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五十二)

时间:2024-05-07

古北

一溜烟全是“momo”名称、小恐龙头像、粉红色调,这一次各大“灌水”社区引发围观非因“争奇斗艳”,而因“万马齐喑”。网友们放弃在冲浪时独特的网名、头像和签名档,而纷纷“委身”“momo”统一套装,究竟为何?

“momo”原是系统为新用户自动生成的昵称,任自行修改,但一时不仅初来乍到者无心更换,老网友们更是主动返回系统默认之身份,大有洗净铅华之状。集体“隐身”大潮,显然与主张个性飞扬的网络精神背道而驰。网络形象营设一向是网民们饶有兴致的消遣活动之一,但一夜间那些关乎“哥”或“姐”动人传说的身份标识好似失却魅力。其实,一直对此“煞费苦心”的网友并非真的放下,而是与这种不舍相比,大数据算法将个人网络行踪向熟人圈“无节制”的推送曝光所引发的不适更甚。

当社交媒体账号不再保障隐身,搜肠刮肚的昵称创意不能为从现实抽身而出的“簇新”保鲜,数字身份的“安全”问题已让网友如坐针毡。斗篷已然失效,真身“昭然若揭”……本来线上社交的乐趣,在于与陌生人互致心声,形成有别于线下的交互体验,然而极致的“网路考古”使这份化身他者的神秘感和松弛感荡然无存。“人肉搜索”动辄“平地而起”,蛛丝马迹转而“言之凿凿”,人们蓦地发现网络私域已被蚕食殆尽。心酸的是,顽固的表达欲始终“如影随形”,不吐不快,教人左右為难。对“momo”的“发现”和投身,有如漏屋赶奔新檐,熙攘逃赴里屋,但求一角遮蔽、一处安静以诉衷肠。哪里是真正的安顿,一个临时的“树洞”而已。眼看齐一涂抹了个性,庞大荫佑了弱小,因被发现而紧张的喘息声是渐渐小了,但压抑的感觉挥之不去。

对抗网络透明化的“momo”大军还没让人安心太久,“林子大了”的问题便随之而来,“一‘momo为恶,万‘momo背锅”的事此起彼伏地发生。让善良的“momo”们蒙冤始料未及,更为棘手的是疑难“案件”渐渐堆积如山,欲说还休。虽有坚定的“momo”宣称,守护“momo”,人人有责,但是规则无从落实,边界无从厘清。

“momo”的面孔毫不惊艳,却以视觉上壮观的整齐划一“出圈”,它的流行是“团体肖像”美学的彰显。它的引人注目更因人们以对网络自由不得的集体抗议,虽柔和而有意义。尽管小恐龙面容温顺,但每一只的后面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意欲放飞自我的灵魂,他/她厌恶线上线下分界的模糊,期冀网络可以叫板现实“铁的生活”,为心性的飘逸寻着一丝舞蹈的可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