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捷足先登 响应者众

时间:2024-05-07

文喆

在我看来,本书对中国教师教育的贡献之一,是倡导了这样一种现代教育新理念,即不把接受培训的教师只看成受教育者,而是首先承认他们是有理念、有思想、有方法、有经验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所以一切“教育”他们的企图,都必须建立在他们自身主动学习并力求改变自己意愿的基础上;一切“教育”他们的活动,都必须基于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学养基础,而不能企望于“上行下效”,或者“改造”“说服”之类的举措。

这样一种认识,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认识的基础,是我们尊重活动主体发展权、选择权、决策权的前提,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不受关注的个人的基本权利,又是以“培训”“加工”为己任的传统教育的行为盲点。所以,“教师研修”与传统的“教师教育”有本质性的差异。不过,尽管“教师研修”作为教育科学的新概念,确实诞生于海外学界,但是不排除国内也有与之相近的思路、方法。例如,王能智老师在野外地质、地理考察研究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做法,就与“教师研修”理念暗合,有某种异曲同工的味道。提示这一点,并不是要争取什么“知识产权”或“发明权”,而是一切真有道理、真切合实际的发现或创造,必定有十分广阔的生发土壤——“捷足先登”的人,是因为功夫下得深,问题想得透;“响应者众”,是因为许多人已有所觉察,心中早存疑惑,于是顺风驶船,欣然接受新解。

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书大多篇章,都是从教育、研究实践而来,伴有许多鲜活的案例与研究过程的生动记录。本书也有理论阐释,但最引人注意、发人深思的,则是用学生、教师发展的实际经验去说明作者对学生、教师发展规律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尤其是中国,大多比较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特点,甚至只关注教育的政治品性,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育的群体性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有些教育研究常常偏重理性思辨,争论的焦點多是教育应该如何,而不是教育实际怎样。这种研究偏好,当然有理论与现实的多种原因,但是,它会影响教育科研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发挥效用,也会妨碍教育理论自身的突破或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本书为教育和教育研究做出了又一个贡献。

总体上看,本书并不以“教师研修”概念或理论阐释为主,也没有太多繁复的演绎推理或华美的高头讲章。作者只是通过自己30年来支持、参与、指导诸多儿童、教师教育的实践经验的思考和总结分析,让我们了解一个有理想、有明确目标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怎样在与“教育对象”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求得持续发展的机会、路径与方法。从这个角度说,本书作者所展示的教师研修的理念、路径与方法,不但切合教育的本质,而且抓住了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关键。因为,比起学校教育来,现代意义的教育科研的历史还太短,似乎还未形成严格的科学术语与方法体系,坚持深入教育实践,力求全面把握教育现象,积累更多有深度的教育认识,或许是教育科研发展的根本要求。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