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朝辉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从理论走向实践分别从四个核心要素展开探索:把握学生需求,指向幸福人生;以生为本促使教学内容差异化,上下衔接呈现课程内容多样化,立足整体构建模式内容标准化;以学定教打造乐动会课堂,持之以恒实现三联动模式,着力健康奠定幸福感基础;三条路径确保评价精准化,注重过程抓住评价关键点,贯穿始终确保评价全面性。
关键词:幸福;体育课程;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3-0006-03
近十年“幸福”一词在国家战略中被频频提起,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的倡导下,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幸福体育课程体系应运而生。这既是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建构之初力求实现的目标,也是一体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抓手,是新课程标准有效贯彻落实的关键[1]。而学校体育需担负起以体育人、为学生奠定幸福人生的根本任务。本文结合第三期一体化专题研讨,以“地方课改”“实践操作”为关键词,紧紧围绕“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四大核心要素进行实践求证,即把握学生需求、内容从理论到实践、路径设计从理论到实践、评价从理论到实践展开,使一线教育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从理论走向实践如何落地更加明晰。
一、把握学生需求 指向幸福人生
在第三期一体化专题研讨活动中,安徽杨洁老师认为高中体育课应开设体育选修课,在选择课程内容之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并结合其年龄、体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创设多样化和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福建梁翔老师表示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需求不同,所以在目标设置、学练分组、过程评价、比赛规则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本源性动力。
于素梅博士曾提出,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以满足学生各阶段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力,进而激发学生想学、乐学,从而帮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健康知识、发展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最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本团队认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建构需求,从学生生存、生活需求出发,遵循人的本位概念,以满足人的发展,而这也是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源源不竭的动力来源。学生的运动需求具有普遍性需求和个体特殊性需求,又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发展性,这就决定体育教学要从“以学定教”“以学生生命成长发展需求”理念层面去理解于素梅博士的课程内容,最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二、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内容从理论到实践
(一)以生为本 教学内容差异化
浙江郑小真老师认为应以生为本,实现教学内容差异化,即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安徽叶志强老师提出应以学生的兴趣发展、为集体做贡献及终身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创设各类运动情境,使学生获得优越感、成就感,以及满足学生“传承需求”“审美需求”“挑战需求”等内容,逐步完善人格的发展。本团队认为得益于课程内容结构化导向,在教学内容差异化的基础上,还应使教学内容呈阶梯状螺旋上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形成纵向衔接使学生始终保持对体育课有挑战,从而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上下衔接 课程内容多样化
安徽杨洁老师表示高中学校体育可结合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体育特殊需求,安排与高校相衔接的课程内容。同时增加爱国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输出,使健康教育更为全面。浙江王久乐老师在论文中提出体育课程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学生究竟学了什么,需要学什么,不仅要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价值,更不能忽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注重上下衔接,提高学生的真实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该项运动完整的体验和理解。本团队认为,通过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内容实践促进学生身体认知的基础上,进而建构其精神认知层面,体验到身体和意志的双重归属,让“以体育人”之“育”充分发挥。
(三)立足整体 课程内容结构化
浙江裘松杰老师基于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逻辑,六大类需求课程内容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落脚点。《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五大类。裘松杰老师建议各地方学校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落实课程内容。宏观层面:落实学校整体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中观层面:安排贯穿学期甚至学年项目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微观层面:拟定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实现整体性结构化、项目化教学。本团队还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需要精准适配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学懂、学会、学乐”,让学生在多元学习情境体验中形成对技能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让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内容真正服务于每一个学生,以体现课程内容的幸福载体作用。
付全博士指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四位一体”的指引下,在新课标体育核心素养的统领下,需要实现教师对幸福的深层理解,并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而确定课程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充分感受到乐趣,形成兴趣。同时在实践中提炼、概括、总结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深度挖掘其标准与框架,让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内容实施之路建立明晰的方向和目标。
三、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實施从理论到实践
(一)以学定教 打造“乐动会”课堂
山东徐家鹏老师认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应结合新课标整体要求,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福建梁翔老师提到在“乐动会”体育课堂中需围绕学生需求选择教法、学法。例如,小学高年级篮球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竞争需求,设置班级CBA联赛主题情境,合理分配角色。通过自我分工、队徽设计、战术讨论等自主学习过程,从篮球运动中体验幸福感。本团队还认为,以学定教不容脱节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练、赛”环节,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单元,让学生获得运用技能的能力。通过实施进行调整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幸福课堂体验。
(二)持之以恒 实现家校社联动
江苏杨浩老师认为课外和校外的体育课程的实施要建立在简单、易操作的基础上,同时编排多样性、专项性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课后家庭作业生活化、亲情化;鼓励全员参与各类体育比赛,尽可能满足不同水平段的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浙江王兴发老师指出将“课堂、课外、校外”三线联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达成幸福发展目标。针对课堂而言:幸福感隐藏在以“乐动会”为目标特色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活动中;针对课外而言:幸福感隐藏在与同伴交流合作和通过教师指导所体验到的存在感中;针对校外而言:幸福感隐藏在和父母一起运动中。本团队体育教研在帮助学生追寻和实现“幸福感”之路上,着力于体育课堂的一体化推进、课内外联合推动以及校外家校社的系统打造最终形成合力,促成幸福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三)着力健康 奠定幸福感基础
浙江余立峰老师认为如今的目标从健康提升到了幸福,但理念的提升还需回归到实践,建议教师们在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上仍要着力于健康,通过体育课、大课间、家庭作业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此形成幸福感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更好的更合适的模式,只要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便可以大力实施。余老师还指出本次研讨的各类视频展示是浙江省纲要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路径与成果,无论是课标还是课程模式的落实,都呈现着“学、练、评”一致性的学校体育新样态,是学校课程模式落实的有效载体。其中,课例展示中情境复杂的教学内容设置,使学生感受到较强挑战,而挑戰性增强意味着成功感增强,与幸福感中的愉悦感相呼应。最后建议校外体育实施中多关注亲子运动、社区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本团队还认为路径设计从理论到实践验证,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是巨大的,落实“幸福体育课程模式”,需要在地方课程落地,体现“教会、勤练、常赛”。因此,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不仅有利于通过衔接性的学习助力运动技能的掌握,层层打牢体育素养的地基,养成锻炼习惯促进健康,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评价从理论到实践
(一)三条路径 确保评价精准化
陕西李晓霞老师认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可以采用运动能力等级评定标准测评其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天津时少雄老师提出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决定着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度,也直接影响学生产生多大程度的成就感,建议适时让AI(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教学。江苏支钟轩老师认为对于认知方面可以采用编制知识试题,对于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评时可设置评价内容、方法与标准,在关注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时可从学生日常锻炼习惯、每周参与锻炼次数等方面设置评价标准。
(二)注重过程 抓住评价关键点
深圳刘周洋老师认为以评价来引领课堂,设计与课堂难度相适应的强度,全员参与。同时,评价需要贯穿各个环节,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励评价、难度适中的技能打分评价、小组之间的竞赛评价等都能成为课堂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厦门黄霖旭老师认为学生是否幸福才是课程灵魂所在,例如以不同任务情境的挑战以及课尾的升华部分引导更易让学生有获得感,同时也可从其身心参与、动作技能、团队合作等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贯穿始终 确保评价全面性
福建陈司令老师基于运动负荷监测的教师行为改进实践研究,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人工与智能的互补、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发展与结果的全面关注。山东胡阔成老师认为幸福体育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以判定课程目标达成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即时、多元的有效反馈,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学”与教师更有效的“教”。
于素梅博士认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立足于解决教育根本性、关键性问题,旨在走进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是一种符合课程构建的综合模式,能推动和实施一体化教学深入改革与有效落地。在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应抓住四个核心概念——需求、内容、实施、评价,即了解需求,将学生需求作为起点,满足需求;在内容上应倡导以学定教,学以致用;在实施上建议学校进行体育走班制教学,所选能有所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而评价一方面可检验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驱动学生的发展,最终形成让学生主动参与、基于学生又为了学生的良好局面。于素梅博士还指出在健康与幸福的关系中,健康是基础和保障,而幸福是指向,应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而关于评价问题,目前已找到评价的突破口,即学生运动能力的评价,“怎样评”“评什么”是关键,相信随着国家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标准的发布,能为不断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带来更多指向。
五、结语
此次研讨对新课程背景下“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梳理,并在各个话题模块进行了7个视频的实录展播,通过搭档主持、嘉宾做客、专家解析、线上连麦等环节创新重组,以实现点线面多方联动的浓厚研讨氛围,为幸福体育课程建构对一体化课程的有效落实提供了现实性解决思路与方案,助力高质量体育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下的幸福感追寻与实践方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