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朝武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它既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和负面效应。高校德育必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德育的要求。[1]
一、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1.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接口都可上网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或者相互间“实话实说”,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信息丰富,这些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快捷,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每个角落。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在校内的某一段时间和某个现实物理空间,德育管理如何面向网络虚拟空间发挥作用,如何及时对网络信息作出反应,指导大学生的网上生存,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面对的首要问题。
2.德育管理过程的互动性增强
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以聊天为主要目的者占80%以上,大学生对思想交流有着一种强烈心理渴求,他们需要与他人沟通,也乐意与他人沟通。在网络中,人际心理距离缩至极短,大学生容易敞开心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往往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3.德育管理的手段更加多样
网络世界的丰富性使德育管理手段也更加多样。传统的德育途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团工作与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使德育管理生动而且富有感染力,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4.对德育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网络对德育的影响及其作为工具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都对德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备现代化的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还要具备相当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特别是网络意识,要善于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同时对大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要有精深的研究。与传统传媒相比,计算机网络的传播和表现形式都是全新的,德育工作者如果对网络发展敏感,不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就容易丧失德育管理的有利时机。[2]
二、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带来难得的机遇
互联网是一种新事物,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种新的认识武器、认识工具,又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还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努力掌握互联网这个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为高校德育建设服务。从高校德育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与互联网结合,就是同新的认识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也就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2.互联网给高校德育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是信息源方面的挑战。目前网上的信息就世界范围而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确实还很少,宣传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占了主导地位,甚至象“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也通过互联网大量而迅速地传播,建设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已成当务之急。二是信息传播方面的挑战。相对来说,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再加上我们的管制措施,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及信息量,都还比较慢,比较窄,比较小,现在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了。三是由互联网引发的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与正统观念的挑战。大学生是上网的主要人群之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对象,如何使他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识别信息能力,总之,挑战是严峻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至我们现在仍然奉为经典的某些基本理论等等,都可能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得不予以密切关注的。[3]
三、高校德育的创新
1.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同时,必须融入新的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新的内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联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良好的行为方式统一起来。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的内容比较陈旧,空洞说教较多,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必须在这方面加以创新,德育不能仅仅限于思想品德课上,各门专业课、校园环境、生活学习都应成为德育的内容,学校处处应是德育的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上网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必须开设网络道德的课程,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以使大学生能够用好网络为学习、生活服务。[4]
2.高校德育理念创新
第一,更新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价值观。纵观当今世界,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究竟如何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是网络专家主张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对网上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而另一种是一些自由主义者主张在虚拟世界,充分地张扬个性。大学生大多是虚拟世界的常客,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大学生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个人价值本位意识相当强烈,为此,网络时代必须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强调社会价值在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要求大学生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高校德育的工作任务观念要更新,确立灌输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任务观。高校德育一直是以灌输为主,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的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主体性要求日益强烈,网络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法律问题,要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必须对大学生灌输网络社会的规范,但是,目前虚拟世界的规范滞后,再加上网上行为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对大学生的辨别是非、自我修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群策群力做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上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更新高校德育工作主体观,确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工业化社会,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到了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发生变化,虚拟社会出现了虚拟主体,大多数大学生网民拥有了两个主体身份,一个是现实主体,一个是虚拟主体。两个主体由于所处的环境相异,他们的特点经常出现冲突,与现实主体相比,虚拟主体具有易变性,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主体观念,教育大学生将两个主体辩证统一起来,为有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渠道。
3.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第一,转变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影响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必须从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力。
第二,调整教育者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社会无序、失范的道德生活的影响,行为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使得一些教育者对大学生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德育方法创新必须调整教育者对待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态度,使两者的关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教导者转为“切磋者”,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德育的效益。
第三,挖掘和利用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德育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得以实现所借助的物质力量。先进有效的手段,可以使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的传播或传递方式更准确、更迅速、更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德育的影响面扩大,影响力增强,提高德育的效果。因此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必须运用先进、有效的手段充实教育方法,加大挖掘和提高传统教育手段有效性的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教育手段。
第四,形成高效的新工作渠道网络。工作渠道是高校德育方法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工作渠道是否畅通和全面覆盖,则说明了工作渠道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也反映了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网络时代,原有的德育工作渠道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在现实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了德育工作的渠道的盲点。所以,开辟新的工作渠道,形成高效的工作渠道网络,是方法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5]
总之,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成倍增加,更多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解释出现在大学生的意识当中,许多固有的认识和形象开始破裂和瓦解,产生令人惊讶的变化。高校德育必须创新才能适应这一变化。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龚惠香. 高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00,(4).
[2]刘岚 .网络条件下德育管理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 2003,(1).
[3]刘开寿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刍议[J]. 探索 ,2000,(2).
[4]姜继红.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1).
[5]谢海光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