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技术教育40年回顾与思考(三)

时间:2024-05-07

郭善渡

回顾

众所周知,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都是遵循摩尔定律。摩尔定律的一个通俗表述是: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

摩尔定律也对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和相关课程内容的取舍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是教学需要相对稳定(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设备更新等都有“滞后性”)。应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找到其中恰当的“平衡点”一直是摆在相关人员面前的难题。

为此,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曾在北京、海口、成都等地多次召开“提高计算机应用效益”的研讨会。我以中心特聘研究员的身份主持或参与了这些会议。

我曾多次应邀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各地区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领导、校长、骨干教师培训课程授课。我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教材教法)》。

1996年,我撰写的《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讲稿被纳入国家教委人事司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教材——中小学计算机的建设与应用》(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我撰写的章节(P144-203)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如何应对摩尔定律提出的挑战。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概述

一、计算机辅助教育产生的基础

1.物质基础 2.社会基础 3.教育心理学基础

二、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技术学

三、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况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

二、计算機辅助教学的特点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分类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管理

一、计算机辅助管理概述

二、计算机辅助教育行政管理

第四章 计算机学科教学

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

1.小学 2.中学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第五章 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规划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2.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方针

二、人员培训

1.计算机学科教师 2.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 3.教育管理人员 4.机房管理人员

三、硬件建设

1.不要盲目淘汰低档机 2.购机建议 3.网络建设

四、软件建设

1.基本调研 2.基本设计

五、计算机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篇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计算机应用典型实例

一、北京景山学校

……

1995年我发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十种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8期)一文,论述了计算机课程建设中的文化与工具、知识与能力、基础与实用、鱼与渔、稳定与发展、变与不变、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程序、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十种关系。

以下是该文的摘录。

在“基础—实用”这一关系上,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学以致用。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中小学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中小学的教学应使所有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不敢苟同的是那种试图把现在的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的主张。

计算机学科教学必须处理好“稳定—发展”这一关系。我们认为,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选择某种简单易学的高级语言作为载体,教给学生使用一些应用程序和编制简单程序的方法,使学生在某一适当的层面上,真正了解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习惯和技能,并在学用程序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自学应用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今天的学习要为将来服务,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然而,面对计算机的硬件不断升级、软件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现象,不少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其实,变来变去,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仍是冯·诺依曼式计算机。也就是说,程序存储原理没有变,“输入—处理—输出”这个基本模式没有变,许多基本概念没有变,将程序或数据输入主机的键盘指法等技能也没有变。这些是无论从事计算机专业还是只使用计算机的人都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或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读写程序和使用程序的教学过程予以介绍、训练或渗透。基于以上分析,鉴于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承受能力(师资、设备、教材等),计算机学科教学必须处理好“稳定—发展”这一关系。

反思

以上文字实际上也是我对摩尔定律提出的挑战之应对建议。我认为这些建议对今日实施教育智能化或许尚有借鉴意义。

如何应对摩尔定律,我的观点始终是: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使用的器材未必越现代就越先进,更未必越高档就越适用!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和相关课程内容的取舍必须突出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撰写的《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硬件建设一节中,我特别强调“计算机硬件发展迅猛,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中小学校教育用机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更不要盲目淘汰低档机”“对现有较低档次的微机(8位机和16位机),应提高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性能和效益”(P187)。

我在撰写的文章和多次讲话中,强调“必须从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来选择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用机”,而不能被“摩尔定律”牵着鼻子走,盲目赶时髦。须知,高档傻瓜相机,简单易用,但用它教不了与摄影相关的光学知识。

讲授内燃机四冲程的工作原理,就得用模型(动画),真开来一台卡迪拉克,倒讲不明白了。图形化编程——替代代码编程,对较高学段的编程教学说来不是进步,是退步。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选定的某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LOGO、BASIC、Pascal)是程序的载体。学习这种语言本身并不是教学目的,它只是手段,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学语言是一种“模型”。我们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种语言编制的简单程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核心内容是程序的读写、算法的分析,而不必苛求该编程语言本身的所谓“先进性”。但是,不少地区和学校争相比的是谁投入的资金多,谁的机器档次高、网速快,谁家的机房更豪华更“先进”,而不是提高教学的效益。

目前,教育机器人发展迅猛。同样面临着是追求表面的花里胡哨“高大上”——人型、会唱歌跳舞翻跟头,还是突出“教学性”,提供散件,由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自己编写程序,真正实现培育信息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教育尽量少出现前期的失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