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余孟伟
应用创新点
①借助网络,以电子书包为平台进行教学,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性。
②课前及课中微课的运用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学习新知,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③现代汉语电子词典APP的加入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查询学习生字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④芜湖智慧教育平台及移动终端的应用加强了非课堂时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小学学习阶段第一篇词的教学。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全篇仅用27个字就道尽了作者对江南的深切思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积累,对古诗已非常熟悉,但却是第一次学习“词”这种文学形式,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自主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感悟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还未形成。另外,中高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语言思维训练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电子书包开展自主学习,认识“词”及“词牌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生字“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背诵古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利用电子书包自主学习教师推送的随堂资料,并能提取、学习、保存有效的知识;在电子书包的支撑下,结合视频图片发挥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运用智慧课堂系统、电子书包等新媒体探索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诵读中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课为基于人人端的数字化学习课例,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有互联网的支撑,并且配备相应的电子书包设备。在上课前,需要提前制作上课所需要的课件和微课,帮助学生在平板上下载现代汉语词典APP供学生上课使用,并在课前推送有关古今“江南”区域划分的微课供学生学习。布置学生通过芜湖智慧教育应用平台分享自己拍摄的江南的美图。
教学过程
1.“知”江南,激趣引入课题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一段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营造了浓烈的诗词氛围。此时,教师通过电子书包适时推送诗词排序游戏,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走进诗词(如图1)。
设计意图:通过中国诗词大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学生跃跃欲试时推送有关江南诗句的拼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浓烈的诗词氛围中学习这首词。
(2)对比质疑,学习新知
①通过拼出广为流传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出《忆江南》并比较两首古诗词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
②依托电子书包丰富的资源库,让学生在随堂资料中提取并自主学习介绍“词”的微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新知并当堂予以分享反馈(如图2)。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却是第一次接触词,微课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认识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并当堂对学习到的知识予以反馈分享,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悟”江南,品读理解词意
(1)初步读,读准字音
①借助电子书包“图片—大屏快照”功能截取教师屏幕上的电子文本。自由朗读古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运用电子书包的画笔功能圈出生字词。
②通过大屏展示学生圈画的生字词,了解本课难理解难运用的生字词,让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APP查询解决生字词,并分享学到的新知识。
设计意图:课堂上,学生要有目的地学,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教,利用电子书包的實时跟踪及展示功能,可以及时反馈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有困难的生字词,重点攻坚克难,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现代汉语电子词典的使用,可以让学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理解“谙”字,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善学、乐学。
(2)听范读,读出节奏
教师先范读,大屏同步出示朗读节奏,再引导学生练习读出词的节奏。
(3)重点读,体会对仗美
①观察三、四两句在句式上的特点,师生合作读出句子的对仗美。
②同桌互相练习朗读,并说出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节奏,最后读出韵味,借助电子书包的资料推送,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灵活多变的朗读既有趣味又有效率。
(4)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大屏幕播放三、四两句描绘的景物图片,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初步感知三、四句所描写的意境美。抓住“胜”字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重点体会红胜火描绘的意境;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专家解说视频的播放重点讲解本课难点“蓝”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红胜火”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图片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双重感知上领略“红胜火”所描绘的意境。“绿如蓝”是本课的难点,而一段专家答疑视频简洁而又有效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5)课内拓展,课外延伸
①根据“红胜火”“绿如蓝”进行课外拓展,出示仿写题,学生在平板上进行书写。小组合作完成后通过电子书包的学生点评进行大屏即时展示,小组成员进行汇报。
②将词送进句子中,连一连。开启展示墙,快速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并通过相应的配图朗读让学生领略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从课内到课外,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语言思维训练已成为四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重点,使用电子书包上课,一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高效而又节约资源。同时,电子书包的展示墙功能实现了学生学习任务单的快速反馈,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6)分层诵读,加深感悟
①在拓展思维的基础上,体會江南好,通过反复研读体会“好”字的含义,有的学生读出了激情澎湃的赞美,有的学生读出了江南小桥流水的温婉美……
②在“江南好”的研读中体会不同情感表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③学生借助电子书包跟读《忆江南》朗读视频,读出自己心中的江南,开展个性化朗读。教师现场配乐录音并将朗读录音通过手机实时发到班群和家长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人手一台平板,自由查阅电子书包上丰富的学习资料,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推动了个性化学习的开展。
“忆”江南,揭示深化主题
(1)换标点,体会“忆”之深
①研读问号,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情感。
②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句中情感,学生争相换标点朗读,体会不同标点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2)补充材料,体会“忆”之切
学生通过电子书包自主观看介绍《忆江南》写作背景补充材料的视频。在视频中体会白居易对江南人民的牵挂。
设计意图:微课的加入,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多方面获得感知和刺激,从课内到课外,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学习的资源更为立体,学习方式更加轻松。
“颂”江南,熏陶升华情感
1.赏美景
由白居易笔下的江南转到学生眼中的江南,欣赏班级小摄影家们在课前通过芜湖智慧教育应用平台上传的自己拍摄的江南美景。
设计意图:芜湖智慧课堂的运用,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加强了非课堂时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资源的共享性。
2.赞美景
请同学们用一句诗一句话,或吟或诵赞美江南美景。
3.颂美景
配乐齐唱《忆江南》。
课后延伸
①依托互联网,通过访问芜湖智慧教育应用平台,自主学习忆江南词牌名下其余两首古词并完成相应练习。
②通过网络查询学习更多有关江南的古诗词,读一读,诵一诵。
③查看班级群中家长们对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将朗诵录音发送到班群,和同学家长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芜湖智慧教育应用平台进行课后的学习,通过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既能巩固所学,又能拓展知识面。同时,移动终端的加入加强了课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
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走入课堂。本节课,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借助了电子书包进行授课。电子书包的使用,实现了无纸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得更主动,更充实,它有着很多常规课堂无法实现的功能。在此次和电子书包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1.小书包,大资源
整节课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电子书包这个大资源库中选择需要的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学习,并能够及时保存课堂成果形成个人学习档案,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随时提取。海量资源随需随取,满足多种需求,小小的电子书包却拥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小平台,大功能
电子书包学习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师生间的资料推送、实时跟踪、在线测评、大数据统计和跨平台直播。人机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性更强,学习效率更高,课堂氛围更活。
3.小网络,大能量
“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老师问学生答,这是传统的课堂。而如今,“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全世界的知识任你学。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教师可以以电子书包为平台开展教学,学生可以通过APP自主学习,师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课前可以学,课上可以学,课后还可以学。丰富的网络资源,让我们乐学、善学、博学。互联网的加入让学生学得更广,学得更深,学得更有个性。
点 评
余老师执教的这节《忆江南》,是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开展的。总体来讲,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在于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利用电子书包的强大功能展现了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资源丰富性、人机互动性等优势,实现了资源整合,弥补了传统教学“信息量小、交互性差”的局限性。下面我就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1.“创新”而非“守旧”
《忆江南》是一首构思精巧、意境优美的古诗词。首先,余老师能够大胆地选择这样一首仅仅27个字的古诗词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探索。更重要的是,课堂上余老师以电子书包为基础,整合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移动终端、APP软件等资源,有效加强了课堂前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延伸了课堂的空间。与传统课堂相比较,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与创新。
2.“融合”而非“主导”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不管我们利用何种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教学都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这节课中,余老师利用电子书包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电子词典查询生字词,速度更快,资源更丰富。学生也可以在便携式终端上仿写句子,拓展连线。教师则通过开启展示墙,实现了学习任务单的即时反馈和评价。在优美的图片和悦耳的背景音乐下师生反复吟诵古诗词。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电子书包充分发挥了其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实现了学科教学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堂的“语文味”并没有因此减弱。
3.“巧用”而非“多用”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工具,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用得多”不如“用得巧”。余老师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通过一段紧张激烈的中国诗词大会答题视频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适时推送拼图,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亲手操作,重现诗词大会答题场景,在自主体验式学习中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再学习古诗词水到渠成。学习结束时,教师借助班级QQ群,将学生的朗读分享到班级群,并及时反馈评价,适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声音,聆听同伴的声音。课堂内外,家校之间,就这样被紧密联系起来。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余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这都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希望余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上一层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