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抓住关键词句,开拓学生思维

时间:2024-05-07

林爱珠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教学篇幅较长的写人课文呢?篇幅较长的文章往往是由若干段落构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逐句逐段讲解,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这一点子,就是能牵动全篇的重点词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做到“窥一斑而知一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这类型课文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开拓学生思维,长文短教,事半功倍。

一、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崇高品质

恩格斯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人物的“怎么做”,即指人物的行动(包括动作和行为)。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应抓住能表现人物性格品质行为描写的重点词句进行教学。

有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紧扣住“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句话进行教学,下面是教学片段实录:

师:读一读这段话,然后用笔圈出描写阮恒动作的词语。(学生读后,用笔将“举”、“放”、“举”分别圈了出来。)

师:小阮恒颤抖地举起了手,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生:有。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举起了手,后来又放下去,再后来又举了起来。

师:说说当时你为什么会这样,好吗?

生:我举起了手,又放下去,是因为我当时十分紧张,怕自己答错了问题。后来,我看到老师微笑地看着我,是老师那期待的目光使我一下子增强了信心,于是我又举起了手。

师:很好。那么,我们根据课文前后内容来想一想,小阮恒当时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生1:我从“颤抖”这个词猜想到,阮恒当时一定也十分紧张和害怕。所以他的手会“举”了又“放”,“放”了又“举”。

生2:我从课文后面了解到,阮恒当时以为自己会因为输血而死去。所以他颤抖地举起了的手,又害怕地放下了手。

生3:……

师:阮恒是否就此一直放下了手?

生:没有,他然后又把手举起来了。

师:这一次举起手跟第一次举手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举手是“颤抖地”“举”,第二次举手没有“颤抖地”三字。

师:你看得真仔细!这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了阮恒为了好朋友的生命,忘记了害怕,下定决心输血给好朋友。

师:这真是——

生:(齐)舍己为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紧张害怕的语气读前一句,再用下定决心的语气读最后一句。

以上这一例子,教师没有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课文,而是紧扣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重点词句,采用情感体验、前后比较、感情朗读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体会了阮恒当时先紧张害怕,后又决心舍己救人的纯正、无私的高尚品质,突破了全文的教学重点。

二、剖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句,从侧面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

人物的心理活动能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品质。有的文章是通过正面的描写,有的是侧面描写。教学时不能疏忽。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活动的有关句子,尤其是第七自然段中,“我”的一系列 的内心活动,“心绷得紧紧的”“担心”“不敢看”“不忍看”“忍不住不看”“盼望出现奇迹”“心像刀绞”等,启发学生感受作者当时想救邱少云,又怕暴露目 标,心理由紧张、矛盾、焦灼变为难以言喻的痛苦的心情,从而使学生从侧面感受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譬如对“担心”这一内心活动,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剖析的:

师:看来大家已经明白课文主要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高尚品质,为了表现邱少云的这种伟大精神和品质,作者还写了自己复杂的内心活动,请看,“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会突然叫起来。

师:作者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他“跳起来了”吗?

生:没有,“他没挪动一寸地方”。

师:他“叫起来了”吗?

生:没有,他“没发出一声呻吟”。

师:“我”的担心也是必然的,因为邱少云太年轻了,又没有经过长期 的锻炼,万一出了意外,“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然而,邱少云的表现为“我”的担心作 了坚定的回答: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品质及蕴含的感情

“言为心声”。一个人说话的神态和内容,常常体现着人物的个性与思想。教学有关这一类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品质及蕴含的感情。

人教版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是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小红军与陈赓进行了几次对话?主要内容是什么?他们双方说话时的口吻和神态是怎样的?通过理解以上问题,让学生明白小红军 的话的内容:“体力很强”、“要同马赛跑”、“还要等同伴”、“干粮很多”;抓住小红军说话时的样子:“满不在乎”、“倔强”、“拍一拍”等。 由此充分地体现了小红军处处为别人着想,一推再推,以各种理由说服陈赓同志先走,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催人泪下的高贵品质。同时让学生了解陈赓同志关心战士,一帮再帮小红军,感受到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怀的革命情怀。下面节选一位老师的课堂实录,以飨读者:

师:看见这样一位面黄肌瘦的小孩,谁见了都想帮助他,于是,陈赓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来骑一会。”可他却怎么做的呢?

生: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生:小红军故意装出一副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因为他看出陈赓也非常累。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去吧。”

师:陈赓听了他的话,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照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都有些动摇了,可小红军却是怎么做的呢?

生:“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说完把腰一挺,做出一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师:说这句话时,小鬼是想让陈赓相信什么?

生:相信我能走得动,没问题。

生:相信我能走得动,小红军不想拖累陈赓,从这里能看出小红军倔强。

师: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小红军非常倔强,怎样读,才能把他的倔强读出来呢?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读。)

……

四、围绕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等细节描写的词句,品味人物的人格魅力

人物极其细微的表情神态变化的描写称为细节描写。写人的文章往往也通过这方面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教学时,教师抓住“细节”来品味,会让学生觉得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立体感,充满人格魅力。人教版第 九册《军神》一课,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开始沃克是“冷冷”的,当发现伤情后,闪现出“惊疑的神情”,“目光柔和了”。病人拒用麻醉剂时,沃克“眉毛扬了起来”表示不理解,他听了病人一番话后,“再一次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的时候,沃克“惊呆”且“大声嚷道”,“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当他知道病人是刘伯承时,沃克“肃然起敬”。课文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衬托出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品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阅读问题: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灵活处理,读出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从中品味刘伯承坚强的人格魅力,而不要进行全篇繁琐的分析。这正是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阅读教学的要求。

从以上的浅述中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写人为主的课文的教学,不必要进行全文繁琐的分析,或把文章分得支离破碎,这样就曲解了作者的创作原意。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突破一点,抓住关键, 这样才能使学生高效率地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开发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