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原点出发的幼儿教育

时间:2024-05-07

周顺海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儿的成长自是多了一份保障,看看近期出台的《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便可窥见一斑。这当然是好事!毕竟,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于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是多向的,上至高等教育,下至学前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或终身教育,这一切无不诠释着“教育永远是值得人迷恋的志业”这一命题。一直以来,我们备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干扰而迷失了教育的方向,找不到归家的路,究其实,皆因大人总会以爱的名义让孩子过多地接受生命无法承载之重,结果孩子过早地丧失了其生命本有的活力与好奇。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说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正印证了人们对待孩童成长的种种行为,总是事与愿违。媒体上不时会曝光一些比较极端的虐童案,这是让人激愤而又担忧的——我们会追问幼儿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寻思幼儿教育的学理依据,反省幼儿教育的原有样态。我们深知一个人的生命早期是其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皮亚杰所认为的人的心智发展的几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都会在孩童时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身为孩子生命的守护者,我们总该尝试从孩子身上学点什么,而非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意志管控孩子的未来。

俯下身子,用初心解读幼儿的一举一动,这是我们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大人与幼儿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多,其认知图式远远无法跟大人相媲美,然而,孩子的特有认知方式却是值得大人借鉴的。当我们还在为知识的细化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忘记了幼儿擅长从整体上进行直观比较与判断;当我们还在为经验的归类而眉飞色舞之际,却忽视了孩子完善自身体验时喜好用整合的方式;当我们还在为知行的分离而耿耿于怀时,却疏忽了孩子毫无偏见的宽容之心。凡与幼儿相处过的人,都会发现其独有的专注力,特别是他感兴趣的事物,他能够安静地坐在那儿,玩上半个钟头,这对一个幼儿而言,是特别了不起的举动!此刻,他正在以自我体验的方式感知外部世界,进而用自己的力量建立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对此,大人不能随意破坏孩子的秩序感。或许,大人会说:“这个小不点,正在弄乱我的东西,我非得制止他不可!”如此说来,大人并未体认孩子心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就难以帮助幼儿构建其健全的认知图式。

想要了解幼儿,我们势必要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需要别人的引领以确证自我存在感,更需要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以辨认对象的特征与意义。幼儿从来就不是被灌输的机器,他自有其丰富的想象与表现力,甚至有某种辨知力、判断力与直觉力,他正在迅速地遵循本能的牵引完善着其对世界的认知。怀特海说:“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为了防止自我意识的僵化,大人是要不断摒弃各种偏见与傲慢的,由于大人的头脑中塞满了成见,故往往难以像孩子那般纯粹地审察问题,以幼儿每天大量提出的问题为例,我们便知道孩子的好奇不可小觑,而孩子们喜欢沉思,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是其最大的财富。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我们不应自恃“手握真理”而否定幼儿的问题,反而要善待他的一举手一投足,要极有耐性地珍视他的每一个问题。

站高一点,用发展的眼光体察幼儿的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他对灌输一点都不感兴趣,如果大人试图用说教的方式与幼儿谈话,便会发现,不管大人怎么苦口婆心,幼儿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他能够按照大人的指令行事,但更多的时候,他是“主动地去干扰外在的客体”以帮助自己建立内在秩序的。幼儿每遇一新奇的物体,他总会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去表达他的意见,如果大人没有经由长期的大量观察与分析,往往较难读懂幼儿言行的内涵——幼儿的言行是“真实的深刻”,这与大人的“伪装的深奥”截然不同。以幼儿摔打玩具为例,可知幼儿与大人观念之分野,前者以摔打的方式,从视觉、听觉、运动感觉等角度反复探求物体的特征,他时而欢乐,时而沮丧,内在情绪在不断地协调与发展,对此,大人很不以为然,总会劈头盖脑地呵斥幼儿的这种行为。殊不知,大人的呵斥中有变相的威权,如此一来,幼儿要么屈从,要么叛逆,这都将为日后的教育埋下隐患。幼儿对于游戏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大人的想象,由于幼儿尚未弄懂“世界的意义”为何物,为此大人应该多鼓励孩子从游戏中获取经验,以调整其认知习惯,完善心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认知水平的提升,他的欲求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明辨是非,高瞻远瞩,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诉求,让其多做有意义的游戏,只要幼儿觉得有趣,他的精力就会被“事物的本质”所吸引,就不会人为地窒息自身的活力——把自己交给电视、电脑或手机。在隔代教育中,我们常常发现奶奶辈们喜欢把孩子交给电视,父辈们喜欢给孩子玩一下手机,这种为图一时方便的做法,无异于懒人观念作祟!在电视与媒体尚未分级分类之前,大人万万不可不加分辨地让孩子过早地沉溺于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之中,否则,只会错失孩子发展自然能力与文明能力的契机,并造成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处于“爆炸期”,与其把孩子交给别人,不如自己多花点时间陪护孩子,与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一起交谈,或者多一点亲子共读的尝试。当我们为幼儿的生活提供丰富而有活力的环境时,幼儿的心灵就能从中吸纳更多的有益的能量,从而使其在生命的早期就能协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蒙台梭利觉得,儿童的秩序感与其所处环境的体验有关,一旦这个环境无法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的发展就会偏离正轨。

我们常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言之,即使是我们所喜好的事,也是不可强加给孩子的,毕竟,幼儿的成长富有可塑性,我们只能以商讨的方式让其天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幼儿不是被动的受体,不是被役使的工具,他始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创造实体,守护原点,我们就能时刻省察自身的言行,就能尽量避免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干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一般会不厌其烦地提出密集式的问题,在大人看来,这些问题或许是无厘头的,但那却是幼儿心灵世界的真实表现,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边的好奇与瑰丽的想象,对此,大人是必须全力加以保卫的。学前教育这一时期,乃最考验幼儿教师对“人的教育”之认同的重要时刻,不禁想起那位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学前儿童教育的福禄贝尔,他发现儿童喜欢爬洞和挖坑,原来是孩子喜好“寻求和发现尚未发现的东西”,由此看来,凡与幼儿接触者,都应该明晰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永葆好奇与陌生感,是其生活不断向前的动因。

保卫幼儿的天性,这是生命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学前教育时期,如果我们不能颠覆自身僵化的观念,就难以在某一领域做精做透,就无法引领幼儿心灵的自由发展。从生命早期的重要性角度看,我们确乎需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与建设,千万不可舍本求末,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一旦出现偏差,日后再怎么弥补也是枉然。近年来,学前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师资匮乏、性别意识薄弱、管理混乱等严峻的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学前教育小学化”这类问题总是被人忽视,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常识性错误。而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严重不足必须得到改善,否则,幼儿在学前阶段就开始接受大量的抽象的“套装知识”,势必会加剧“教育浮离于真实世界”之诡异,形成恶性循环,从而磨灭人的独特性与创造力。

行文至此,突然想及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听了十五分钟“牛顿的故事”之后,他问了“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定律”,我在惊讶之余,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以“等你识字多了,再去找答案”来敷衍他敏锐的陌生感。待至次日,他又问“什么是黑洞?黑洞是怎么来的?能量是怎么生出来的”,欣喜之际,我仅能用苏格拉底法与其一起交谈。事后,我方知,自己在孩子面前更像是一个小小孩!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市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