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当地的风俗和文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促进了特色化学校的建设,发展了相关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发展项目,符合当下教育发展的趋势,对现在和将来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本文试从海南校本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将微课融入校本课程的设计,分析了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并结合海南地域文化特色,通过黎锦校本微课开发的实例深入探讨了校本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步骤、制作的要求。
关键词:微课;校本课程;海南黎錦;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77-04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一个外来语,其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并形成了“校本课程运动”的潮流,现在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1]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
发达国家所理解的校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建设,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建设,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将一部分课程规划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级别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参与课程建设的决策。[2]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接触到校本课程以来,这类具体的学校实践活动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新的研究领域。
海南校本课程发展现状与研究意义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文献调研发现,海南省内的校本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可行性探究方面,实际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还比较少,选题主要针对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本土音乐、竹竿舞、历史遗址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本身有一定难度;二是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实施与管理不善;三是课程开发者对地方特色文化意识较为薄弱。[3]
现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提供了多条渠道,为传统文化资源的收集、整合提供了便利。海南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黎锦作为海南特有的传统文化,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这也给了笔者进行研究的空间和机会。
校本课程与校本微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阐释了校本的三个内涵: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换言之,校本课程是为了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以校长为领导,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最终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一些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从学校自身出发,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升学,通过教师们的探讨分析,开发出适合本校的课程资源。
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载体记录微专题化的教学内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系列微课可以让学生有效利用小模块的学习建构宏大的知识意义,克服以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的诸多弊端。校本微课,则是校本课程的一个分支,是校本课程的另外一种课程资源,它是立足于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为了适应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帮助学生升学等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以教学媒体为载体,通过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来阐释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目标,呈现形式更加丰富、鲜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黎锦校本微课的制作为黎锦文化的传扬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也为海南特色校本课程的发展与创新找到了出口。
海南黎锦校本微课设计原则
本校本课程的定位在于与海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黎锦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海南黎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助力。由此,笔者认为在设计与开发海南黎锦校本微课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地域性原则
海南黎锦是海南省独有的物质文化,可利用其作为本土文化的优势,联系文化的继承人讲述黎锦的历史等,让学生通过真听、真看、真感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优先性原则
在收集黎锦校本课程的制作资源时,要有一定的筛选,优先运用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课程资源。
3.适应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教材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4.开放性原则
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突破原有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主动探寻多种途径或方式协调配合使用,以期达到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5.经济性原则
在能够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量减少开支和节省精力,课程资源尽可能就地取材,不舍近求远,徒增不便,更不要造成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
海南黎锦校本微课的设计
1.设计构想
充分利用海南本土文化的优势,深度分析黎锦以及黎锦对现今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了解黎锦文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努力开展求新创新的学习活动,力争达到将黎锦文化普及、延伸,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的目标。
笔者设计的海南黎锦校本微课一共有三节。第一节:黎锦历史文化。对黎锦的历史初步了解,了解黎锦的文化背景、黎锦是什么、黎锦为何如此重要。第二节:黎锦的制作。了解黎锦原材料的采集、加工、处理,纺织工具的使用,黎锦图案的来源等,明确棉花是如何一点点成为黎锦的过程,加深对黎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结合实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培养民族意识;并在活动中引发讨论,及时了解学生想法,鼓励创新)。第三节:黎锦图案。让学生体验黎锦图案的魅力以及黎族妇女的智慧,加深学生对黎锦文化的理解。
2.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是黎锦校本微课正式制作之前的必要准备工作,完善的脚本设计能提供清晰的制作思路,详实的知识展现、完善的内容总结,可以预演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设计好解决方法。
海南黎锦校本微课的开发
1.素材的收集与处理
海南黎锦素材的收集包括圖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主要以图片为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当地原住民的帮助下,笔者确定了在海南范围内的黎族生活圈以及黎锦文化基地等,携带设备进行走访与信息收集。由于黎族人民没有民族文字,所以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对素材进行采集和整理。搜集到最直接的黎锦文化资料后,经由团队人员与专业人员反复核对,最终得到一定数量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为黎锦文化的采集奠定了文字和图像基础。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黎锦的整幅作品、各种花纹的细节、各类形状的图式、色彩的记录等。同时,黎锦的制作工艺及具体的纺织过程也是需要重点收集的对象。
2.开发流程(如图1)
微课制作工具的选择主要由素材的类型决定。海南黎锦校本微课照片素材的处理使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工具;音频、视频、文字素材的组合剪辑使用Adobe After Effects、Adobe premiere、Adobe Audition和喀秋莎等相互配合。在进行工具选择时,在不影响呈现效果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最擅长的软件进行素材的处理和整合,同时也要考虑到校本课程所要展示的平台的兼容性,应将所有素材或者成品格式通过工具处理,使其适应普遍的平台要求。
3.课件制作要求
(1)系列微课的课件风格要整体一致,避免特别突兀的设计。(2)课件的颜色搭配应简洁大方。不需要过多颜色同时使用,也不应使用黑色、大红等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的颜色。颜色的使用可以参考各颜色的补色、相似色等。(3)课件的内容不宜过多。每页展示的课件内容应适宜,不能给学习者造成学习负担以及视觉疲劳。(4)减少干扰项。课件内不应存在与内容无关的图片、文字、小动画等,尽量减少对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
4.开发环节展示
海南黎锦校本微课开发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微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思路以及制作方式(如图2~图4)。
海南黎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海南黎锦校本微课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通过黎锦校本微课的制作,笔者对如何将传统民俗文化转化成教学内容、如何将现有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更多体现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制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玮.小学校本课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2]陈晓龙.民族院校有机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
[3]肖林元.校本课程的建设性缺失与矫正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3):95-98
[4]叶波,范蔚.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教育与科学研究,2012(4):47-56.
[5]顾岩冰.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叶箴言,硕士研究生;方云端,通讯作者,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周玉萍,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jg2016-13)阶段性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462024)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