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潘绍伟
摘要:本文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两个方面的弱化问题出发,阐述了强外优内并举、健身育人共赢学校体育的核心追求,及如何才能实现学校体育强外优内并举、健身育人共赢。
关键词:意见;学校体育;强外优内;健身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09-03
在认真总结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7号文件、2012年国办53号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求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一、《意见》为什么再次提出强化学校体育?
一般认为,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意见》再次提出强化学校体育本身就表明目前学校体育仍然存在着一些弱化的问题。具体说来,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弱化问题。
一是学校体育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弱化:整个社会对于学校体育价值的认识还不到位;学校体育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落差很大;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在一些地区与学校未能得到保证;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师数量与质量、体育场地器材、体育经费等保障还存在不少缺口;对于学校体育不作为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认定与惩戒不明确、不落实等。
二是学校体育内部实施与成效的弱化:学校体育观念相对滞后,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一刀切”式的绝对性评价,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很多学生经过十二年甚至十四年1000多节体育必修课学习后,确实存在不会体育、不喜欢体育、不参与体育的所谓“三不”学校体育毕业生。
更多的人对于学校体育的第一个方面的弱化问题与危险看得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学校体育的第二个方面的弱化问题与危险,却不够充分,甚至没有认识到其对强化学校体育的危险。要想真正实现“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必须强外优内并举,才能健身育人共赢。
二、强外优内并举、健身育人共赢学校体育的核心追求是什么?
《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与核心价值追求。这一指导思想明确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提出改革改善学校体育机制、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并举,达成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要求。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非常重要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的背景下,强调学校体育对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和意识到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理应与学校教育追求一致。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指出目前的教育中广泛存在的“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体育限于体能,德育限于规范。”“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达到精神与身体健康的高度统一和谐,从精神上导入健全身心,是指双重建构,这种身心的健全才是完美的,有意义的。”
三、怎样才能实现学校体育强外优内并举、健身育人共赢?
1.强外优内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
外部强化体育课的地位,保证体育课的课时。《意见》明确提出“保证课程时问,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高等学校要为学生开好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要从制度上保障开足国家规定的体育课,保证体育课时不被挤占。
内部优化体育课的实施,提升体育课的价值。一是明确体育课定位与价值追求“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马约翰认为:“体育主旨不在于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籍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吾们要借团体运动的机会练习合己为人,因公忘私的习惯。”
二是科学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完善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适应性、趣味性、科学性、吸引力,对学生的成长更有意义。
三是提高体育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这样讲过“知之者不如爱之者,爱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更是明确指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只有有趣才能有味,有意思才能有意义;只有有意义才能更有意思;只有更有意思,才能更有乐趣。我们一定要坚持追求鱼与熊掌兼得,追求乐与得的统一。我们一定要走出毛泽东主席在一百年批判的体育教学“身顺而心违”的误区,走向体育教学“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境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是为整个学校体育活动奠基的环节——学生学习、掌握与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改善对待体育与健康的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待体育的情感基础。
四是正确认识、处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与体育课的关系,扭转体育课普遍存在的训练化、同质化倾向。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地位考试,是用“应试体育”对付“应试教育”,是为了促使学生、学校、家长重视体育、学会体育、喜欢体育、参与体育。实践证明,近些年全国各地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后,初三和高一新生的体能素质是所有年龄段中,测试结果最好的。但是,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初三体育课,甚至整个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成了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训练课,不少地区为了防止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的“人为因素”提高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客观性,将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改成了纯粹的体能测试。为了迎接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三年的体育课就成了体能训练课。本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乐此不疲的体育运动体验与感受的体育课程教学不知不觉中变味为单调枯燥、固定不变、痛苦不堪的体能训练。
另外,在大中小学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本意主要是用来判断与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指导学生根据本人的实际进行体育锻炼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误操作,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以及体育课教学活动的依据,也将体育课变成了“达标训练课”。朱永新一针见血的指出:“达标本是国家关于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标准,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而有的学校把达标等同于体育,把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使体育成为达标的应试教育,致使一些难以达标的学生,放弃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运动,而全力投入为达标的努力中。事实上,学生的体质与体能状况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达标,有的反复训练也难以提高成绩,达不了标。这样,本应是展现力量、令人精神松弛、令人焕发朝气与活力的体育课,竟然会招致学生厌烦乃至恐惧,这就毫不为怪了。”袁振国教授在“走进体育”的批判更是振聋发聩:“把达标与体育等同起来,等于取消体育。”
2.强外优内的课外体育活动
外强课外体育锻炼制度与时间保障。《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问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一是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时间;二是要明确家庭与社会责任,建构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学生体育体系。吴键博士《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中关于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问,学生最喜欢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我国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内优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一是明确课外体育活动的定位与价值,进一步巩固、拓宽和加深体育与健康课所学习、形成、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调节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二是要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创设丰富多彩、简单易行、喜闻乐见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摒弃一操到底、一跑到底的陈旧方法;三是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在充分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以俱乐部、协会、社团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能够自觉、自主、自律的课外体育活动,实现体育锻炼、促进健康和能力发展的“一石三鸟”之效。
5.强外优内的校内体育竞赛
外强校内体育竞赛的制度与时间保障。《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内优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方法与激励,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一是要明确认识到学校内的比赛与竞技体育比赛的本质区别。正规的竞技体育比赛参加者是极少数运动精英,是需要经过比较系统训练才能参加,核心追求是更快、更高、更强。而学校内的体育竞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的,核心的追求是参与其中、快乐其中、获益其中。二是要坚决克服长期以来学校运动会一直存在的“少数人干,多数人看”“极少数体育尖子风光无限,大多数学生毫不相干”的弊端。数十年前马约翰就主张体育教育是全体学生的事,反对只重视选手体育,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健康。为此,清华大学改革学校体育竞赛方法,每年都要举办别开生面的特殊运动会。参加者除了新生外,老同学必须是在校内和校际运动会未得分者方可参加,力主平民化,而本校著名运动员概不准登场,恐一般同学见之退避三合,裹足不前。会上比赛的都是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三是创设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快乐其中、获益其中的学校内体育竞赛的内容、办法、评价与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竞赛的全员性、参与性、教育性。
4.强外优内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外强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与权益。“各地要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办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没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体育教师,强化学校体育就成了一句空话。保证必要的体育教师数量是强化学校体育的核心,必须切实解决这一困扰学校体育的关键问题。
内优体育教师素养与态度。一是提高体育教师的一般文化知识素养,学习和掌握哲学、美学、史学等有关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丰富和拓宽体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发展和娴熟运用体育教育的专门知识的能力;提高和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提高体育教师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的禀赋,正确认识与处理与自身、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人的品位和修养。二是激发体育教师内在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坚守对体育教育价值的执着追求,只有体育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师产生内心认同,并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热情,强化学校体育才能成为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教师从自身会运动、会教运动、会教学生运动,走向运动育人的那一天,就是强化学校体育的目标实现之时。
纵言之,强外优内的学校体育应该:一是既要强化学校体育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强化体育课程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等的地位,又要优化学校体育的全员性、教育性、文化性、激励性、参与性,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作出积极的贡献。二是既要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时间、空间和条件保障,又要提高学校体育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质量与成效,使学生真正从“要我体育”甚至是“逼我体育”转变成为“我要体育”“我爱体育”“我干体育”。三是既要强化体育教师的地位与数量,切实保障体育教师拥有的权益,又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本身的素养、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以自身良好的素养和良好的体育工作,赢得教育、家长和社会的内心尊重。四是既要切实加强教育与学校对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的责任,又要明确社会与家长的责任,激活社会和家长关心学生体育、学生健康的内在动力,彻底改变与扭转学校体育长期存在的“唱独角戏”问题,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氛围和环境。
只有学校体育能真正实现强外优内并举、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健身育人共赢目标的实现一定是可期待的!可实现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