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周祥
2016年3月,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组织的全国“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上,我最早开展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翻转课堂教学,并在《中学生物学》杂志和《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在2018年全国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评优赛项中,我欣喜地发现青岛一中和包钢五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的参赛作品也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两个系统设计都运用了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翻转课堂颠倒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原有的时空排序,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学习方式(或者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形态),其目的在于发展应对未来挑战的必备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微课程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就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过程中,组合教学要素的方式。关于教学要素,李秉德认为,教学要素包含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七个方面。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如何在系统设计中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是这两节课的共同话题。
教学目标对比
青岛一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教学目标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总体目标,是作为基于移动终端的翻转课堂课例,由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协作探究组成,而后具体到课前自主学习目标和课堂学习目标。包钢五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将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学习……体验……领悟……形成……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设计目标上讲,两者完全是不同的。
青岛一中的教学目标已被转化为学习目标,目标内容丰富、精准、具体,目标对象是学生,针对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来说,让学生看到目标后就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包钢五中的教学目标对象则是教师,目标表述的主要出发点是如何在教学目标中体现生物核心素养。
微课程教学法倡导课前采用“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的组合学习法,贯彻目标导向,修炼吃透课标、吃透教材的基本功,具体精准提炼达成目标(达成目标的对象是学生);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并且贯彻“问题导向”策略,让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
教学主体、方法、资源、技术对比
我们发现,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微课程系统设计的教学要素都与信息技术相关。教学主体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载体往往是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中渗透着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主流已经成为数字资源、网络资源,教育技术的主要类别表现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的设施设备主要表现为信息化装备,甚至连教学反馈也染上了信息化的“基因”。
无论是青岛一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还是包钢五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都设计了三个微视频,并通过移动终端或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他们丝毫没有关注自己是否在使用信息技术,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方面。这完全符合微课程系统设计的初衷,因为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师每天都在用技术,但是,不需要额外去关心技术。这样,教师就从被技术奴役中解放出来,成为驾驭技术的智者(主人)。
同时,这两个系统设计的配套学习资源都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资源必须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教师自顾自讲课,也不是用其他自顾自讲课的资源来糊弄学生。这也是微课程教学法与众不同的资源建设路线,即“需求导向”的资源建设观。
教学反馈对比
在课堂上,青岛一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采用了六个环节——环节一:课始检测 基础回顾,以习题为主;环节二:展示问题 头脑风暴,以问题为主;环节三:协作探究 完善方案,以动手实验为主;环节四:展示交流 思维碰撞,以小组讨论为主;环节五:协作探究 内化知识,继续动手完善实验作品;环节六:生成作品 拓展能力。
包钢五中的课堂设计主要以问题导向模式进行了三个环节的设计,分别是课堂学习任务一:2个问题;课堂学习任务二:小组讨论7个问题;课堂学习任务三:小组展示画简图,标明倒地玉米茎秆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并配相关文字说明恢复直立生长的作用机理。
青岛一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中含有课前学习反馈,通过课始检测、基础回顾,反馈了课前学习的情况,课始检测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反馈的目的是夯实基础,体验学习成就感,对课前自主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使学生能够有所准备,满怀信心和期待地投入到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课堂深度学习中。
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堂学习方式一般采用“四步法”。第一步:课始检测。这是对课前学习知识的评价,以便达到巩固学习知识、进一步体验成就感的目的。实验中,常采取“测测你的学习力”的提法,渗透心理暗示。结果发现,这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都能起到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第二步:进阶作业。这是中学必须安排的。第三步: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视学科不同而定,以选择协作创作为好。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的主题必须来自真实情境,确保内化知识。第四步: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的成果必须展示,通过陈述、质疑、阐述,深化认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我们发现,在课堂上,青岛一中和包钢五中都用到了后三步,只是组合方式不同而已,这两节课都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而后提出问题,再讨论、反馈、展示,再反馈,有异曲同工之妙。
优化组合教学要素,促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①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②理性思维。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③科学探究。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④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青岛一中的微课程系统设计把学生的头脑风暴通过智能手机与希沃授课助手配合在大屏幕直观的呈现,既培养了学生理性思维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包钢五中的课堂设计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订探究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在当下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依旧非常普遍,这从青岛一中和包钢五中的教学设计中也可以看出一丝痕迹。但是,我从以上两所学校的微课程系统设计中也能够发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創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启动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与生活中受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