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花式取暖

时间:2024-05-07

吴迪

进入寒冷的冬季,御寒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一种需求。现代人想要过一个温暖舒适的冬天,早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那个没有羽绒服、暖气和空调的古代,当漫长的寒冬来临,人们是如何取暖过冬的呢?

古代也有“暖气房”

冰天雪地,寒风刺骨,这样的季节里,如果能躲进一个有暖气的房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酷热的夏天,现代人会自嘲“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而到了冬天,“续命”显然就要靠暖气了。现代人过冬靠暖气,难道古代人就只能靠“一身正气”?当然不是。也许你想象不到,来自“暖气房”的快乐,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聪明的古人也同样可以拥有。

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能够调节温度的房间。据记载,西汉时,皇宫里已经专门建有“温室殿”,也就是一种有保暖功能的宫殿,是皇帝起居、议政等的重要场所。古代的房间是以什么方式保暖呢?有一种说法是用花椒和泥涂墙,使墙壁有保温的效果,同时还在墙上挂着锦绣壁毯,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房内设有火齐屏风,再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这样的房间不仅温暖,还很华丽。

古代宫廷建筑里还有一种更有效的取暖方式——火墙。顾名思义,这是以墙壁作为取暖设备,将其砌成空心,墙下挖有火道,一直通向殿外,在殿外的入口处点上火,燃烧产生的热气就会顺着火道蔓延到夹墙内,墙体发热,使整个宫殿温暖起来,与我们今天的暖气原理十分相似。

历史悠久的“暖宝宝”

上面提到的大型取暖设施,造价不低,在古代并不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冬季取暖,更多还是要依靠火盆、炉子等等器具。在这众多器具中,手炉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取暖神器”,堪称是古代的“暖宝宝”。

手炉样式繁多,形状小巧,里面一般装着尚有余温的炭灰,炉子外面套上罩子,热气慢慢散发出来,可以一直拿在手里或放入袖中取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在手炉里放置香薰和药材,在取暖的同时,增添了不少趣味和雅致,手炉也更像是人们手中的一种“时尚单品”了。

除了可以拿在手里的手炉,熏笼也是古代常见的取暖器具。熏笼一般覆盖在火炉之上,热气从笼中散发出来,既能够取暖,也可以用来熏香。

古代还有一种与今天的“暖宝宝”更相似的用具,叫做汤婆子,又被称为锡夫人、汤媪、脚婆。汤婆子一般是锡或铜制成的,外观是椭球状或南瓜状,上方有开口,从口里把热水灌进去,再把盖子盖好,就可以用来取暖了,可以看作是“复古版”的热水袋。

古代真的有“魔镜”

古人曾制造出一種“魔镜”,它虽然不能告诉你“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却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透光。这种透光镜也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看起来就像是正常的铜镜,但神奇的是,当阳光照射镜面,铜镜背面的图案居然能够映射到墙壁上,仿佛镜子是透明的,阳光瞬间穿过了它一样。这种铜镜所呈现出的“魔力”,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在铸造过程中,镜子背后有图案和没图案的地方被处理得薄厚有异、凹凸不同,光线照射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映在墙上的影像就有了明暗区别,从而呈现出了图案。“魔镜”的存在令人叹为观止,也显示了智慧的古人在金属冶炼与铸造方面十分高超的技艺。

出人意料的御寒“纸衣”

穿着温暖羽绒服过冬的我们,一定很难想象,古人居然会用“纸衣”保暖。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御寒,随着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各类兽皮被制成了精美的衣物,不仅发挥着御寒的功用,更拥有了华美的外形。但是裘皮往往造价昂贵,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的衣物才是他们更好的选择。

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用来取暖的纸衣、纸被出现了,穿纸衣一度成为了当时的流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也许会觉得很吃惊,纸张一般都柔软易碎,怎么能做成衣服,还能够保暖呢?其实在古代,用来制作纸衣的原料,多是以麻纸、树皮等为主,纤维强度高,拉力强,坚韧厚实,与我们认为的普通纸张并不相同,这种材质做成的纸衣自然也耐穿耐磨,甚至能挡风耐寒。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材质的衣物,纸衣的成本低了很多,对于贫苦的人们来说,穿纸衣大概既是一种经济之选,也是无奈之举。

与纸衣相比,纸被的制作更加复杂一些,虽然都是以纸制成,但纸被采用的原料是藤条,加工难度更大,审美性也更强。纸被轻盈洁白的外观,为不少文人雅士所喜爱,宋代诗人陆游就曾在一首诗中提到“纸被无声白似云”,在诗人笔下,这柔软如云朵的纸被,仿佛不只是取暖的工具,更被赋予了美的气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