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上的金口

时间:2024-05-07

彭敦运 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组

如果说,情感能随时间漂流,那么心底的乡情最坚定;

如果说,“爱家”也可以灌输,那么我推荐视音同步的“美篇”。

如果说,泪花绽开的是感动,我们能带着泪花微笑;

如果说,感动也可以传染,我和五中队还会选择“快闪”。

● 别样的“快闪”

在课外活动时,操场上突然响起嘹亮的队号,接着,从几个方向走来了6位带着耳麦的红领巾少年,清脆的朗诵声顿时响彻校园。

众:《心上的金口》,作者——化雪老诗[1],朗诵——五中队。

甲:“‘金口’两字,在我的血液里已经流淌了整整55年。

“记得第一次从几十里外来到金口时,我还不足10岁,但满街的琳琅、凉爽的江风、金银两色交汇的河水以及飘荡在街头巷尾带着琴音的土语……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几十年后只要一想起来,就会深深地陷进那段难忘的邂逅。

“稍长,来金口的次数多了,可绝没有因‘多’而生出无睹与麻木。相反,每当看见那鳞次栉比的老屋,总会生出无尽的遐想;每回登上高耸的木楼,就会多出几分无名的渴望;每次踩住青石板上潮湿的辙痕,总幻想能捡到几个故事;每夜坐上江堤的石级,都要伸长脖子竖起耳朵,聆听江心的沙洲怎样一次又一次叩问江浪……”

乙(女):“金口,一直都小心地珍藏着我的梦,延续着我的想;金口,刻下了我几十年的脚步,也录下了我说不完、道不尽的蹒跚、彷徨、困顿与铿锵。如果真的还有下辈子,我一定再次把它烙进我的梦乡。

“我的小村周围也有水,附近还有一条美丽的金水河,虽然旖旎清秀,可却没有长江这般酣畅,这样奔放,这么浩茫。可能正是这令人着迷的‘畅、放、茫’触动了我最为敏感的神经,才让我深深地迷恋这里的水,这里的山,这里的乡风里俗,这里的物产、故事、史海明星与人杰文章。”

丙:“我也读过一点经典,走过一些地方,爬过高山峻岭,下过湖海江洋,可只要停住脚步,跳进脑海的第一组画面,一定是金口的沙洲、芦苇、金瓶似的小山,还有冲天的石柱、凌空的飞虹、龙床叠被、虾色鱼香……我知道,这就是抹不去的情愫、解不开的乡愁;我还知道,这就是祖先留在我血液中的基因,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迷失前行的方向,不会忘记对故里深情的回望。

“其实,没有几个人不爱国,也没有几个人不爱家的,这种爱不仅仅是对秀山丽水的眷念,更多的是对祖宗血脉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

丁(女):“列宁说过,爱国首先是从热爱父母开始的。因为热爱父母,继而将情感延伸,延伸到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门前的栅栏,爱屋后的花草……最后拓展到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了解’是这种‘热爱’的前提。当沿着这种情感逻辑反推回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爱国需要先爱乡,爱乡需要先知乡。不了解家乡的爱是盲爱,盲爱不会持久。基于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理解,我才一步一步走近了金口,走近了被历史云雾罩住的汝南、涂口和沙羨,并且看到了朦胧中的万千曼妙。”

戊:“今天,老镇又一次焕发青春,改版成大武汉的网红处,每年都有上百万人在此打卡。如果说,明代南京吏部郎中杨言所咏的‘江梅红见三春信,野峤青开一处天。莫叹长途行脚险,山深随地有林泉’还有些缥缈,那么,现在的金口早已是实打实的人间仙境,这里不仅有中华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营农场,有中国水利史上第一座现代化水闸,有万里长江上硕果仅存的槐山矶驳岸,有浓缩了现代海军史的中山舰,还有矗入天际的过江塔、楚韵悠长的仿古城……”

己(女):“由南而北的四邑公堤,似带如绦,束住的早已不再是单一的江浪,你看,那锦缀其上的芳亭秀阶、巨阴浅草,那恬静的背影、闲散的脚步,是不是将几十里旖旎链成几千年的乡滋乡味、乡情乡思?”

众:“啊,我心上的金口!”

10分钟后,6位红领巾又迅速地离开了,但操场上却没有恢复平静,大家都还在激动、寻觅、议论、向往……

● 声音的魅力

第二天傍晚,江滩上也出现了同样的快闪,不同的是,这一次吃惊的是几百位居民,一个个翘起大拇指说:“好,这种形式真好。”

第四天,这篇《心上的金口》被推上了网络,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个节目。

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读者留言道:“终于听到一篇如此深情而优美地描写并朗诵的配乐散文《心上的金口》,金口是我的家乡,儿时的记忆早已融进血液,常在梦中回到久违的金口……全文听来十分亲切,令人遥想!感谢金口籍教育学者和朗诵者!”

“金口”就这样因为五中队红领巾们的深情吟诵,走出了武汉,走出了湖北!

乡情、散文、学校、信息技术、快闪、声音、电波、网络……整合起来,变成了一次没有围墙的轰轰烈烈的立体式爱国主义教育。

欣喜的校长,录下了这篇散文,隆重地放进了学校的“声音博物馆”,小心收藏。

到这时,我才看见这十平方米的陈列室里,已经存储了几十个样式不同的U盘,每一个U盘下都有一张目录和说明,详细标注了存储的内容、时间、朗读者……

“这里面有‘抖音’,有‘快手’,有带音‘美篇’……这都是宝,几十年后再听,那才有意思,它就是我们学校用声音办起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

是啊,朗读就是倾听自己,也是在欣赏自己。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把朗读与校园德育结合起来,与了解和热爱家乡结合起来,与师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网课结合起来,与抗“疫”现实结合起来,的确不同凡响。

记得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有理智的理解,而且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教育家、诗人南怀瑾也说过,“读书,尤其是读中国书,就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至于文字所阐述的内容,也会慢慢深入人心的”。[2]

回味《心上的金口》,从文字变成声音、照片、视频的过程,我深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原来是可以用新形式,也就是娱乐的方式完成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