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笔随心动,文字生香

时间:2024-05-07

【编者的话】 关于写作,顾之川老师希望我们“拥有一双联想的‘千里眼、想象的‘顺风耳,放飞想象、自由飞翔”,争当“小作家”。那么,我们该如何选取素材,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美文呢?本期“作家谈写作”栏目,我们邀请中高考热点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亚凌老师给出提升写作水平的真诚建议。

亲爱的同学们,我一直说写好作文很简单,其实不是炫耀,而是只要你留心观察、多聆听、爱思考,就会发现握起的笔放不下来。因为你的笔尖总奔涌着有趣的人与事,想铺展在纸上分享给更多的人。

不信?请随亚凌老师一起来感受。

好素材来自热气腾腾的生活

瞧,亚凌老师在与王姐喝茶,丁香茶——

她喝了一口,有点苦,不耐苦的她立马皱起眉头。一旁的王姐瞧见那难受样,笑了,说:“那茶一定有排毒功效。”

有吗?她心里疑惑,遂上网搜索,被告知:大凡苦味都有排毒功效。

王姐继而慨叹,苦味食物的作用,多像人生——苦难总让人成长。

亚凌老师一拍脑门儿恍然大悟:要在酷暑吃点苦味食物,定期排毒;人生是不是也要在太顺时受点苦,得来的甜才能远离脆弱?随笔《茶里人生》就这样跑到了读者面前。

好素材来自细心的观察

亚凌老师受邀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做讲座。晨起,她穿过农贸市场去附近的公园锻炼。

农贸市场与公园由一条小路连着,小路一边是凌乱而破败的居民区,另一边荒废着,堆满垃圾。亚凌老师捂着鼻子快步走着,突然看见一块不小的菜地,有搭架的黄瓜、豆角、西红柿,长势喜人的韭菜、辣椒,绿油油的,看起来很暖心。

顺着菜地看过去,正对着的那户人家门口很是整洁。两旁别家的大门口倘若站着人,一定会在对比中羞红脸颊的。那户人家将正对自己家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而后打理成了菜园。

亚凌老师久久地看着那户人家的院子,她在想:空间的边角料被合理利用,土地不再伤心,人们也能从中获益。那时间的边角料呢?如果被充分利用,会不会芬芳每一个日子,从而改变人生的处境?如此一想,随笔《边角料》就铺展开来。

好素材来自耐心的聆听

亚凌老师上班途中经过梁园步行街,随意那么一瞥,目光就收不回来了——

一个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拎着塑料袋准备处理生活垃圾。袋子里好像是剩饭剩菜的汤汁,红红的。年轻的妈妈跟在后面,看样子是有意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站在垃圾箱旁,小男孩突然变得很犹豫。而后,亚凌老师听到了小男孩跟妈妈的对话。

“袋子破了咋办?那就把垃圾箱弄脏了。”男孩问身边的妈妈。

“垃圾箱本来就是脏的,没事。”妈妈如此答复。

“要是捡废品的人不知道,把手弄脏了咋办?”孩子又问。

妈妈笑了,说:“嫌脏就不捡废品了,别磨蹭,快扔。”

小男孩扬手一抛,塑料袋就被丢进了垃圾箱。

亚凌老师目睹了这一幕,也听到了整个对话,她突然很心疼——为那个小男孩,因为小男孩的悲悯心也被妈妈随随便便丢进了垃圾箱。一个怎样的孩子,身后大多站着形样差不多的父母,当我们因有些孩子的表现而伤感、失望时,问题可能在那个家庭里蛰伏已久。亚凌老师这样想着,心里噼里啪啦迸溅着难过,教育叙事散文《难过》就此出炉。

好素材来自深刻的思考

亚凌老师在饭店等餐,看了眼门外,一位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的老婆婆向店门方向走来:老婆婆进店后环视了一周,没有就近落座,而是微笑着向亚凌老师这边走来。这边还空着几张桌子,自然是首选。老人家直接跟亚凌老师同桌而坐,微笑着冲她解释道:“坐一块儿人家就少整理一张桌子。”

亚凌老师抿嘴笑了,只是微微有点脸红:自己进来时店里有几个人,也都是独自占着个大饭桌。自己竟也独自坐了一张桌,压根就没顾及店里服务人员的辛劳。

饭菜端上来了。“谢谢”从老人起褶子的嘴角流出。那一刻,亚凌老师着实受了一惊,且羞愧难当,为自己刚才沉默里的理所当然。

亚凌老师有意放慢了用餐速度,慢到拿起手机浏览零碎资讯来打发时间。是想陪老人多坐一会儿,还是想看到老人家走在街上的身影?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心里暖暖的。老人吃完后挪开碗,用餐巾纸将桌面细细擦了一遍,把纸巾丢进了垃圾桶。

亚凌老师是跟老婆婆一前一后离开饭店的,一直看着她的身影渐渐远去。“衰老时的我,能像她一样优雅吗?”亚凌老师暗暗地问自己。在她的心里,一篇名为《优雅》的文章已显雏形。

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也像亚凌老师那样用心感受、发现不同,那随时都可能握着笔记录生活,写起作文自然不缺少素材。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们每天来去匆匆,哪有时间走在大街小巷看别人的闲事?每天面对的就是父母、老师、同学,没有啥新奇事,有什么可写的?

让亚凌老师来告诉你吧:

哪怕只是面对一个人,只要用心观察,也可以多角度构思——

一次作文课,亚凌老师跟初三的学生们说:你们长得多么喜人、多么健康,穿戴舒适而整洁,一看就知道身后有个称职的好妈妈。今天,大家就写写妈妈吧!”

猜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整个教室里“哎——呀——”声过后,趴在桌上一片。原因很简单,同学们觉得自己从小学写话阶段就开始写妈妈,已经写了好多次,继续写的话也不会有什么新意。有个顽皮胆大的男生干脆带着情绪大声抗议道:“妈妈没啥可写了,我都写了八百遍了!”

八百遍怎樣?亚凌老师现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同样写妈妈,怎样才能百写不厌。

想起儿时的冬天,也就是几十年前。那时还不允许外出打工、做买卖,地里没活干,父亲就闲下来了,只有母亲是忙碌的。

那时没有缝纫机,母亲总是弯腰裁剪布料纳鞋底,一针一线地准备着全家人过年乃至来年的衣服、鞋子。或者下到地窖里,把磕了、撞了、有疤痕的红薯挑出来,以免殃及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冬天就是母亲重重叠叠忙碌着的身影。

——节选自《母亲的冬天》

亚凌老师抓住母亲冬天里的忙碌,跟闲散的其他家人形成对比,来表现母亲为了家庭的无私付出。

现在的我喜欢端详树,也与母亲有关。

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她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把它当作偶像。母亲也曾用后院的一棵树对我说:“你看树,才不管长在哪里,长在哪里、有没有人看都在好好長。”也曾用院子里教育受挫时的我,说:“你看,为了晾晒东西缠的铁丝都勒进去了,它还是不管不顾地长,多皮实。”在母亲眼里,每一棵树都会说话,也都在昭示着什么。

——节选自《母亲和树》

树与母亲如此密不可分,亚凌老师遂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表现母亲以树解读人生,引导自己成长,让自己获益。

曾经,家里房子小,我跟母亲睡在一起。

慢慢地,我开始不习惯,因为母亲打呼噜。一次,我可能心情不好还是脑子短路了,竟脱口而出:“我不爱跟你睡一起,你打呼噜很吵的。”母亲当时很尴尬,比哭还难看地笑了笑。

后来啊,我总算想明白了:母亲睡得晚,不是纺棉花就是纳鞋底,或许在母亲倒头睡觉时我已经睡得差不多了,所以睡眠轻。多年后,母亲打电话很兴奋地说:“凌儿,准备盖房了,给你专门收拾一间屋,妈睡觉再不吵我娃了。”那一刻,我眼泪落下:自己随意一句话,刺疼了母亲多少年啊!

——节选自《母亲的呼噜声》

每每想起这些往事,亚凌老师就觉得很抱歉,为不经意间伤害过母亲而自责,因此落笔。细读,表意复杂,有母亲的辛劳,有自己的不懂事,更有母亲对孩子的抱歉。

亚凌老师也只有一位母亲啊,可她写母亲的文章已多达200余篇,且还在继续。

《母亲的大海碗》里是母亲对一大家人的照顾,唯独忘了自己;《母亲与花草》既是母亲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她对人生的思考;《浪漫的母亲》里母亲把生活过成了诗与远方,更活成了儿女的榜样;《一把香椿》一定是头茬,承载着母亲无私的爱;《我和母亲的战争》打响第一枪的是亚凌老师,不战而败的是母亲;《我多笨,您都不曾失望》是母亲对生性笨拙的亚凌老师不离不弃,更是母爱的赞歌;《我家那个最拘谨的客人》是母亲在亚凌老师家的小心谨慎,是亚凌老师过后才弥散开来的悔恨;《母亲的阳台》上蓄满母亲在世时对亚凌老师的疼爱,也流淌着亚凌老师对已故母亲的思念……还有《没有母亲的母亲节》《思念不止在清明》《我到底亏欠你多少》《母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固执的老迷信》《我终于长成了您的模样》《一个和八个》《思念的最好方式》,等等。

亚凌老师还说,只要自己能思考,能继续写作,“母亲”“母爱”的话题永远都写不完。

写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不同细节,表现不同方面、体现不同思想。像亚凌老师那样,将一个人物无限挖掘,怎么能说写了多次就没啥可写了呢?

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人或事,那样既摆脱了千篇一律,也不会觉得没有素材可写。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写,即便只有一件事,也可以反反复复写,每次都会有新意。

亚凌老师又听见有同学说:素材有了,也会选素材了,还要注意什么呢?

亚凌老师要说,细节描写很重要!

要写好作文,细节描写极为重要。它是最容易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部分,可以说,细节成就精彩。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加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形象感,还能够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等等。

就像亚凌老师写过的:

我弯下腰,强忍着眼里汹涌着的泪水,一根一根拔去母亲坟茔上丛生的杂草。有荆棘,我的手被扎得生疼,心里更疼。荆棘冷冷地瞅着我,似乎说:你懒得打理你母亲的坟,那我就给你打理吧,先刺疼你母亲的心,再刺疼你的手。手被刺疼的时候,泪水终于决堤。

《站在母亲的坟茔前》刻画出了一个女儿内心深深的自责——“无情”的女儿自然会被无情地刺痛。

又如,亚凌老师正在上课,一只鸟飞进了教室,看看亚凌老师是如何还原当时情形的:

我稳住自己的情绪,努力装作对那只鸟视而不见,愈加动情地诵读。我甚至跟自己打赌:我读得足够好,那只鸟就会被所有的孩子视而不见——孩子们关注鸟的程度与我诵读的好坏成反比。

很快,我溃不成军输得很彻底,连班上最自律的孩子也遮着掩着瞅起了那只鸟。它已将我挤下讲台自己成了主角。

它扑棱着翅膀到处乱撞,就是公然挑衅我。

它撞一下黑板上方的标语,说,这标语在听你讲课?它撞一下电棒,说,这电棒在听你读课文?它甚至嚣张到在教室上空盘旋,俯视我,逼问我,你敢说下面这些小脑袋都在听你,而不是在看我?

在我也很无奈地停下来看着它时,竟听到了清脆的叫声,那只鸟在为自己的精彩表演致答谢词呢!

在《一只鸟飞进教室》中,亚凌老师受伤的心理,小鸟张扬的表现,让读者不仅走进了课堂,还强烈地感受到了那种氛围,这就是细节的作用。

细节描写,要真实、要典型,方可触动读者。

除了细节描写,还需要注意什么?

——写出属于自己的语言!

亚凌老师曾经告诉同学们:“以自己的笔展示自己的心,写真实的自己,眼里的真生活,心里的真想法,就是好作文。”她一直坚信:只要真切、真诚、真实,每个孩子都可能语出惊人。

一个刚进入初一的孩子回忆小升初的情形:

我最怕奥数:行程问题很无奈,让我头皮发麻,拜托,能不追不赶吗?牛吃草好迷离,让我脸色发紫,抱歉,能不吃吗?吃就踏踏实实地吃,能不捣蛋吗?……紧握着一支笔,一双眼睛死死盯着题目,似乎要把纸看破。手心出了汗,眼镜滑下来也无暇去管,那道题依然固若金汤,不曾有进展。

只是瞥一眼,焦虑的心理从文字里蔓延开来,让人无比心疼。

一女孩写跟闺密逛街的情形:

和她一起逛街,无疑是对我钱包的变相刺激、折磨、蹂躏。我们的身影出现、飘荡、消失在無数的小吃店……她将自己的钱花光之后,就开始不怀好意地对我的钱包献殷勤:卖萌、哀求,还有那永远不变的激将法。我们一起手挽着手按捺着满心欢喜出门,一起超认真地对街头食品店逐一过筛子,一起对着发现的新美食大呼小叫,一起心满意足地擦着嘴巴潇洒而去。

不择手段的小吃货委实可爱。

可见,用心写而不只是用笔写,文字才能打动人心。

如果说让我给初中学生具体提点能提升写作能力的建议,说出的话可能会被认为是没有新意的“老生常谈”——其实跟温故而知新一个道理,“常谈”也才能“常新”。

一、多观察。多观察才能解决时常挂在嘴边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难题。不是没有素材,早起晚睡、一日三餐的家庭,人潮穿梭的大街小巷,生机勃勃的校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大大小小的素材一直围绕在大家身边。所谓“无米”,只是熟视无睹的一种借口。

要拥有自己的“素材库”,就得会观察、多观察。在观察中筛选、积累、沉淀,在写作时就可以调兵遣将、谋局部篇。

二、多聆听。为何要多聆听?要在听中细品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完成人物语言的积累。人物语言程式化,展现不出个性特点,不管塑造谁,一开口,腔调惊人地一致,导致人物的语言成为藏在文章中的炸弹。失真的语言极易让原本用心经营的文章伤痕累累。

多聆听,听出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性格、不同品质、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心性……会聆听、能识别,在写人物语言时自然就避免了同质化,人物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聆听,也是目光的一种延伸,借助别人的讲述看到广阔的世界,触摸到更多的人与事,是间接获取素材的过程。

三、多思考。思考的可贵在于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不会让别人的眼睛代替自己的眼睛。只有多思考,才不会流于表面的肤浅,才能剥离表象进一步思索,文章才会有深度。

思考会让作者看到人与事的更深处、人与事的更多面;思考会让眼前的一点所见拓展成一个场景,能让一次经历激起想象的浪花或发动一场思维的革命。思考改变的是生活的宽度与厚度,及心灵的疆域。

四、多写作。熟能生巧,写作还是需要勤加练习的。多写才能使目光越来越敏锐,多写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多写才能让构思精进。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想到就写、想写就写,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可以先进行片段练习,进而写出完整的随笔,在坚持中熟练地遣词造句、梳理思绪、形成认知。

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显然不止以上四点,还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笔随心而动,让文字沁出馨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