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要教会人认出自己

时间:2024-05-07

连子波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把“鲁迅研究”当成了大半生的事业,1996年为语文教师写了一本《名作重读》,开始回归离开了好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他在《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里提出一个观点,认为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思想。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带入新课程改革,给新课程改革传递了最新的学术成果。

“五·四”时期蔡元培认为在“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较多,又贫”的现实下,“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也当务之急”。他提倡德、智、体教育要以国家利益服务为目的,这是切合当时社会现状的,当时如“一盘散沙”的中国如何能再容许个人只看到自己,置国难于一边呢?实利教育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从历史的虚弱中走向强壮,经济发展了,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此时,我们需要重新衡量教育的任务了,需要重新理解“人的价值”的问题。“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其不可复制性。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人必须寻求自我的独特性,各个人都能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才能,社会才能在冲突中寻得平衡的发展。多种树种并存的森林才是苍郁的,才能够长存,单一树种的森林在虫害来临时往往无可逃避地走向覆灭的命运。社会亦然。

“立人”,追求个人的独特性是现代教育的起始点——这是时代的要求。

有个性的人即是人格上健全、獨立的人。人格的独立,可以保证我们在社会的思潮中不盲从,对历史有自己的、符合当下的判断,对现实有前瞻的眺望,对未来有清醒的追求。人格的独立,使个人既能对生活有丰富的感情与体验,又能对所见有理性的分析,以个人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格的独立,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是在广泛的经验之后的独特体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就是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达成自身素养的积淀与形成,没有坚实的人文基础与学科知识是不可能有人格的提升的。

个人的能力发展与人格倾向是有差别的,这里的差别并不是指高与下的区别,而是“类”的不同。每个人的学习趣味因为个性、机缘与禀赋的不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目,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科学性的,追求理性人格;有的学生则喜欢人文性的,追求感性的生活体悟,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从社会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丰富多彩是社会最大的财富。而教育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立人”,“立人”即是教会学生去认出自己,一个不断向善的、有独特个性的自己。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松柏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B071053F-FFEC-4FBC-9986-1D2660FD51B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