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芸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视将来“何以为生”知识与技能,而相对轻视“为何而生”的德育教育。加之传统德育方式单一,大多以说理教育、观念灌输为主,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过程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学校德育,特别是遍布青春期学生的中学,德育实效很低,形同虚设。笔者以为,要改变此现状,中学生实践活动大有可为,它不仅是德育的有效载体,还能为德育提供广阔的途径与空间。
一、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实践包含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甄别正确与谬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不仅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而且具有改造人类思维、优化主题的客观教育功能,人们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也在改变、优化自己。
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针对性等特点,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作为个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在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或者是以团体为单位完成整个活动,教师处于“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使学生更能有所感有所悟。
二、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德育意义
(一)实践活动为德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中的问题为核心,其活动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群体而制定。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进行开发,如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以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参观大型企业等活动;有特色教育的学校,可以带他们走进不同的社会领域,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让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等等。
实践活动转变单一的授课形式,不以应试为目的,强调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十分受学生欢迎。学生乐于参与,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懂得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个人的品德修行也有了实际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自我德育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可以说,实践活动课不仅是各门学科的高度综合,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自我养成。
(二)实践活动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实践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也只有植根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道德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例如,通过研究性实践学习,学生把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与德育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探讨,深化道德认知。在信息的整理和收集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规范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道德准则。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者集体参与义工活动,借此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互助合作精神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又如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实现知识与劳动技能的结合,在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同时,把热爱劳动的思想转化为勤劳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直觉、悟性等去体味与领悟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把道德行为规范上升为自觉的行为,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效果。
(三)实践活动课程弥补了当前中学德育的诸多不足
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就会变成空洞无聊的灌输,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实践活动注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鼓励学生自觉追求、亲身体验道德准则,其主题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具生活性和生动性,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具有现实意义。其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德育工作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力度。同时,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使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他们不再认为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是别人的事情,而是可亲可信且不可缺少的生活的一部分。
三、中学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德育渗透
(一)制定有针对性且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实践活动要真正体现其德育功能,必须根据参与者的实际需求与兴趣、个性与心理特点等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制订好相应的方案和总体目标。学校可以根据德育理念,制定相关的总体目标,然后各年级、各班级、各社团再紧密结合其构成群体的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小目标,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慢慢深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制定的目标要具体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可以制定一个由许多小目标组成的总目标,但每一个小目标都要具体实施的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此外,要为每一个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便于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目标层次有正确合理的了解和认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活动的方法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不能沿用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随意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实施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整合。为使德育渗透行之有效,整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实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其次,教师要注重师生的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时,把学生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活动的目的和社会的需求、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和谐的集体活动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德育的内化主要还是依靠“行动”,依靠主体的“体验”。
(三)教师需要转换角色,重视学生的道德感悟和体验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其良好的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联系社会现实,加强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例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过程指导小会,将德育思想和理念贯穿其中。又如,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引导,以释疑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中懂得如何处理或者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将实践中的行为与日常所学德育理论相联系,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德育理论的内化,做到德行一致。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实践活动需要建立开放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才能让教师、家长、学生对课程实施结果得出恰当的结论,并以所得结论为依据制定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新的德育渗透方案。如此良性循环,必能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德育的能力,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四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4.
[2]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
[3]陈仙红.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初探[J].学生之友,2010.
[4]李双,朱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5]刘敏.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M]. 新课程导学,2015.
(作者单位:广州广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