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课堂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运用

时间:2024-05-07

蒋颖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有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如何通过祖国语言去准确、得体、有效地表达,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都知道语文能力培养比语文知识传授更重要,但操作起来却很不容易:知识传授有固定知识点,有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考核量化学习结果,只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记住就算达到目标;能力培养则不然,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于学生在各种场合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没有知识点,没有教学建议和指导并且短时间也难以量化考量。基于这种现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任务就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本质可以表述为:利用语言文字的特性和规律去准确、得体有效地表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仅就这一运用能力的评价和培养谈一点浅见。

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及评价标准

我们通常说的“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表达,表达分为书面和口头两个层面,即“说”和“写”。根据所表达信息的内容可以分为事实信息、事理信息和情感信息。传达的事实是否真实、准确,事理是否逻辑清晰有说服力,情感是否有感染力,这些都是表达能力的体现。

我们以事实信息的说和写为例,在一次看图说话和写话的训练中有如下对话。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A:有花,有草,有树,还有一个小男孩在草坪上看书。

学生B:我看到图上有一丛红色的鲜花,旁边是嫩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小树,树下有个小男孩在看书。

从传达事实信息的角度来说,学生A的表达比较单一而且没有顺序,他仅仅使用了一些表达事物概念的词语,表达了事物的部分性状。学生B的表达则更加真实、准确,他运用形容词和方位词更加丰富和有序地说清了图画的内容,表达能力的高下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在信息表达的效果上。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越准确,越有说服力,越有感染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结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本质和现象,我们可以用以下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①是否能够真实、准确地表达事实和观点。②是否能够逻辑清晰、有说服力地表达事理。③是否能够有感染力地表达情感。

二、课堂上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能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实现,但是却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中的细节渗透去强化。小学生思维发展还不成熟,汉语语感的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需要大量典范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运用的必要指导。

1. 教师语言要具有示范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学生模仿的典范,必须做到评价标准中表达范畴的三个“能够”。在日常班务管理中,向学生讲要求、说通知的时候做到清晰、准确,给学生讲故事、说道理时要声情并茂有理有据,做到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 把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说话的指导和评价

语文课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理解和表达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阅读课不仅教阅读还要有意识地教学生口头表达,在日常的语文课上,要重视对学生说话的指导和评价。

我们以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一分钟》为例。课文写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结果错过了绿灯,没赶上公交,最后走路上学,迟到了20分钟。在讲到元元十分后悔和难过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元元说点什么。孩子们很积极,答案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元元,你下次可别这样了。②元元,你后悔也没用了,事情都已经这样了。③元元,你就是因为多睡了那一分钟才这样的。④元元,你以后要珍惜时间,别睡懒觉了。⑤元元,你别难过了,你是因为多睡了一分钟才迟到的,下次改正就不会迟到了。

这些回答大体相似,却有着细微而重要的不同。笔者在听完以上回答后反问这些孩子:如果你是元元,听了这些话,你愿意和谁做朋友?沉默一阵后,选择答案⑤的居多。很明显,除了基本事实外,我们能从答案⑤中更多地体会到这个孩子对元元表达出的同情和善意。孩子们说不出选择的理由,但能够体会到语言中的善意。随后,笔者对答案⑤进行表扬,并阐明了理由:一是这个回答信息丰富清晰,基本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了;二是这个回答包含善意和同情的劝告,而不是高高在上、幸灾乐祸的劝诫。语言不仅能表达出事实更能传递情感。

通过这次仿真的语言实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话语语境和说话的指导与评价,能够训练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与人沟通。

3. 注意运用汉语本身的特性和规律

同一个例子,我们再来分析: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A:有花,有草,有树,还有一个小男孩在草坪上看书。

学生B:我看到图上有一丛红色的鲜花,旁边是嫩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小树,树下有个小男孩在看书。

我们认为,学生B的表达更加真实、准确,而事实上,学生B的这种表达也暗合了汉语的语法和语用特性,即语法上重意合不重形合,不注重主谓完整,善用短句,短句之间靠语义的自然逻辑构成语块;语用上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出现。再举一例:

炮楼里扔出了一颗手榴弹,炸在地上,没伤着人。

这三个短句言简意赅,没有任何关联词或者虚词作为粘合剂,靠语义逻辑自然联系。

炮楼里扔出了一颗手榴弹,

已知信息 新信息

(手榴弹)炸在地上,

已知信息 新信息

(爆炸)没伤着人。

已知信息 新信息

汉语这种由已知信息引出新信息的语用结构,表现为现代汉语中大量的流水句,这种流水句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由此可见,懂得汉语表达的若干规律,并且科学地运用它们对学生的说和写进行指导,能够使说话训练的任务和操作更加明晰。使用这些规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科学、有章可循地帮助孩子进行汉语语感训练。

4. 精心设计阅读课的提问环节,指导学生答问的方式

提问法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一个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发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欣赏优美的词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层推进,回答问题是为理解文本服务。但教师不应该忽视的一点是: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完整、清晰、具体,直接体现了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范围,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不能单以对错论英雄,而要以清晰、准确、完整、具体、态度大方等指标去评价。当学生思路混乱,言不达意,语言组织不清晰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帮其说清楚,然后让孩子重复一遍。

5. 善于发现学生优秀的语言文字运用实例

敏锐捕捉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优秀实例,这样做可以起到树立榜样,增强信心的作用,能够引起全班同学对语言表达的重视。比如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了一个恰当的成语,或者打了个贴切、形象的比方,或者简短清晰地说清了一个比较复杂的事件和道理等等,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作出正向的反馈,精彩之处甚至可以让大家学着他再一起说一遍。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