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白馨予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觉醒年代》中陈乔年的一句话,辞微旨远。少年心中那颗为民族而奋斗的种子,是蒲公英的种子,在历史的风雨中悄播四野,震颤世间。岁月因青春的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历史因少年的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我的目光触摸沉重的史册,遥想他们那个时代:内忧外患,凄风苦雨,断壁残垣……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少年被迫成长,他们要用自己的热忱和生命换取一个盛世中华。他们的父亲说:“天生我材,不敢擔当,就是失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那时,那颗代表着责任的种子已悄然种下,种在一大批有志青年的心中,也种在中华大地上。
我曾不止一次读到过他们的事迹,英勇无畏,催人泪下。“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铁链,锁不住一颗年轻而奔涌的心;冰冷的高墙,阻挡不了抚摸可爱中华大地的目光。延年、乔年兄弟用生命讴歌坚定的信仰,用坚定的信仰书写时代华章。时局如流,泥沙俱下,可少年心中的种子坚定生长,势如破竹。那颗种子,也落在了许多仁人志士心中,随着这群少年向阳而生,凝聚成耀眼的中华之光。
于是,无数个稚气未脱的少年站了出来——为了不再让生灵涂炭,为了给人民一个安定的家园。“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他们稚嫩而坚定的眼神,不由得让我泪流满面——多希望这黑暗只不过是一场梦!然而故事已然写就,只剩下回荡在耳边的笑声和印在脑海里的笑颜。
“后悔吗?”为推翻当时那个腐朽到了极点的社会,他们万水千山地奔赴、跋涉,他们为国家抗争的痛苦挣扎,真的值得吗?我不断地在心里发问,然而他们的故事却在不断地告诉我:他们那颗勇于担当的种子期待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新青年》杂志、“五四运动”……那群少年用行动告诉我:“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们为这个民族所做的一切尝试、探索,明明失败了那么多次——就像种子一样,明明知道以自己的力量可能顶不开贫瘠土壤的重压,却偏要冲破桎梏、迎接光明,硬生生在无望的大地上绽放出希望的花朵。是啊,这些少年为救家国,勇担责任,不断在尝试、在努力、在救亡图存,“即使失败一百次,也绝不后悔再来一次”。
那群少年“上穷碧落下黄泉”,那无数铿锵的脚步声,那无数坚强的身影,奇才尽出,民众觉醒,为黑暗带来了光。彼时的中国,黑暗与黎明交织,少年们心底的那个声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渐渐强大。这群少年人执着追求着矢志不渝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勇于担当的种子借助信仰的力量得以冲破重重的桎梏,顶开坚硬的土壤,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那颗勇于担当的种子,也落在了我心中。“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庄重的誓言掷地有声。百年前的那份执着与坚定,我们穷极一生,也要努力追上。“虽千万人,吾往矣!”哪怕力量再小,彼方尚有荣光在,只要向阳而生,我们也能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冲破束缚,与高山并肩,与花朵同乐。
新年,走在街头,明明暗暗的灯火,沿河十里,长长久久。我心中那颗种子早已坚定生长,心底的那束光也早已比那明明暗暗的灯火还耀眼。“谢谢你们,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热闹的新年里,我仿佛看到那群少年们的身影。
少年被人们永远记在心底。延乔路短,集贤路长,路的尽头皆为繁华大道。
那颗种子,落在了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我想:“春天来了!”
【评 改】
开篇引用《觉醒年代》中陈乔年的话,赞美少年,引出“青春”“奋斗”的主题词。
用画面感很强的短句描述那个苦难的旧中国,引用陈独秀的话语突出“担当”的种子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心里。
“铁链”“冰冷的高墙”用形象而感性的话语,虚实结合,讴歌少年的担当精神。
采用设问方式,刻画少年的“担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悔吗?”“虽千万人,吾往矣”,采用问答式的表达,很有创造性,也增强了现场感,震撼人心。
小作者善用比喻,把勇于担当比作“种子”,把破碎的旧中国比作“贫瘠的土壤”,生动表达少年追逐理想的坚定执着、无怨无悔,语言表现力强。
水到渠成地引出文章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深化主题。
从历史回到现实,少年们的英雄之光穿越时空照进现实,表达“担当”精神的百年传承,代代相传。
结尾抚今追昔,无尽感慨,用生动的描述展现中国的“春天”。
总评 本文主要表现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价值与历史传承,是家国情怀类大主题写作。这类作文难度较大,不容易把握,容易走向口号化、空洞化。小作者没有简单重复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化记叙为生动的描述,虚实相生,创造了形象、鲜活、感人的少年英雄形象,可见其语言驾驭能力之强。
文章构思独特,以“种子”为题,“种子”贯穿文章始终。以“种子”比喻“担当”精神,以“种子”的成长蜕变、开花结果,写“担当”精神让破败、苦难的旧中国走向新生,以有形喻无形,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文章表达上叙议结合是一大特点。在叙述、描写后适当议论,在叙述、描写中巧妙融入议论,避免了无所依托的空洞议论。另外,文章多处引用剧作台词与名人语录,读来铿锵激越,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增强了文采。
(讲评教师 钟 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