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天津市大课间体育活动“1+8”模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5-07

李文江

摘 要: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愉悦学生身心的任务,也承载着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使命。文章探讨了天津市大课间“1+8”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32-02

天津市从2008年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达标工程,距今已有十个年头,现进行着的第三轮达标到2020年结束。在首轮100条达标标准中,第84条标准明确规定:“每天每位学生不少于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天‘两操两活动。”并在达标细则中,提出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不少于8种,课间操与跑步除外,即“1+8”的模式。学生通过参与这种“1+8”模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巩固了运动技能,培养了运动兴趣,也收获了运动情感提升。那么,“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搞“1+8”的模式?怎样构建?实施时注意哪些问题?这是本文主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一种范型,它是在体育锻炼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程序、活动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中的“1”是指一套课间操(校操)或一次集体性的跑步,“8”是指8种不同内容的自选兴趣分组活动。具体说就是在大课间规定的时长内,根据季节,全校集体性地进行课间操或校操+8种自选兴趣分组活动;根据季节,全校课间跑步+8种自选兴趣分组活动。“1+8”中的“1”是不变的,“8”是可变的,“8”的可变性不仅体现在校与校之间、本校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不同年级之中。

二、怎样构建“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是在调研基础上,反思总结大课间活动实际效果提出的。虽是行政提出,但是没有脱离实践,是大课间实践活动的集中反映。那么,怎样构建“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首先,要统一思想体现集体协作。思想是行动指南,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校长、主管校长、主管主任、班主任、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学校后勤、德育处、教务处、团支部、学生会等,都要把思想集中统一到这种活动认识上来。并且在体卫处的具体策划下,按照责任与分工,各司其职集体联动,这样才能保证“1+8”大课间体育活动高效运行。其次,学校牵头顶层设计活动内容体现集体智慧。也就是说具体“1+8”活动都有哪些内容,是通过反复论证确定的,不是个体行为。设计活动内容时,体卫处在调查问卷基础上制定初始方案,提交给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组织召开学校各处室负责人、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活动方案论证会。体卫主任解读方案,征求大家意见,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调整方案。第二次论证会要对调整的内容做出说明,直至完全通过,上交校长审批。这样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过程与结果,而不是一言堂的产物。同时选择活动内容要尽量与学生体育课学习内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已有运动经验联系起来。要满足学生想运动,保证学生会运动,实现学生快乐运动。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将各种形式的徒手与器械游戏、跳短绳与长绳、踢毽子、跳皮筋、呼啦圈活动、跳房子、抖空竹、打陀螺、跳竹竿舞、各种球类活动以及学生在课间经常活动的地方性游戏活动、学校特色运动项目都考虑进去。再者,制定实施方案实现集体联动。大课间是学生的大课间,学校所有人员要为学生创设充分活动的平台。由于“1+8”模式活动形式多样,所以活动组织与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合理地规划场地,集中分配器械,配备组织人员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各个班在按兴趣分组活动时,将本班任课教师统筹安排在各个活动小组中,协助组织参与活动,这样学生会兴趣高涨。同时要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运动专长,协助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开发多种活动形式。如骑独轮车、抖空竹、踩低高跷、扭秧歌等。集体联动是“1+8”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每位参与的教师只有增强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才能实现联动的高效运转,进而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最后,完善制度保证运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一种活动形式,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中小学都非常重视,制定了相应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相关制度,“1+8”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如此。如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勤制度,室内其他学科教师不得拖堂的要求,全校职工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与绩效挂钩制度,班级学生入场与退场纪律要求,安全活动与有序活动的要求,体育器械与场地使用的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评比与奖励制度等。总之,构建“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思想上要做到高度集中统一,行动上要做到上与下集体联动,活动设计上要做到群策群力,管理上要做到全员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效果上要做到既出工又出力。

三、“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实施注意的问题

1.合理统筹布局场地

由于“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活动内容多、形式多、活动分散,因此给部分场地较小的学校带来矛盾。为了有效化解场地小带来的矛盾,需要学校从大局出发,合理统筹布局场地。首先,按年級划分。方法是将学校可供活动的场地,根据需要划分给不同年级。低年级、教室楼层高的要尽可能安排在方便退场的地方,以实现快速退场,不影响后面课堂学习。同时,划分年级场地也要考虑就近和便于活动管理的原则。其次,将年级场地再按班级划分。班级人数较多,场地相对大些。反之,小些。划分班级活动场地,要以满足活动为原则,尽可能做到充分使用场地。再者,根据班级不同活动内容划分场地。活动内容决定活动形式,如果活动形式是开放的,那么就要和本班或其他年级、班级活动形式开放的组避开,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是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效果的保障。对于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游戏、器械可以引入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如小学的跳房子、跳皮筋、抖空竹、简易保龄球、跳跳球、竹竿舞、贴人游戏、摸小兔尾巴游戏、剪子石头布游戏等。同时,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还要注意对传统体育器械活动形式的创新。如呼啦圈可以转动,可以连续摆放双脚连续跳过,可以快步频跑过,还可以用来跳单双圈等。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可以采用简单基本身体活动的游戏形式,中学可以采用小强度竞技性体育游戏的形式。为了方便学生拿放器械,有的学校开发了美观的器械箱,将器械箱固定在操场一侧,箱上书写体育名言,营造出学校体育文化。

3.充分用好学生干部

学生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因此需调动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尽管活动内容与形式重要,但是活动的评比与激励更重要。于是学校由学生会或体卫处抽调各班学生干部组成检查评比小组(定期干部轮换),配上标志互换年级开展检查评比,有力保证了“1+8”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如检查评比小组做到每天有检查、有评比,每天将评比结果通过宣传栏进行公布,并且将月评比结果纳入班主任考核中,这样增加了班主任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的责任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干部体卫处要做好培训工作,确保他们上岗时能够公平、公正、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4.活动内容动态升级

在解读“1+8”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已经阐述了“8”的动态性。此时再讲动态性更指向的是随着学生运动能力提高,活动内容与形式要有层次上的升级。如小学“1+8”大课间体育活动,在选足球活动时水平一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熟悉球性的活动,水平二学生可以设计传接球,水平三学生可以设计运球。同理,在选篮球活动时水平一可以设计熟悉球性练习和原地运球,水平二可设计胸前传接球,水平三可设计行进间运球。活动内容动态升级一般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要将升级后的内容在开展“1+8”大课间体育活动之前公布出去,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同时,在学期“1+8”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每月可更换一次活动内容,但更换内容不要过于频繁,以确保活动设计的整体性,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5.活动管理责任到人

管理出效益,出水平,出质量,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如此。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学生的大课间,也是教师的大课间。学校全员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教师健康身体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同时也是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需要,更是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的需要。几十分钟的活动,如果疏于管理,那么就会降低效果,影响活动质量。大课间是学校窗口,是展示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舞台。评价一所学校管理水平如何,透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就能得到答案。特别是“1+8”大课间体育活动,由于活动场面大、分散,给大课间活动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学校要全盘考虑,由学校将科任教师分配到其任教班级中,与班主任一同参与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效果,也密切了师生关系,利于科任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工作。

6.大课间活动课程化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各个学校体育基础工作之一。如何保证这项日常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是重要举措。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是基于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规范提出的,是保证活动效果、提高活动质量、提升活动内涵的需要。当用课程化理念去构建设计、实施运行、管理评价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与“神”就走向了融合。如在音乐伴奏下整齐地入场与退场,活动过程中的师生对话交流与互动,活动负荷的合理施加,活动结束时的集体放松,这样的过程都体现了课程化的理念,这一点需要在“1+8”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中继续坚持。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是愉悦学生身心,也是增強班级凝聚力,打造良好班风与校风的重要途径。所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总结与研究,不断创新活动模式,更新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方式,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01.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 30027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