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化新知为旧知,激活已有经验

时间:2024-05-07

刘文杰 张金萍

● 微课选题分析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五四制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链接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基础上呈现的。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基础稍弱的学生会较难理解“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水的体积”这一“转化”思想。因此,我们尝试利用微课,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 微课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直观、实验、观察、想象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微课的整体结构设计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后续的计算做铺垫。

第二部分:提出问题。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形状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可以利用公式计算,那么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呢?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通过曹冲称象的经典故事启发转化思想后,依次给出形状可变的橡皮泥和形状不可变的梨,橡皮泥可以直接捏成规则物体,而梨则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启发学生,借助排水法,将梨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在整个过程中利用视频动态性、过程性的优势,形象直观地将“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水的体积”这一抽象原理解释清楚。

第四部分:数学文化渗透。通过真假王冠的故事,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第五部分: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本质就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

● 微课设计过程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標:掌握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求体积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数学思考目标:经历直观、实验、观察、想象等数学思考过程,归纳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问题解决目标:了解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3.微课脚本设计

第一幕:真人及动画人物入镜,通过教师提出的“前面我们学习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你还记得它们的体积公式吗?”这一问题巩固旧知,复习导入。

第二幕:教师提出新的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形状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可以利用公式计算,那么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呢?”

第三幕: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呈现曹冲称象的经典故事,把大象的质量转化成石头的质量,启发转化的数学思想。接着,依次给出形状可变的橡皮泥和形状不可变的梨,橡皮泥可以直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从而求出它的体积,而梨则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启发学生,借助排水法,将梨的体积转化为上升的水的体积。然后,教师对排水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拓展练习,将装有水的量杯换成长方体的容器,巩固新知。

第四幕:讲述真假王冠的故事,在故事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第五幕:总结本节微课的知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在保证不改变物体原有体积的基础上,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

● 微课制作过程

1.确定微课选题

本节微课选择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知识点。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希望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进行教学设计

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将微课的整体结构设计为复习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文化渗透—总结。复习导入: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后续计算做铺垫。提出问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解决问题:分别解决形状可以发生变化的橡皮泥的体积和形状不能发生变化的梨的体积。数学文化渗透:真假王冠的故事。总结:总结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3.撰写脚本

根据微课的教学设计,对微课的文学脚本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文字的设计、画面的构想等。

4.选择场景进行拍摄及录音

本节微课片头设计了真人入镜与卡通场景相结合,所以事先在绿幕下对人物进行了拍摄,然后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对微课中的对话及旁白进行了录音。

5.搜集素材

在网上搜集了橡皮泥、石头、梨、西红柿、曹冲称象、真假王冠的图片,对乌鸦喝水的视频进行了录屏,对101教育PPT中将梨放入水中的实验视频进行了录屏。

6.制作视频

为了能让微课受到小学生的喜爱,我们选择利用万彩动画大师整体设计卡通场景,然后在万彩动画大师中对微课的整体部分进行了制作。

7.制作片头

利用Adobe Premiere Pro制作微课动态片头。

8.剪辑完善

利用Camtasia Studio进行视频的剪辑及配音的合成。

在实施阶段,我们意识到有几个重要问题还未解决:①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②如何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习?③如何监控学生是否进行了学习以及掌握程度如何?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我们需要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但是课前学习任务单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为此,我们舍弃了纸质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利用Camtasia Studio在视频开始阶段加入了学习指南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在重点部分加入了测试题目。最后我们只需要将网页格式的微课放到学校的服务器中,这样学生不需要随身携带纸和笔,在线就可以观看视频并完成测试,测试结果会反馈到邮箱,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更方便学生访问,我们利用草料二维码将网址生成二维码,利用移动终端扫码即可观看视频。

● 微课的教学应用效果及反思

1.教学应用效果

课前观看微课学习显性知识。通过让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课上与小组成员交流内化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挖掘隐性知识。

本节微课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2.反思

本节微课动画场景的设置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实验视频的引入使得“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水的体积”这一抽象原理更加形象直观。对學生而言,微课是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而言,微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并最终达成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本节微课的不足之处是声音处理得不够完美,还需降噪完善美化,让音质更加清晰优美。

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交流活动为一线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只有学习才会发现差距,只有观摩才会知道不足,因此,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累,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点  评

一节好的小学数学微课,首先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其次是一节以现代信息技术完美呈现的数学课。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二小学刘文杰、张金萍两位老师制作的微课《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这样一节好的小学数学微课。

1.智慧故事启迪,撬动学生思考

本节微课首先讲述了曹冲称象的智慧故事,巧妙地启发了学生“转化”的数学思考,即不规则物体可以转化为规则物体后再求体积。然后通过乌鸦喝水智慧故事启发学生,撬动学生深入思考可以像乌鸦喝水一样,用“排水法”将不规则物体间接转化为规则物体后再求体积。最后学生在阿基米德的故事中深入理解了排水法的应用。

2.逻辑线索清晰,突出教学重点

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公式,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不规则物体可以转化为规则物体→像橡皮泥一类的不规则物体可以直接转化为规则物体→像梨子一类的不规则物体可以通过媒介(水、沙子等)间接转化为规则物体,即“排水法”。

如此清晰的逻辑线索突出了教学重点,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信息技术助力,多元要素支撑

微课导入部分以抠像的技术助力和蔼可亲的小刘老师出镜,给学生以亲切感,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两名卡通动画兄弟在万彩动画大师助力下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和虚拟的老师互动,是同学们的好学伴。在量杯中完全浸入梨子动画的真实再现,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理解“排水法”的内涵。长方体水槽动画更是进一步拓宽了理解“排水法”的渠道。动画场景、上课现场、数学推理、暂停思考等各种元素交替呈现,支撑学生思考有序、思考有据。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该微课在呈现量杯完全浸没梨子的实验时,如果同步给观看的学生一个提示,如“请同学们准备好,可以跟着一起做实验哟!”等,这样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优秀的小学数学微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