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当前学校体育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时间:2024-05-07

文/潘 佳

对当前学校体育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文/潘 佳

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为什么而教?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体育应该给他们带来什么?本文试图从体育的起源入手,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填补我国学校体育重技能培养,轻体育文化修养;重人的生物属性塑造,轻社会属性塑造的这一空白。

学校体育;价值;认知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中考”“高考体育”试图用“应试教育”的办法“以毒攻毒”,打破应试教育中重文化、轻体育的现状,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它们的影响下学生体质健康再度被重视,学生健康水平有一定提高。然而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逐渐变成一种功利的、任务性的工作,让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被动重视学生体质的同时也忽略了体育课堂、学校体育文化、课外体育活动等常规性学校体育活动,学生仍然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来到体育课堂,在他们眼里体育课是枯燥的,是痛苦的。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往往也是急功近利,想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来“达标”,过分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学校体育认同文化逐渐形成一个断层。如果学校体育认同文化这一断层不被重视,学校体育将长期处于一个无根的阶段。本文从体育的起源为切入点,试图重塑这种学校体育价值文化认同,重新回答体育为什么教的问题。

一、体育——人类自信的本源

从著名体育社会学学者李力研在《野蛮的文明》中对“体育崇拜”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是因为人类对“本我”力量的向往。人类对本我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远古时期人类尊大自然为神(山神、河神、火神),因为在当时,大自然的喜怒哀乐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渐渐地,人们发现大自然是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人类顺应自然规律有效地利用了水和火进行农耕和煮食。随后人类的崇拜又转向了对猛兽图腾的崇拜(虎、象、龙),因为当时人类觉得这些猛兽十分可怕,当时人类还无法与之对抗,所以就只能供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也变得越来越强大。直至人类认识了本我,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驯服了这些猛兽,人类第一次感受到自身无比强大的力量,人类的崇拜也从“神”转化到了活生生的“人”。这个时候出现了“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人类的崇拜从开始的自然崇拜、猛兽崇拜向最后对具有非凡力量、超高技艺的人的崇拜转变,此时那种虚幻的、愚昧的“恐惧式”的意识形态已经让位于实在的、正确理性的“战胜恐惧”的思想情感。具有超高技艺和超能力量的比拼就是体育最初的形态。

人类的“自信”来自于人类对本我认识的回归。人类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战胜自然界所带来的恐惧。慢慢地,人类开始崇拜这种力量和具有这种力量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渐渐地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而这种力量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并发展成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将人还原为最本真的人,能跑多快、投多远、跳多高……这些不借助于任何外力和任何技术的成分,仅仅依靠人体本身的力量来完成。这样的力量,在高度现代化、技术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在未来的体育课堂上我们要教会学生认识自我,通过体育理论课程使学生能认识身体的构造及其生长发育过程。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在特定的敏感期练习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这种对“本我”的自信。

二、竞争——培养健全的人格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竞争是一个物种得以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个是自然选择),人类完成了从原始脊索动物到现代人的漫长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被淘汰恰恰说明了人类这个物种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在进化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因此对人类来说,这种“竞争”应该是“先验的”“本能的”“有利的”。

而在当今文明社会,盲目的竞争往往被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所约束。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产生的本能的竞争欲望在积压下得不到释放,所以人类需要依靠一种叫作体育的游戏,使竞争能在伦理、道德、法律范畴内找到一个释放的闸口。虽然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笔者仍试图通过本理论解释正在演绎着的体育社会学现象。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漫长过程,其演进程度与外界环境干预是分不开的。体育经历着从初始无序—规范(小范围有序的)—失范(无序也是现处阶段)—整合有序的漫长过程。体育诞生与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兴起于文明对竞争的约束与人类本能对竞争的渴望的矛盾之中,渐渐地在功利与技术面前体育经历着长期失范。但此时大多数体育人仍追求着体育最本真的东西——出于对人类本能的挑战。所以此时出现了关于足球是否用鹰眼的争论,出现了过度训练有损人体健康的思考。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体育终将会以何面目示人,取决于外界的影响与干预程度。

从严复的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到毛泽东的野蛮其体魄,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虽然存着体育的元素,但更多的是以养身,以及修养精神为目的教育国民“温良恭谦让”、息事宁人的思想,与西方体育的决斗、竞争、冒险精神是完全相背离的。当今中国的教育仍缺少一种血性的竞争游戏。田麦久先生曾说,在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网项目和体操、跳水等表演项目中,中国很有优势,而在激烈对抗如足球等项目中,中国却很难崭露头角,这是中国体育也是当今体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少年或沉溺于网络的厮杀,或经不起残酷的竞争而选择了轻生……太多的乱象反映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欲望与实现的矛盾使太多人变成功利的机器而不择手段,无时无刻不对伦理、道德、法律发起挑战。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叫作体育的游戏。因此未来的学校体育应当通过这种游戏导向,使学生在学校中就明白规则、底线、对手,以及胜与败的真正含义。

三、技能——体育教学的第一要务

正如前文所说,学校体育终将回归到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的主阵地,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当前的体育教学又是否能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呢?笔者经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到古时中国和欧洲的教育都存在体育的元素。近代中国从1903年开始全国的大中小学堂每周开设了两节“体操课”。可当时的体育教学质量不容乐观。1917年毛泽东在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表达了对当时体育教学的担忧。对体育教师辛辣的描述寄托了毛泽东对体育兴国的期盼和对当时体育教学质量的忧虑。时间过去了100年,当前的体育课堂目标仍仅仅锁定在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上;学校体育的“效果”评价也仅仅局限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上。除了公开课和教学评比之外的体育课基本上没有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含金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体质健康严重下滑的大背景让教育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充分重视,对于执行者(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王登峰司长认为:学校体育当中运动技能教学的缺失已经成为学校体育价值认识的最严重问题,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国民的生活方式。

1.运动技能与终身体育

笔者从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对宁波市某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撰写了硕士论文《我国合并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困境与超越》(2013),文中指出3年来该校63个班级的体育课,每年若遇到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该学期(9月~12月)95%以上的体育课都在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开展训练。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以跑操为主,外加跳绳练习。笔者在更进一步调查中了解到每年宁波市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如果该校抽测成绩位列10名以内,被抽测班级的体育教师将会有一笔可观的奖励。而因为区级、市级体育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比赛获奖的老师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的。在宁波市某小学《一级职称推荐评分办法》的文件中,笔者发现:体育教师评职称评分办法,因体质健康标准抽测的排名的评分可达20分,而相对应级别的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最多只能加2分。这种政策的导向,使得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的内容安排上对学生体质健康锻炼的内容严重倾斜,同时也忽略了技能的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技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国民素质的基本表现。体育课作为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的必修课,它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个基本目标就一定是“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原动力。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学生的运动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生体质自然就增强了”的主旨思想,充分发挥体育课的真正价值——“教会技能”。学生只有学会了运动技能,才会自主地去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达到终生体育思想的建立。这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幅美好的蓝图,需要我们自身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决策者、管理者思想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撑。

2.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起步较早,在生命教育价值的凸显和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生命教育。本文所指的生命教育是指在体育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国内著名学者赖云华认为“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价值,集育体、育心、育神为一体的体育课程将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笔者主张通过体育课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知识、技能、技巧。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部分地区和学校对体育课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实验和尝试。生命教育的大规模开展还存在许多难题,如教材的修订、师资的培养和教育部门的支持等,需要在后期工作中逐个解决。

学校体育的价值不应该只锁定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认识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功能,通过对学校体育价值的再认识,切实有效地在学校实施相关的体育课程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本文从社会学和体育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追根溯源,提炼出学校体育应当具备增强学生自信、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面对竞争,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体育课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学生珍爱生命,掌握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与救援技能。

[1]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2]潘佳.我国合并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困境与超越[D].宁波大学,2013.

[3]唐泽民,郑颂平,董又祯.构建中小学体育生存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3(8).

[4]王宏,丰硕蕾,郑薇娜.中国社会转型与体育价值认同的恶性消退[J].湖北体育科技,2016(2).

[5]邵伟德,邵天逸,李启迪.学校体育价值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

G633.96

A

1005-2410(2017)08-0013-0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茅山小学 3151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