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嘉欣 邱飞岳
摘要:作者根据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领导效能研究现状提出研究假设,参照《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中职校长专业能力标准》,设计了中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测量量表,以浙江省为例,对中职校长及管理干部开展实证调研及数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对人口学变量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路径分析法验证假设,并探究信息化领导力各子能通过何种路径对领导效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中职校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领导效能;路径分析;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91-05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变革,中职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在中职学校信息化改革中起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直接影响着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相关研究评述和研究假设
1.研究评述
校长的领导效能也可以理解为学校的效能,是校长实施领导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及其结果[1],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果的系统整合。[2]关于校长领导力和领导效能,许多研究学者如Ina Blau、Ofer Presser等均认为,学校领导者对学校效能有重要影响。[3][4]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两者具有正相关,而且校长领导可预测学校效能。[5][6]
为了清晰呈现中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各个方面,笔者通过梳理众多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参考谢忠新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7]与我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8],将信息化领导力归纳为信息意識与信息技术能力(下文用“IC”表示)、信息化规划能力(下文用“IP”表示)、信息化组织管理能力(下文用“IM”表示)和信息化评估能力(下文用“IE”表示)四个方面。
2.研究假设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对中职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方面(包括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试外部环境六个方面)做了要求。笔者结合谢忠新教授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从实践可行性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中职校长应关注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六大方面,包括信息化领导课堂教学、信息化引领教师成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发展、信息文化建设、信息技术优化内部管理和信息技术调试外部环境,并围绕上述问题拟构建以下基本假设和中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领导效能作用机制假设模型(如图1)。
假说一:信息化领导力的四个方面,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估能力会影响信息化领导效能。
假说二: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会影响信息化领导力中的其他三个方面,包括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管理能力和信息化评估能力。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领导的发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孙祯祥教授研究团队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进行再认识,发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能代表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它仅仅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一部分,它也不是单指校长个人的领导力,而是强调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高层领导集体的领导力作用。[9]所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不仅仅是校长,也包括学校的管理干部。
2.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本问卷在假设概念模型确定后,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国内成熟量表以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的具体指标内容,归纳出可直接应用的测量题项,并通过比较《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的异同,针对中职特点对题项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初步设计出各测量指标相对应的题项。为了方便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计分形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认同度越高。该研究问卷发放于2016年8月22号,完全回收于2016年11月10号,包括网络问卷13份,纸质问卷90份,共回收103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0份,问卷有效率为87.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1.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测变量间是否具备较强的相关性,判别是否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而通过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结构是否合理。本研究量表的KMO值为0.920>0.5,显著性P值达到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相结合提取公因子,获得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前6个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0.9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724%,说明所提取出的6个成分可以表达原信息量的74.724%,故抽取前6个公共因子。并且各潜在变量之间没有交叉载荷,各测量项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表明本问卷的收敛效度良好。但分析结果将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IC)维度拆分为两个因子,其他维度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原编制量表所设定的内容架构完全吻合。经过修改将原量表中“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IC)”部分的7个题项内容拆分为“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两个部分。依照因子分析结果将IC1和IC2归纳为“信息意识”相关问题,将IC3、IC4、IC5、IC6、IC7归纳为“信息技术能力”相关问题,并将量表的维度和题项进行重新编码。得到修改后的问卷结构如表2所示。
2.信效度分析
信度是衡量量表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α)观察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越大(通常信度系数不可低于0.7[10]),说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较好,反之则不可靠。本研究首先对问卷的34项测量指标项进行整体可靠性分析,Cronbachs α值为0.972,说明问卷整体的可靠性高。KMO和Bartlett的检验系数为0.920,这说明本研究所用问卷的效度较高。
3.路径分析
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法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在路径分析前依据前部分因子分析结果对原假设因子进行修改。虽然在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将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划分为两个因子,但分析其内涵二者均属于信息素养范畴[11],因此在路径分析中仍将其看为一个整体。修改后的假设路径如图2所示。
在本假设路径模型中有4个内衍变量,即IP、IM、IE和ILE。将这4个内衍变量作为因变量,将各有关的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四次多元回归分析筛选自变量,数据显示四次回归分析模型的残差结果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残差方差齐性,同时各变量解释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5,不存在共线性,说明四个回归模型均是有效的。[12]
结果讨论
取回归模型中显著性p<0.05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路径模型中对应路径的路径系数,并完成该条路径的检验。若P>0.05,则该条假设路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应考虑当删除。图2为最终简化后的信息化领导力与领导效能作用机制路径检验结果,其中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估能力、信息化领导效能等因素之间路径系数值的高低代表影响关系的强弱。
为了较清晰地探究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各子能力与校长信息化领导效能之间的作用路径关系,笔者列出了路徑分析中各项效果分解说明[13],如下页表3所示。
从路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信息化领导力各子能力对信息化领导效能的影响显著性不一,信息化领导力各子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显著性也不一,中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领导效能作用机制归纳如下:
(1)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中IC能力、IP能力和IE能力对ILE产生直接正向作用,相应的正向作用系数依次为0.121、0.375、0.49。其中信息化评估能力对信息化领导效能的正向作用效应较大。中职学校的领导者在学校的各种决策和规划管理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进行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及时对各项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才能实现有效性。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对所做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信息化评估实际上就是分析、诊断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供反馈信息,以不断提高正在进行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14]因此,只有真正做到信息化评估这一步,才能最大化提高学校信息化领导效能,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校长的IA能力和IM能力可对ILE产生间接作用效应,相应的间接作用系数依次为0.239、0.41。校长的IA能力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其IP能力和IM能力对校长领导效能产生间接促进效应。校长的信息技术能力强调对信息技术的思考领悟能力,校长本人并不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但需要知道信息技术是如何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能判断日常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与问题[15],以便于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学校信息化系统,对学校进行合理的信息化规划,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校长的IM能力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其IP能力对ILE产生间接促进效应。校长在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组织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问题,为优化管理过程将对问题进行衡量与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进行评价和反馈,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其信息化评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因此,假说一得到支持。
(2)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中,仅IA能力对信息化领导力中其他子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其中,IA能力对IP能力和IM能力产生直接正向作用,作用系数分别为0.196、0.286。IA能力可通过直接作用于IM能力对IE能力产生间接作用效应。回归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信息意识对信息化领导力没有预测作用但并不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在相关分析结果中也显示二者之间在0.01级别相关性显著。意识会对行为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最终结果还是由行为直接产生的,因此校长的信息意识不能直接预测其信息化领导力,但与之呈正相关。
因此,假说二得到部分支持。
(3)校长的IP能力对其IM能力产生直接正向效果,校长的IM能力对其IE能力产生直接正向效果,IE能力又对ILE产生直接正向效果,作用系数依次为0.596、0.837、0.49。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化过程,首先要对学校整体进行愿景设计,确定学校现阶段的建设与发展目标,从而根据这个目标对学校进行整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每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该阶段的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并进行完善。只有经历了这一套完整的建设过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最大化实现其效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