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于劲烨
“灯谜,雏形于春秋,兴于南宋,盛于明清……”一间古色古香的小室,一位面容清癯、双目炯炯、两鬓斑白的老者正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地讲解灯谜知识,听众无不伸颈侧目,以为妙绝。(语言描写,开篇引用主人公陈老先生的话,述灯谜发展史,引读者想象,发读者好奇,体现“灯谜”主题。同时也设置一个特殊的情境,描写了陈老先生的神态。)
这位老者便是我倾慕已久的陈德老先生,是罗源县灯谜协会的主席兼福州市灯谜协会成员。退休之前,他还是福州民族中学的物理老师。一个中学物理老师怎么对灯谜有如此研究呢?原来,陈老先生大学时就入“谜”,如今,他将近古稀之年,研究灯谜已40余年。陈老先生对我说,他参加工作后一接触灯谜就不可救药地痴迷于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还曾代表福州市参加省内外灯谜比赛,成绩优异。(简介人物经历,以设问的方式吸引读者注意,点明陈老先生喜好灯谜的缘由,过渡自然,为下文作铺垫。)
如今,陈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仍将前任谜社社长所传的罗源县灯谜的精要——“诗情画意谜”牢记于心。这是罗源灯谜的一大特色,意在将诗画融入谜面,达到谜韵成诗、画中藏谜的境界,使谜面妙趣横生,千变万化。为了掌握这一门绝技,陈老先生不吝花费偌大心力,斥不菲之资学习国画,还虚心向朋友请教书法,近年已大有所成,创造了不少杰出作品。(以陈老先生自身经历点明并简要解释罗源灯谜之精要——“诗情画意谜”,与下文“我”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相呼应。)
陈老先生一边全身心投入创作优秀作品,传承罗源灯谜特色,一边不忘培养对灯谜有情有缘之人。无论投到他门下的弟子资质如何,是年过八旬的龙钟老人,还是稚嫩的少年郎,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工,还是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只为能让罗源灯谜人人皆晓,个个会猜。“我自己虽会创作一些作品,但独木难支,必须培养一些传承人来助我一臂之力,在罗源各地传授灯谜知识,植苗扶木。”说着,陈老先生将手一抬,指向一位正在默默旁听的妇女,“这位宁老师便是我近年培养的一名‘虎将’,她心思机敏,着实是学灯谜的一块好料子,在起步小学教授初级课。”(点出陈老先生传承灯谜文化的愿望,自然引出下文对宁老师的介绍。)
我们都好奇于这位宁老师的经历。宁老师便跟我讲起她与灯谜的缘分:“陈老先生经常在少年宫上课,我女儿听了陈老先生的谜语课,赞不绝口。她说陈老先生的谜语课幽默风趣,一位老人上起课来很精神,像小孩子一样……”听到这,我们都笑了,不仅因为童真,更有对陈老先生的敬佩。“后来,我出于好奇,想知道陈老先生是怎样的人,便与女儿一同进去听课。没想到,陈老先生对我很热情,一点一点地引导我,每次我猜中谜底,他都向我竖起大拇指表扬我。后来,他又教我创作谜面。现在,我和女儿经常创作,乐此不疲。”宁老师感激地说着,眼里闪着光芒。(侧面表现陈老先生的幽默风趣,以及时刻培养灯谜传承人的信念,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表明灯谜文化后继有人。)
后来,我走进陈老先生的课堂,方才领悟其魅力。台上,陈老先生引经据典,幽默风趣,两只眼睛闪着灵动流转的光彩,把灯谜讲得妙趣横生。有一次,陳老先生给我出了个谜:“水面独垂钓,猜一字。”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他拿出粉笔,边讲边写:“水面是一横,独又是一横,垂钓则是字中的竖勾,合来便是 ‘于’字,刚好是你的姓氏。”一个圆润饱满的“于”字赫然现于黑板上。随即他顺手拿起桌上的毛笔,在宣纸上几笔勾勒,一条活灵活现的鱼儿便勾画出来了!好一只悠闲自在的鱼啊!好一幅灵动水墨画!我不禁拍手叫绝!(正面刻画,凸显陈老先生的课堂特点:诗情画意入谜,妙趣横生。同时照应上文,陈老先生不吝花费偌大心力学习国画,还虚心向朋友请教书法,以及罗源灯谜 “诗情画意谜”的特色。小作者善于运用四字短语,句式多样,语言灵动优美。)
每次猜谜,陈老先生总会带上一些小礼品。他笑眯眯地给出谜题,遇到难度大的谜题,他一点一点地暗示,生怕孩子们没了兴趣。遇到孩子们准确说出谜底,他便高举手臂,带头拍打手掌,全班掌声如雷。接着,他还亲切地呼唤学生上台领小礼品,那声音宛如在叫自个儿家的小辈一般。末了,还不忘摸摸那孩子的小脑瓜,表扬道:“真聪明的小脑袋!”每次出谜题,台下的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要揭谜底。这些学生中,水平高的已达到创作的高度,罗源灯谜果真后继有人啊!下课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问下节课什么时候上,当听到具体时间后,一些孩童咂了咂嘴,叹道:“又要等一周啊!”神情十分不舍。(以“我”的视角刻画陈老先生教学有方的形象,孩童的语言侧面表现陈老先生课堂的魅力,说明罗源灯谜后继有人。)
我那身为教师的母亲问陈老先生:“您这样上一节课不累吗?”“当然累了,但是这样讲孩子兴趣浓,值!”说着陈老先生已经与我们挥手说再见了,原来他要赶往罗源一中义务授课。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久久伫立,肃然起敬。(语言描写,对话中烘托陈老先生一心只为传承灯谜文化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为了谁?陈老先生这样做图什么,你知道吗?”母亲望向我。我点点头,没有言语,因为大家都已心知肚明。(文末点题,以留白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深化陈老先生高大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向这位一心只为罗源灯谜发展,心里永远装着孩子的陈老先生致敬!(结尾引用诗句,表达无尽感慨,讴歌陈老先生一心只为罗源灯谜事业,培养传承人的高尚品质。)
总评 本文主要表现陈老先生对灯谜的痴迷与其“植苗扶木”的精神。小作者没有一味阐述举例,而是巧妙地以多重视角,正面、侧面融合,进行多角度的生动描述,特别是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尤为突出,画面感强烈,塑造了一位痴迷灯谜,为了灯谜后继有人而无私奉献、教导有方的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形象。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出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文章构思独特,从他人叙述到自身感受,由浅入深地体会陈老先生所坚持的“植苗扶木”思想,层层递进,将人物性格特点勾勒得深刻而清晰。文末更是以留白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文末寥寥数语,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总结,恰到好处,升华文章主题。
小作者文笔娴熟,文中四字短语、成语、文言词汇、诗句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可见小作者日常积累之丰富!
(讲评教师 康欣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