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与教学技能。本文作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课程的三方位剖析,探索并构建出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手段,融入多层训练与多维评价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同时详细解析了此模式的设计流程与实施过程,并在实践检验中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教法重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98-03
引言
2014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从“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两个方面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培养之地的师范院校,应该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标准中提出的五个维度为指引,在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出满足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们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
师范类院校一般会开设多门信息技能的课程,如“大学生计算机基础”“Flash课件设计与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是多门课程中综合性较强、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必修课程之一,但与课程教学量不匹配的是,其课时安排特别是实验部分的安排远远小于其他课程实验课课时量,并且实验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基础层面或是简单模仿教师操作的层面,学生的可迁移知识技能难以得到发挥,同时,学生实验作品的评价方式也相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内部驱动力。这些问题都必将影响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而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验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重构将为上述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情对教学模式进行新的确认,并提出任务驱动为手段、多层训练为方法与多维评价为保障的实验课程理论架构,以期实现实验课的预期效果,达成教学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部驱动力。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任务驱动实施基础
1.信息技术提供任务驱动实施的沃土
任务驱动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运用必须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教学应用与实践过程中的不断优化,其已深入教学的诸多环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现代教育的亮點之一。这一教学环境的变革为任务驱动的设计与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与成长的沃土。
2.学生现有水平保障任务驱动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大三开设,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基本能顺利完成教师给出的各种任务。任务驱动的整个过程能调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进一步保障了任务驱动的实施。
3.课程内容符合任务驱动实施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课内容主要包括硬软件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各类资源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开发与利用以及课件的制作与开发等,这些都是一个个待完成的且能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任务,集开放性、操作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所以,课程内容符合任务驱动以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的特点[2],适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任务驱动为方法,结合多层训练与多维评价,逐步完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任务驱动理论架构
1.任务驱动是手段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课的任务驱动理论框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现理论架构的基础手段,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合理融入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基础手段的体现。依据任务驱动理论可将课程的环节分为三大部分: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任务完成与分享。
(1)任务设计思路
任务设计是实验课能否达到预设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需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学习环境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因素对任务进行全面分析与设计。确保设计的任务能达到任务技能的实用性、任务专业性与趣味性、任务层次性等要求。
任务技能的实用性,是指结合教学对象生活实际设计任务,任务尽可能来自生活中待解决的问题。任务专业性与趣味性,要求教师设计的任务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或与将来工作岗位中经常遇见的问题相结合,再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促使其加大精力与时间的投入。任务层次性,主要是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与处于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相对应,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音频素材的获取、加工与应用”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音频获取途径与各类音频格式之间的转换,以及音频的加工处理,如剪辑、合成、分离、混合与特效。根据此教学目标,可选取与师范类专业学生必备技能相关的任务为主线,如将流行音乐制作成手机铃声,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拍摄的小视频、讲演PPT、个人主页、电影场景等进行配音,调整声画同步以及带主题的声音综合应用等开放性的内容作为实验演示案例或待完成的任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达到任务实用性、专业性、有趣性与层次性的结合。
(2)任务实施过程
任务的设计是基础,学生新知习得的效果如何重点环节在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以任务的完成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学生下一个发展区的新知习得提供驱动力。任务实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理论获知阶段,任务的实施主要采用引导加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将扮演抛锚者身份,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经学生讨论回答后再作进一步强化,说明问题的要点及学生忽略的重点。在学生模仿阶段,任务的实施主要以教师演示与引导为主,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方法进行任务的模仿练习。在学生分析与综合应用阶段,教师提供一定范围类的素材与实施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素材独立完成任务,或者教师下达一个全开放性的实战性任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3)任务完成与分享
在任务的完成与分享过程中,学生占主要地位,教师则成为学生之间信息共享的桥梁。每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教师就要求其按照任务共享步骤分享已经完成的任务到在线平台。教师进入系统的教师中心,获取学生共享的任务信息,还可选择性地将已完成的任务下发到各个小组,以供其他小组成员讨论与参考,当然学生之间也可相互共享信息,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主性共享。这一环节可实现教学资源与学生创作作品的最大化共享与利用。
2.多层训练是方法
多层训练中采用个人训练与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训练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学习环节的五个层面。第一层是简单理论知识的获取,让学生储备与实践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层是教师以任务为基础,运用实例进行课堂示范;第三层是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内容对任务进行模仿训练;第四层是在无教师模板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任务,也是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的提升;第五层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全开放性的综合任务,以实现学生自我技能的拓展提升。简而言之,就是理论获知、课堂示范、模仿操作、任务实践与综合提升五个层次。
理论获知、课堂示范、模仿操作与任务实践层面的任务相对简单,这四个层面的所有任务都以非开放与半开放的形式出现,经教学实践发现,这些层面的任务以个体为主要完成者的教学效果最佳,绝大多数学生有能力且能高效地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自主地完成这四个层面的所有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在不同层次任务的驱动下较为轻松地进入下一个发展区——拓展提升。拓展提升层面主要以全开放性的任务为明线,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头脑风暴完成任务主题的确定、素材的挖掘与选择、作品的创作。多层训练的运用将充分释放学生的创作能力与潜力。
3.多维评价是保障
任务结果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于任务完成的具体过程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形成性評价,评价主体由学生、小组与教师共同组成;学习结果采用总结性评价,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实验课的评价中,教师给出客观的评价标准,即评价量表。学生依据此量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小组其他成员根据量化的标准对其他同学做出评价,而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三者评价的综合结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成绩的获得则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将保障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的客观性,而正确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内部驱动力,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与改善教学策略。
结语
本文在分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课存在诸多待改善之处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确认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手段,即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多层训练以及多维评价构建教学理论框架。经实践教学结果与系统的调查模块显示,此理论架构为教学过程增加了更多的参与者,学生满意度达到89%。大多数学生能从以前的被动参与逐步演变为在任务与团队带领下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也能较为明显地观测到学生对知识点运用能力的提升,但也有11%的学生提出,在团队合作完成开放性任务时,任务的目标没有前四个层次明确,容易迷失方向。随着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的越加多样化,此理论框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如何引导学生在开放性任务中定位团队角色是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DB/OL].(2014-12-1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xxgk_170123.html.
[2]于化龙,崔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9-124.
作者简介:阳冉(1992—),女,四川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