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少敏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生活知识积累的不足、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数学逻辑分析能力的弱势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难学,对抽象的逻辑推理难以理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一障碍不清,日积月累,必将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乃至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帮助学生扫除学习数学的障碍,唤起学习的热情,其意义是教师不可轻视的关节点,其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深入浅出。
深入领悟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灵活处理教材中的例题
教材中例题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既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要领所在,也是让学生从例题中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对例题的处理要灵活,要注意技巧。例题的呈现往往是在学习完基本概念、法则或定理之后,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如果例题难度太大,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教材中有些例题难度大,学生摸不着门路,此时,教师要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适当降低难度,迎合学生的“口味”,从简到繁。
例如教材中《三角形的内角》提供的例题:如下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如果直接把课本的这道例题呈现给学生,许多学生会望而生畏。这时,可为例题准备一道“热身”题:如下图,已知AD∥BE,∠1=50°,∠3=40°,∠DAB=80°, 则∠2
= ,∠4= ,∠ACB= 。
这道题实际上是教材中例题的简化,也是例题解题思路的提示,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有前期知识的铺垫,再去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此外,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表面上掌握了,但过一段时间或遇到一个新问题背景时,就抓不准知识点,出现解题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没有及时对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进而形成“网络”所致。因此,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把新学习的内容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其得到补充和完善。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与学是相向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较之由教师直接传授知识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重视表达,“以口促思”,培养表象思维能力。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去理清自己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创造”知识。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理地说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 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新旧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形成新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需要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如果教师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知识。
3. 合理运用分类思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分类思想,让学生形成解题模式,轻松解决各类问题。
例如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是学生比较薄弱的,但它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可把应用题分为工作问题、行程问题、销售问题、储蓄问题、比例分配问题、数字问题、和差倍分问题、方案选择问题、比赛积分问题等十多种类型,其中有些类型还有子类型,在分析问题时,教给学生相应的解题模式。如行程问题,可以利用线段图分析好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再套用行程问题的公式列出方程。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可以通过列表格进行分析。如:“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三个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1。求这个三位数。”解决这道题,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地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原三位数与新三位数,而这里又涉及到个、十、百位上的数字的表示。因此,可以设原数的十位数字为x,列出以下表格:
通过上面的表格,理清原数与新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表示关系,从而再把原三位数与新三位数正确地表示出来。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数学难就难在入门,扫清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是开启数学学科之门的钥匙。当学生心中的那扇门得以开启,学生畏惧、消极的心理就得以消除,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也随之而来。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