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蹲下来赋能

时间:2024-05-07

陈洪义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学无止境,赋能教师成长需要多维聚能,托举梦想。

我和许老师素未谋面,相识于2019年那次写作交流。许老师是惠州小语名师,课上得好,常常受邀面向全区展示课堂,口碑甚好,但是,她有一个不解心结,就是对论文缺少感觉。说起教学论文,有人视之为“职称之事,虚荣之举”,不屑为之;有人视之为“教学负担,质量后腿”,不愿为之。我却愿视之为教师生命成长的舞台,一件足以牵动教学相长的适切武器。许老师对论文撰写的观念改变就源于2019年的那次写作交往。那年暑假,结识许老师,负责指导她完成写作体验。在我看来,教学论文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之和,首先是教学,然后才是论文。所以,此次体验分两步:以教导写和以写促教。概而言之,先完成教的体验,再续之以写的体验。从谋课到刊文,上课、录课、定题、设框、论述和琢文,竭尽所能。师徒并无谋面,靠的是微信沟通,于教于写,切实互生,惊喜不断。终了,刷成了生命蜕变的惊喜,“这次论文培训真正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决心要把这些空白慢慢补回来,尤其是如何在语文课堂常规教学中做到创新和高效。”这是许老师在论文刊发后的成长心语。

有人开玩笑说,感觉您写文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其实,文字之功,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文字之功,实则不止于文字。撰文如抽丝,常常要身心沉浸于极度思维的状态,琢文才足“化茧成蝶”。短则一天,长则数天,几番折腾,思维神经活跃难抑制,常有夜不能眠的痛,偶尔伴生肩周炎作恶。所以,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家中常备些“救眠稻草”,常常是经受一次“抽丝”之痛,就行一周“心舒”调理,才能让自己生活恢复如常。从学校发展中心主任到市、区教研员,16年指导完成上百篇撰写,幸能为不少成长助力。他们都爱称我为师父,每每看到他或她因此点燃梦想,常因能为他们的成长加油而快乐着。

任职教研员后,常常问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成就别人,成长自己”?一次次成长赋能经历,让自己越来越意识到成为“路石”的重要。所行之事,赋能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是否把自己变成了“石”,而不是一座“山”,毕竟,更多的人一开始更愿意走的是“路”而不是“山”,所以,适切赋能更需要的是“石”的厚实,而不是“山”的巍峨。“路”走扎實了,筋肌强健了,攀“山”也就有足够勇气和底气了。因此,对扶持成长之事,常提醒自己“蹲下来的才是爱”,即便是“山”,也要蹲下为“石”,才能铺陈出生命勃发的阳光大道。“蹲下为石”,一要明他(她)是谁,要去哪里;二要研他(她)怎样去;三要想我怎么帮。然后,以“托底”思维,一点点、一步步托举其成长梦想。“成就别人,成长自己”的赋能实践,已习惯于把自己变成一块有温度的“石”。

借势而为,点燃生命。何谓“势”?《孙子兵法》云“激水之疾,至于漂不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飞速前奔,冲走巨石,这是“势”的能量。势的生成,在于能量的旷久累积,在于规律的运行之合。万物生长皆有势,顺势则生,逆势则溃。赋能成长,莫不如“激水之疾”,需要有“借势而进、造势而起”的智慧和胆识。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动,运势赋能,就能让教师生命舒展和勃发。

“突然被告知论文见刊,……看到铅印的这篇文字,想起去年6月,白天高考评卷,晚上挑灯码字……总算没给陈教授丢脸。”3月9日《高考语文试题的情思特征与教学融通路径》一文见刊《语文月刊》,肖潇老师在朋友圈里的发文,寥寥几句,文字情真意切。类似的喜悦与感激,每年都有不少。细细数之,在穗工作四年有余,赋能研究命题及高考备考,不同学科刊文不下30篇。每一次见刊都能点燃一段奋进的历程,激扬一个不息的生命。黄敏丹老师的高考研究成果见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全文转载后,说“好在有师父逼一逼,给我任务和压力。”的确如此,很多蜕变式成长,往往都是逼出来的一次能量喷发。然而,在逼一逼的背后,离不开选择时机的智慧。抓住节点,时机对了,才能运势而行。高中老师面向高考、迎战高考,是他们共同的专业命题,也往往是工作的核心难题,他们都需要在高考的迎战中创生成长。所以,每年高考是他们教育生命重要的成长节点。抓住关键节点,就能取得“激水之疾”的动能。适切因势赋能,所举之事要不偏离、不异化,解决问题,又见效果,还见成果。如此,你所持的奇思妙想,无论是论文演绎,还是课题撬动,都会变得再无可厚非,也不会沦为别人口中所谓不务正业的谈资。

成长之势,对于教师而言,大到国家教育变革、课程布新,小至校内课堂新政、教学新悟,都可变身为势,关键是要有赋能的敏锐,谋定即动,果断而行。“深度学习下音乐教学唯有坚持基于课程目标的‘真学为绳,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在情绪浸润、思维浸润和行动浸润的融通统一环境中深入,才能有力助推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这是谭京老师发表在《新课程评论》2022年第3期《浸润式教学:让音乐教学走向深度》文中的内容。在“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时代,课程美育的教育脉动,内蕴课堂变革大势,谭京老师因势而成的“浸养养育”,赋能音乐教学向美前行。

所以,势,是时机,是机遇,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趋势。对我们而言,势,并非遥不可及,教育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置身其间,关键是要“开窍”。“开窍”,有时像灵光乍现,有时像找对密码开对了锁,有一种一触即发绽放出来的美丽。赋能成长,就要助其分析时机,把握机遇,从时代大势到课程改革新势,再到成长实践节点,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注成长动能。

借力而行,奋楫扬帆。古语云:“智者,借力而行;慧者,运力而动。”智慧的人,善于借助外力,寻求发展的依靠和帮助。自然景致的壮美,常假借于物。大海凭借重叠起伏的礁石,展现激昂澎湃的浪花云涌。依靠陡峭石壁的天然凭借,成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山河壮丽。于物而言,借力至美,是一种巧合;于人而言,借力而行,是一种智慧。历史上,有无数因“借”成事的美谈,匡衡家徒四壁,借光夜读诗书,成为一代文人;蒲松龄,路口摆茶摊,搜索奇人异事,终成《聊斋志异》;李世民借名臣辅政,成就大唐盛世。借力成事,赋能成长,须在谋势之外,尽己之能事,助其奋楫扬帆。E1D95BC9-9586-4421-9904-D3C99C4F49C0

陈靖老师在《非团队无以致远——我的情思成長之路》的文中写道:“当我听到‘情思历史的概念时我眼前一亮,心里不由一阵激动,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寻的方向吗?我像疲惫的人找到了组织,原先的抑郁和迷茫一扫而空,瞬间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进入情思历史团队,更快慰的是,一路走来,我变得更加自信,教学风格更加鲜明。有一位学生因为户口问题转学回了老家,不久给我发短信说:曾经有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在我面前,我却没有珍惜。老师,我多希望你能继续教我……”“非团队无以致远”,好的团队也蕴藏着令生命勃发的力量。对老师而言,遇上“向未来”的团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团队向前而行萌生的方向牵引、氛围感染和任务驱动,每一曲都足以赋能致远。陈婷老师三十出头,荣誉等身。2016年加入情思教育团队,开始教学的“寻人之旅”,一路经历,一路成长。短短几年,获得全国、省、市教学比赛特、一、二等奖多次,因成绩突出,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正如张丽霞老师所说,借力情思“撬动我进步的支点,犹如一束光,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回顾这些年,从名师工作室到教育研究联盟,从情思历史到情思教育,再到现在的适切研究,坚持团队赋能以助行的理念,粗略数,人数过百,涵盖多个学科、学段,大凡牵手者,都是持一颗向未来的心,抱着对成长的期待,又认可情思理念的知性行者。有人感触说,最好的借力是团队之力。我想,这是因为团队借力演绎的是合力,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赢式赋能。2018年乍到增城,给增城中学历史科组注入“学术型团队”的发展理念。刘红影老师带领科组紧系学术型教师、学术型课堂和学术气质学生三个支点,多维发力,几年来,收获了不俗的成绩、成果和成长,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力。拿刘红影老师的话说,“学术型团队”给科组发展注入了灵魂和思想,带来了活水,让教师生命成长共振不息。

“借来一抹光,让自己美好;付出一点热,让他人温暖。”我想,这也许是对团队借力发力、合力成长最贴切的描述。在同一跑道上,成长有差异,走得更快、更远者,多是善于在同样的土壤、阳光、雨露中汲取自己成长养分之人。赋能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激醒其成长源动力,还应助其巧借他力。借力赋能,值得期许的做法是:凝练教育新理念,组一个团队,搭一个平台,让教师在“驾驶员”位置,奋楫扬帆,切实前行。

借智谋智,识行慧行。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借助伽利略的理论,建立起了牛顿力学体系,他曾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想,牛顿的成功不只是借力之故,更体现出巧妙借智的宝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赋能成长,就要拓宽成长的智慧之路,让教师有更多更好的智慧之源,相滋相补,借智强智。

“每一个学生都不会是完美的,正是这些不完美小孩给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帮助他们规避或者降低错误的可能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每一天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和生活,把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不再过多注重于琐碎事情的反复说教而是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个体学生中去。我会积极观察某些特殊学生的衣食住行,悄悄提醒他注意饮食种类的丰富,并对他的进步提出合适、合理的表扬,促进这些学生内心正能量的成长,用此来约束他们心理不良情绪的滋生。”张伟涛老师在借智“情思德育”后,理论智慧融入自己德育实践之行所发出成长之悟。柔性德育强调德育工作志在教人“做人做事”,即教人识行与慧行。借柔性德育的智慧,他开始更多从人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从思之悟到日之行,终见其效。有人说,“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借智谋智、识行慧行最好的诠释。然而,借智他人,需要心存谦虚,所以,常提醒团队要习以“清零的状态”去接收、选择、吸收与内化外来的教育智慧,滋补自己的生命。

书籍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宝藏,借智谋智,需要亲近书籍。近日,组织了共读《教育人学论纲》,感动于他们的成长收获。李健芳老师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丰富了美育认识,提出“传统的美术课堂往往注重相对抽象的知识传授,很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这就需要美术学习目标在留白的同时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建立真实的联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陈萍老师共读此书借智成长,提出“历史教育终极追求是育人,初中情趣历史课堂要运用历史知识联系现实,分析现实问题,实现历史的活学活用。”读书之重,有人比喻为“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智慧的翅膀”。引领教师专业阅读,借书中智慧,赋能教育之行,足可助其开启心门、点亮行灯。引领专业阅读一要明确读什么,二要清晰怎样读,三是把握读后怎样做。重视书、行连接,输出为要,切实而行,在阅读的成长体验中循环创生。

教师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事业,选择了教师,选择了做一个大写的人。然而,教育之道,永无止境。所以,选择了教师,同样,也意味着选择了付之于爱和激情,且行且思,不断追求成长。赋能成长,无论是借势、借力还是借智,关键是助其实现:凝练一个方向,点燃一个梦想,生成一个支点,让教师生命勃发。易楠老师在觅得悦美美育的发展理念后,由衷感叹说“过去二十多年只是感觉在拼命做事,做了很多事,现在有了悦心的方向,感觉充满了激情,现在做每一件事都觉得很有意义。”

“陈老师,你的赋能坚持,让我看到梦想长什么样。”我想,用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守和情思教育的坚持,告诉别人坚守背后梦想的美丽,难道不也是一种心灵赋能吗?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李 淳E1D95BC9-9586-4421-9904-D3C99C4F49C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