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家校合作 拓宽育人渠道

时间:2024-05-07

李钧

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无法顺利完成重任,家庭与社区的参与,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学生为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共同目标,家校双向互动,社区共同合作的多维度育人模式将成为主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更好地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施保障。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学校承担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学校结合山区县实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开设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理念引导

许多家长并未参加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更谈不上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在当前专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未能普及的情况下,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主动承担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责任。

为转变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多年来,我们坚持利用家委会平台,开设家长学校,面对不同家长群体,分期分批针对班级会长、家委成员、家长代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分社区进行培训,甚至把家长学校的指导对象延伸到周边学区的青年家长和妇女组织,带领社区群众和学生家长认真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学校”师资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他们教育经验丰富,教育理论水平高,接触过许多不同个性和特殊性格的学生,也接触过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長,教育案例真实感人,有比较好的指导效果。二是部分优秀家长代表。他们有同样成功、但不同方法渠道的家庭教育案例,他们的经验比较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对家长来说,也更容易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获得有效的教育经验。三是县内外家庭教育专家。他们对家庭教育进行过深入研究,理论水平高,也有不同类型的研究案例,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应该如何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二、完善家委机构,搭建家校共学共育平台

五华山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有效结合,成为老大难的问题。为更好地建立家校沟通网络,搭建家校共学共育平台,我们与东莞家庭教育专家多次交流,请他们做讲座;召开行政会、教师会,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共识;还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了“家委会机构建设与家委工作指导”的培训。然后,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代表会,征求意见,征集建议;接着,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动员和培训,指导各班家委会成立班级家委会,选举班级家委会委员和会长;最后,召集班级会长,选举校级家委机构,为全体校级家委颁发聘书,同时,进行家委工作培训,开拓校级家委和班级家委的工作思路。

三、创新活动形式,形成积极互动教育氛围

(一)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

开学初,我们就向家长发放了《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从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教育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让家长清楚了解自己的教育方式;利用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会,让家长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成才观;开通学校网站,专门设立家教栏目,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了向家长、社会介绍宣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途径。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做出利于学生成长、全面发展的决定,共同为学校发展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有效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家校沟通渠道,利用网络、社区平台搭建共育桥梁

学校打破传统的家访方式,利用网络、社区平台等多种渠道搭建共育桥梁,从而更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当班内学生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及时通过电话、微信家访,深入了解家长的职业、阅历、经济、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等方面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详细了解和具体分析;根据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

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校园网站设立家校合作共育专栏,向家长推送学校相关政策、活动专题、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引导家长与家长、教师和家长在智慧校园平台上充分沟通交流,大力提升网络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学校还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平台,拓展家校共育的信息服务渠道,为家长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四、结语

家校和谐共育,是多部门协同、多因素影响促成的,健全的家校共育机制是立德树人的“助力器”。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时代要求,拓宽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和家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可.我国小学阶段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8:5-7.

[2]杨天平,孙孝花.近20年来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色[J].学术研究,2007(2):149-150.

[3]何祥国.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作者单位:广东五华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