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水丽
《记一次体验活动》和《诗中的数字,别样的美!》两份教学设计是第十六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小学语文组的参赛作品。两份微课程设计总体来说都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共同特点
1.巧搭学习支架,促进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支架,即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框架和学习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这两节课都搭建了很好的学习支架——课前自学任务单和微视频。
《诗中的数字,别样的美!》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让学生发现数字在诗中的美,在微视频中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数字诗的方法:读故事—找数字—感悟美。
《记一次体验活动》中,教师围绕“体验活动”的习作要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作了图文声并茂的学习微视频,清晰流畅的任务单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点燃了学生习作的灵感;微视频还拓宽了习作素材源,让学生从中获得详实的习作素材,为学生完成课前自主有效的学习提供了得力支架。微视频中的图片和视频均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思维导图的主题鲜明,结构精巧,教师讲解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微视频突破时空限制,有力地实施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视频这一支架,能自主完成习作内容的选材与描写。
2.巧用合作学习,优化学习方式
让学习真正发生,就要用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吸引学生,用合作学习的丰富体验吸引学生,用探究学习的神秘感吸引学生,用学习中的情感交际吸引学生。《记一次体验活动》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朗读、聆听,对作文进行自评、互改,在评价中学会鉴赏,学会取舍,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课堂学习任务突出进行“合作、探究”的深度学习。设计中将课前学习任务与课堂学习任务巧妙对接,借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即习作初稿在班级进行交流评价,为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架起了桥梁,使学生在有的放矢的学习情境中乐于合作探究,满足了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分享的心理特点,将习作教学变成了一趟快乐的旅程。《诗中的数字,别样的美!》有两处合作。第一处:同桌合作完成以下问题——你从数字中体会到什么?这些数字美在哪里?第二处:在学习数字诗的三种美的基础上,再拓展三首古诗。小组学生通过读古诗,找诗中的数字,体会数字诗的美。借助表格形式,在比较与整合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进阶。
3.巧设学习项目,提升核心素养
课改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正在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同学科课程教学关系紧密,它指导、引領、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记一次体验活动》指向了学生的书面表达素养。教师在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时,将任务进行细化,针对性地设计了想一想、找一找、写一写、改一改等学习项目,分解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想一想、找一找”着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降低了习作的内容难度,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写一写、改一改”帮助学生梳理了写作的顺序,厘清表达脉络,搭起了作文的框架,为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写好习作初稿)奠定坚实基础,让习作不再成为一件难事。《诗中的数字,别样的美!》这样设计:诗人柳宗元看到江山雪景,于是写下了《江雪》,相信你们也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星星、花、雨……”动手创作一首含有数字的诗。含有数字的古诗有很多,在古诗中恰当地运用数字,不仅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还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诗歌境界全出,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美。这份设计结合课本内容,确定了“悟美·寻美·创美”的活动主线,体现了群文阅读理念,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学,从而加宽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修改建议
两份设计都比较精巧,但在实际课堂操作时,笔者认为还需要关注下面几个问题。
1.处理好自学和合学的关系
两份设计,都关注了合作学习,但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有些欠缺。课堂是自学为始、自学为终的。自学是产生合作学生的需求,合作学习只是手段,为独学服务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深度自学。学习的本质是自学,自学的本质是连接,即与同伴连接,与教师连接,与环境连接,与生活连接,与文本连接,与经验连接。在设计合作学习之前,希望更关注自学环节的设计。
2.处理好知识和思维的关系
课堂已从“知识核心”走向“素养核心”,它犹如一个隐性市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什么样的提供和获取方式才能满足我的需求等,成为供需方所关心的问题。两个设计中对知识的关注比较多,对思维的关注相对比较少。特别是课前微视频不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授,还可以留一些思考的问题。课堂上更应关注方法的习得、思维的生成。《诗中的数字,别样的美!》设计:诗人柳宗元看到江山雪景,于是写下了《江雪》,相信你们也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星星、花、雨……”动手创作一首含有数字的诗。这一环节的设计立意新颖,与课堂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训练了学生的上升性思维,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果去除设计中数字的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散思维,自由创编含有数字的小诗,开放性会更强。
3.处理好“瘦问题”和“胖问题”的关系
课堂问题可以分为“瘦问题”和“胖问题”。非常干枯、琐碎的问题是“瘦问题”;来自学生的真实有价值的问题是“胖问题”。内部动力来自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应有利于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的实施。纵观两节课的设计,“瘦问题”比较多,引起学生深度合作和探究“胖问题”比较少。比如,课前任务单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坚持在屏幕前完成人机一对一式学习的导航,也是顺利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导航。任务单可以采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前置性学习。建议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更大的有一定探究性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实现多个学习任务之间的优势互补。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真问题是思维的助推器。笔者认为,这两份设计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有优化的空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