外,由于医学专业学习任务繁重,面临执业医考试和就业等双重压力,很多留学生把大部分学习时间放在了专业课学习上,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由于对其就业和从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多数留学生不愿意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上面。“换言之,医学专业成绩的优劣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硬指标,所以,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态度和选择上带有功利主义倾向,从而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的失位和旁落”。

三 加强和改善来华MBBS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来华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目前,我国在华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规范、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国家教育发展高度去重视医德教育问题,没有明确MBBS留学生医德教育目标。留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我国留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长远战略高度出发,将留学生医德教育纳入我国留学生培养体系。大胆借鉴、学习国际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总体方针,教育培养目标和评价考核体系。另外,各省市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国家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目标。各地方高校在遵照国家和地方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校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通过制度体系,规范我国来华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二)完善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宏观层面加强对高校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邀请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划定我国高校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材范围,让高校在开展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教材选择方面有一个参考。其次,高校要从自己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在指定的教材范围内选择适合本校的教材,开展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再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把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考核范围,加强对高校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最后,高校要切实转变重“医学知识”和“医学能力”培养,轻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把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选拔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面、责任心强的教师承担医学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三)加强医学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应从留学生发展的持续性和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把师资力量建设纳入学校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其次,在留学生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要逐步转变以“输血型”师资建设向“造血型”师资建设的转变,解决过度依赖外教的被动局面。要加大对高层次医学外语人才和专任课(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自我培养能力。再次,加大对紧缺高层次医学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适当放宽相关条件。在自我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挖掘有潜力的年轻人才,通过公派留学、国外师生交流互换等形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最后,在师资建设中,要突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在职称晋升、外出深造、职务晋升方面向他们倾斜,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科研热情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氛围。

(四)创新德育方法,确保德育实效

医学留学生医德教育,应创新德育方法,注重实效。首先,多使用情境教学,如“标准化病人”等,通过以师生模拟病人的方式开展临床医德教育,让留学生通过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感受病患的疾苦,领悟医德真谛。其次,延伸课堂教学,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功能,拓展医德教育空间,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如,实验课为实验动物默哀、参观生命意义展室、人体解剖课前对捐献遗体默哀、参加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区义诊和医院组织的遗体捐献仪式等,让留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职责,培养其人道主义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最后,加强跨文化教育,让留学生明白,“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排斥国际化,而是与国际化相互促动过程中提升的”。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融合,让留学生在跨文化冲突中领会到了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从而为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睦群,周庆华.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22(5).

[2]吴玉东.医学来华留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海峡科学,2007(5).

[3]周庆华.医学“交叉学科”浅析[J].医学与哲学,2007(2).

[4]冯显威.医学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