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生沉浸在《论语》的世界里

时间:2024-05-07

吴 泓

《论语》一书篇幅不大,共计20篇,一万一千多字。然而,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部文言典籍,光注释就是原文的数倍,学习它自然会有相当的困难。怎样学习才能让学生沉浸在《论语》的世界里?采取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能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创造性的主体体验?如何处理“积累、思辨、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使之符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我们的做法如下。

第一阶段:读

我们知道,“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要以“读”为根基的。与文本、作者或师长“对话”,是要有资本的,有了资本积累才有“对话”资格,而“读”正是这种资本积累的最为有效的方式。那么,怎样读才能变难为易,化繁入简;才能印象深刻,铭记在心;才能兴致盎然,兴趣不减?1. 按原著顺序读;2. 用孔子故事引读(这很重要,以某一话题为中心,前后牵连,可保持兴趣);3. 后边章节提前读(缓解压力);4. 早读课与常规课交叉读。换句话说,在“读”这一块,我们是既搞“阵地战”,又搞“游击战”。以读为本,读、赏、评、析穿插进行(赏、评、析三项已属“研究”的范畴,要尽可能探“本”寻“真”,具体见“第二阶段:研”)。两个月下来,同学们通读了整本《论语》,读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有些章节甚至能够熟读成诵,脱口而出。

第二阶段:研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张鸿苓指出:语文学习,小学重在记忆,初中重在理解,高中则重在批判精神的培养。而“研”正是培养批判精神的最佳途径。《论语》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过切磋、琢磨、探究、研讨,没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体验的高中学生就会沉浸其中,就能渐进为会思考、有思想、有见地的人。为此,我们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传统课堂里研读。印发朱瑞芬先生编著的《人生智慧海——<论语>今读》里的文章。其中,研究文章主题内容的篇章选印了《举贤用能》《“贵和”与现代竞争》《传统节俭与现代消费》《义利之间》《名实相应的理性美》《“不愤不悱”与创新思维》《问人不问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教育的现代价值》《对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视》;研究文章思路结构的篇章选印了《读书的感觉》《知之·不知·阙疑》《宽容:减少“感情损伤”》《新世纪的学习》《富与贵的品质》《三人行,必有我师》《悟通时间与生命》《岁寒,松柏后凋》《美食·艺术·养生》《立志·磨炼·成材》等,计二十篇。朱先生的“今读”文章,实际上已指向一个个具体的论题或者说话题。文章将儒家文化资源向现代社会生活融合、转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我们“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最好范例。

第二步,在网络教室里研读。主要是从文章选题、写作思路等方面讨论上传“家园”学习网站的文章。(篇目见“资源准备”)

在完成这两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收集、整理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资料并在网上做成“文件包”,为下一阶段“写”做准备。教师则提供方法和路径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怎样从广泛的阅读材料中选题?选定论题后怎样围绕论题去搜索相关资料?阅读相关资料后怎样去筛选、确定自己要用的材料?怎样确定自己的行文写作思路或文章结构?怎样感受、把握或寻求自己写作时的言语风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间怎样相互交流、讨论等。

据网上统计,学生选定的论题涉及到《论语》的各个方面,如仁、礼、忠、信、义、智、德、勇、孝、大同社会、济世理想、和为贵、和而不同、名与实、入世与出世、君子与小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材施教、尊师重道、养生有术等等。一个多月下来,以“文件包”字数计,人均阅读超过两万字以上,加上印发和上传网站的文章,学生人均阅读超过十万字以上。

第三阶段:写和评

先说写——

有了扎扎实实的“研”,自然,“写”就水到渠成。两个星期后,同学们的手写习作稿陆续上交。全班60位同学,最后改定、打印、上传“家园网”的习作共42篇,其中一位同学写了两篇。一篇篇精彩的习作,数量如此之多,篇幅如此之大,涉及内容如此之广,观照现实如此之紧密,批判精神如此之锐利,是我做专题学习以来从未有过的。我做过一个统计,以一篇习作2000字计,这一次,我共批阅了近十万字。我常常是连夜审阅、校对、上传,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

再说评——

第一步,学生网上“自评互评”,两课时。“自评”在于认识自我,如明确优点,发现不足,反思调整等。“互评”在于发现伙伴的优点,相互学习、激励和提高,可产生辐射效应和体验成功愉悦。对“自评”我提出要求:如,这篇习作你写了几次?有没有列提纲?写了几稿?上交后有没有重写或修改?你查阅了哪些资料?阅读了哪些书籍?书籍要写出书名、作者,从互联网上引用的资料要说出作者及文章的标题。你是怎样确定“论题”或者说“标题”的?老师改了你的标题,你有什么看法?定题后你又是怎样围绕“题”再次查阅资料的?写作时遇到过什么困难?写作过程中状态如何?如愉悦或苦痛等。(请用描述语)从查阅资料到自己写作这种自我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这次专题阅读或者写作,你最大的体会或感受是什么?等等。

第二步,“教师网上点评”,一课时。对学生习作评价要慎之又慎,这里特指想象力、创造力特别丰富或者思想比较另类的习作。我们很多老师都意识到创造力培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意识到个性和自由意志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个性和自由意志往往被视为人性的另类,殊不知,没有个性和自由意志哪来创造力呢?我常常提醒自己:激励和保护永远比评价更重要!

请容许我列出部分同学习作的标题:

1. 从终极人格到终极社会(何珅)

2. 试谈孔子的济世理想(杨俊雄)

3. 尧、舜、禹——孔子的追求(傅嵘)

4. 水哉,水哉——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水”与“仁”(邓晓燕)

5.“仁”,一生的伴侣(林晓娜)

6. 利与仁的对立,义与仁的共存(陈泽雄)

7.孔子之“礼”保守乎,迂腐乎(邹伟珍)

8. 探究孔子的“忠”的真义(俞宏斐)

9. 信,做人之本,成事之基(林 颖)

10. 欲,抑之以德(张智明)

11. 孝——人的立身之本(麦钰雯)

12. 孝,一种高于物质的精神赡养(邬虹虹)

13.“君子”的标准与造就(李智达)

14. 浅谈君子、小人与现代社会(梁冠华)

15. 和谐是美——读《论语》我所想到的(刘天珍)

16. 谈孔子“以和为贵”思想的现实意义(陈冰鸿)

17.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现代思考(骆森英)

18. 浅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谢伟萍)

19. 从孔子的“从众”与“违众”说起(郭巧婕)

20.“不患无位,不患莫己知”——我读《论语》(张伟枫)

21. 因材施教与现代中国教育之我见(罗锦滔)

22. 从“尊师重道”谈到教育兴国(李桃欣)

23. 孔子的音乐人生——我读《论语》(詹春骁)

24. 也说“伟大”背后的“平凡”(田怡玮)

25. 被冤枉的孔子(黄小敏)

26.“隐”领新世界(刘志胜)

27. 走过,还要悟过(湛琲琲)

读着这些文章的标题,遥想着字里行间的思想和内容,你想象得出是出自高一年级学生之手吗?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习作获得了三颗星、两颗星的评价,欣喜地告知家长、同学,你知道哪会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和幸福呢?纵观全程,我们“正本”和“今读”的目标基本达成。下面,摘录同学们写作后的一些网上反馈——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老子的《上善若水》《诸子论水》《蹈水之道》,庄子的《秋水》等等。在确定论题这一点上,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是写“陋室与豪宅”“小人与君子”,还是写“孔子与山水”呢?我收集了大量材料,一番筛选后,终于决定写“孔子与水”。

写作时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确定中心,如何开头、结尾,如何使文章语言更有风格和优美凝练,都让我花费了不少时间。这些确定后,我又面临着该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问题。经过努力,初稿终于出来了。这一过程说是痛苦就太夸张了,我为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了解到这么多东西和发掘出一些优美文章而感到高兴。(邓晓燕)

我想,德是体现一个人内在高尚品质的标志,有了“德”,自然能展现生命风采。所以我定了这个题目。定完题后,我把文章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由《论语》中的一句话作开头。这三句话都含有“德”字。内容为助人之德、企业管理之德、为政之德。写作前,我查阅了“宁波文化网”,引用了其中的一个例子,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为了说明“风行草偃”,还参考了《如何有效地创造文化》,列举国际上创新优秀的企业的例子,说明君子的德风起着重要的影响。(陈爽)

读《论语》时,读到孔子的一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感触到了孔子的“巍巍乎”!于是,我便产生了要写出孔子的伟大的念头。孔子的伟大莫过于“济世”,(他不仅仅是济当世)于是,标题就出来了:“孔子的济世理想”。

题目出来了,可资料却不好找。(估计我是第一个写“孔子的济世理想”的)我只好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个标题去找。找到一些资料后,我试着列了一个提纲:1. 社会背景(礼乐崩坏,天下大乱);2. 信念意志与坎坷历程;3. 思想体制(仁为指导,以礼行之);4. 分析研究其思想体制的合理性。这样一来就容易多了,我开始根据提纲来写。写到第四点,又不知道怎么去“分析研究其思想体制的合理性”,于是我又查了一些资料,然后一气呵成!(杨俊雄)

……

近三个月的学习时间,我的学生沉浸在《论语》的世界里。《论语》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似乎意犹未尽,总觉得有一种东西在远方向你招手或是从你心底涌起,像是在告诉你:往前走,更美的风景就在不远处……

(作者单位:深圳市新安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