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采铜
在一些经历过战争的地区,走路也是一种危险的活动,因为有地雷。只有先把雷一个个排掉,才能确保行进的安全。对读书来说,书中那些不甚了解的字、词、句就是潜在的“雷”。如果带着“雷”阅读,一方面会影响你对整篇文章或全书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误解可能会一直存在你的脑子里,后来你又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误解的内容,所以是很危险的。这就需要你去“扫雷”。
但是,“扫雷”这种操作会占用认知资源,从而影响我们的阅读效果。因为阅读是讲究沉浸的,而“扫雷”是把字、词、句拎出来去查清、弄懂,显然会破坏这种沉浸性。那怎么办呢?可以把两种活动分开来,先读一遍,目的是“扫雷”,再读第二遍时,就可以沉浸式地阅读。
举个例子,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里有这样一段话:
没有了粮,北平也失去它负有世界美誉的手工业。饿着肚子的人不会再买翡翠戒指与耳环,镀金、包金或真金的玲珑细巧的首饰,大雅优美的地毯,雕花的红木桌椅,彩色的像鲜花一般的景泰蓝,灌浆的蟋蟀瓦罐子……北平人没有闲心闲钱买这些东西,而又没有法子把它们运出去,于是那些心灵手巧的工人,便随着大家一同挨起饿来。
请看上面这段话,里面有没有你不太了解的词,也就是“雷”呢?乍一看是没有的。这段话里没有生僻词,也没有学术概念,但是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一点疑问——景泰蓝。我想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景泰蓝,可是景泰蓝到底是啥,好像在我的脑海里又是模糊的,印象中是一种色彩多样且艳丽的瓷器。
于是我上网查了查,得到了景泰蓝的介绍。原来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再烧制而成的器物”。换句话说,景泰蓝的主体是铜,它是一种金属器,而非瓷器,原来我印象中的理解是错误的!
然后我就起了好奇心,我想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存在这种错误的印象。于是我编了一道题目,发在朋友圈和几个微信群里来考考大家。这道题是这样的:“一不小心,这件珍贵的景泰蓝花瓶被我砸到地上,摔得粉碎。”——这句话是错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主语有问题,有人认为是动词用得不对,而大概只有两成的人指出:景泰蓝是铜坯的,不可能“摔得粉碎”,顶多是“摔扁了”。这个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大家都听说过景泰蓝,中学语文课本里也讲到过景泰蓝,可是竟然大多数人不知道景泰蓝到底是什么东西!
同样出于好奇,我想知道那些久负盛名的作家,有没有用错“景泰蓝”。结果我搜到著名作家残雪的小说《迷惘》中的一段:
女老板是做瓷器买卖的,生意比较清淡。她并不想拉生意,就只是平静地坐在店里,如有顾客来了,就起身招呼几句,不在乎他们买不买东西。她出卖的瓷器有碗、碟、杯子、茶壶、茶盘等,甚至有一只景泰蓝花瓶。
显然,作者把景泰蓝当作瓷器写进了小说里。你看,连名家都会犯错,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我们每天谈论的话题里面,有多少是自己真正了解的?我们每天看这么多网络上的文章、视频,创作这些内容的人,有多少真正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天哪,我们头脑里有多少似是而非的知识和概念啊,我们竟然全无察觉。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学习大多数时候都是囫囵吞枣式的,我们没有去“扫雷”啊!
我们都知道阅读可以分为泛读和精读,可是通常我们只是在泛读。泛读当然也是需要的,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可是如果不加上精读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只是浮在面上,甚至没有体验过那种真正的、透彻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而要做到精读,搞清楚字词或概念的准确含义是基本前提。
我这里说的“阅读”是广义的。现在这个时代,通过视频、音频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广义的“阅读”。我们在精读有价值的视频、音频时,也要采用“扫雷法”,先把各个词汇、概念、知识点搞透,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