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晓珍
摘要:创客教育理念下,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以培育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学习已悄然而至。当灵动而具象的机械结构被赋予程序的灵魂,学习也将呈现一番动感而富有生命力的美景。本文在创客教育主题下,结合机器人教学实践经验,从启蒙、尝试、实现、创造四方面规划出一条机器人教学的通用路径,并探究不同阶段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计算思维;机器人;机械;程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1-0009-04
当人工智能时代的钟声敲响,当创客的风帆已经高高扬起,当STEAM教育的浪潮已经涌向岸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未来的教育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在人工智能新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肩负着让孩子触摸人工智能,培育其计算思维的使命。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已然成为教育迭代的产物,它既可以通过机械的精巧搭建触摸思维,又可以通过程序的精密设计活跃思维。
然而,一个崭新的时代留给教育的更多的是机遇与挑战。纵观当前机器人教学的现状,要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机器人价格的制约、理论研究的缺乏、竞赛趋势的导向等都阻碍了机器人教学的普及。其实,机器人教学光有硬件设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配套的课程;光有课程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切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机器人教学才能勾勒出一条有效的路径,以通往新时代所期待的唯美境地。
启蒙,始于触摸机器而迸发的满腔热情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机器人教育的启蒙也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形成乐学、好学、自学的态势。机器人尽管以其多变的造型、智能的技艺受孩子们青睐,但却难以经受多重的考验。因此,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何能够激发并保持孩子们学习机器人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与机器人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整理,并归纳出一种可行的策略——三度触摸策略(如图1)。
1.一度触摸,感受机械与程序融合的魅力
今天的孩子是数据时代的原住民,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不乏与机器人亲密接触的机会。但在与机器人打成一片的同时,却鲜有人思考其组成、原理、技术、意义……因此,有必要将机器人请进课堂,让学生浸润到机器人世界中,在充分的触摸体验与深刻的感悟中习得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案例1:《认识机器人》——课堂里出现的智能伙伴。
在《认识机器人》一课中,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结构的基本组成。笔者将智能机器人——小优引进课堂,孩子们一进门便一片哗然,难以抑制的好奇与热情溢于言表。课堂上,孩子们可以通过全方位观察活动,了解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可以通过互动体验,感知机器人的传感器模块;可以通过交流对话,感受机器人核心处理器的强大……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印象深刻地储备了机器人基础知识。
一度触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实体机器人,也可以是虚拟机器人、视频、图片、简易模型等。而它们的共同目的是让孩子们浸润到机器人的世界,并为之倾倒,激发兴趣,驱动主动学习的热情。
2.二度触摸,与零件交朋友
二度触摸,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演变。学生对机器人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也对每一个部件充满了好奇。那就顺应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其在零件的海洋中寻找机械结构的奥秘。
案例2:百变造型中探究齿轮的相互作用。
以乐高机器人为例,齿轮是动力传递的主要来源。而乐高机件中齿轮的种类繁多,功能不一,机械传递的原理也不尽相同。笔者在教授大齿轮与小齿轮之间带动关系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导学单,引导学生在用自己设计的齿轮结构传递动力的过程中,观察力的大小、速度、方向等的变化。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齿轮间相互作用的结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孩子们既倾心于自己设计的齿轮造型,又力求寻找规律将齿轮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机械结构的触摸让孩子更进一步接触机器人,并可以亲自体验对机器人进行改造。教师在二度触摸的过程中要做好引导作用,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与好玩,合理的结构设计是机器人得以施展其功能的物质基础。
3.三度触摸,与程序打招呼
如果机械结构的搭建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那么程序便是对思维能力的提升。三度触摸,将原本机械的动力结构智能化,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
案例3:比比谁的小车更灵动。
以小车作为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加以程序的作用,学生能轻松地驱动其前进与后退。而笔者在此基础上,教授机器人转向的奥秘。首先让学生观察,小车在转向过程中轮子的方向与速度变化,从而得出左转与右转轮子的速度、转向角度等变化规律。孩子们在调试过程中,感受到程序的巨大魅力,研制出各种走向的机器人。笔者以此为契机,增设了“比比谁的小车更灵动”环节,展示的机器人中有的能走正方形,有的能绕障碍物,有的还能跳舞……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看到的是机器人灵动的行为,收获的却是程序设计的奥秘。同时,他们在同伴和老师的认可中,增强自信,对机器人的热情也得以保持。
三度触摸,直达机器人的核心,孩子们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程序是机器人灵魂一样的存在。对程序的调控而产生的机器人不同行为的反馈,正是孩子们热衷的焦点,进而也推动了程序的学习热情。
嘗试,汇于模仿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尝试,意味着机器人教学由单一的结构学习转向整体的项目学习。在尝试阶段,学生对机器人的设计与操练尚未成熟。因此,模仿是该阶段最有意义的学习行为。模仿是学习复杂动作技能的早期阶段,适用于机器人学习的起步。模仿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机器人项目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深化机器人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机器人原理如何应用到实际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教学策略,让该阶段教学效果最大化。
1.解构剖析法
解构是把已有的事物打开,学习其中的规律和知识,是发现原理和规律的过程。学生在模仿机器人结构时,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参照已有的图纸搭建,这种情况下解构已提前完成,学生只需要剖析机械结构设计意图,在模仿中感知其中的原理与规律;二是参照已有的模型搭建,这种情况下必然解构优先,必须通过深入剖析探究出其中的规律与原理,方能完整模仿出来。因此,解构剖析是模仿的必要条件,该策略的应用也是学生能力提升、思维训练的契机。
2.聚类耦合法
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总会有意识地将结构相似、功能相似,甚至技术思想相似的模块归为一类,这正是聚类思想在机器人制作中的体现。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掌握机器人结构与设计的共通点,更能在今后根据任务需求应用类似的结构去解决问题。
3.翻转自研法
机器人的模仿其实是一个漫长的稳步实现过程,仅仅靠课堂里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再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调试过程的重复性等因素,这就需要在机器人教学中谋求一条翻转课堂的道路。机器人课堂的翻转可以是课堂知识的翻转,利用微课等手段为已学知识的巩固、拓展性知识的提升、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寻求一条高效的捷径;可以是机械搭建的翻转,学生不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有了更多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可以是程序设计的翻转,通过不断的调试,学生在家就可以轻松指挥机器人了。合理利用翻转策略,为课堂增效,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实现,成于任务所驱动的问题解决
该阶段,学生虽然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尚未清晰项目完成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项目的实现通常依赖集体的智慧,于是小组合作的优势也在这个阶段得以体现。任务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项目的可行性、进度,甚至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任务难度要适中,既不触手可得也不望而生畏。笔者将机器人项目式驱动的过程归纳为五部曲(如图2),并以FLL工程挑战赛中“机器人喂食”任务为例进行解说。
1.提出问题
“机器人喂食”是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目标后,分析在机器人执行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1)饲料块投递过程中可能超出边界;(2)机械臂该如何设计才能运送8块饲料块;(3)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受到盲道的较大阻力;(4)如何每次投递出相同颜色的饲料块;(5)机器人行走到远处时如何准确定位路线……所有的问题被一一抛出后,组员们各抒己见,尽可能突破问题难点,寻求一条最佳路径。
2.拟定方案
学生在正式搭建前,需要拟定任务实施的方案。方案的制订是指对该项目中所涉及的活动预先进行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项目实施的步骤内容和实施的时间安排。学生在搭建的时候根据实施方案来进行,可以保证完成的进度,同时也可以有序进行。方案可以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3.模型搭建
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学生已经具备了搭建的全部条件,可以进入模型搭建的过程。模型搭建过程是机器人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注入机器人的机械臂设计中,通过小组合作,体会集体智慧的魅力,以及亲手制作的乐趣。学生在进行制作的时候仍会遇到一些困难,然后再进入发现问题阶段,通过自主探究进行解决,再接着进行模型搭建。
4.程序调试
搭建好的模型,需要编制核心的程序让其动起来。程序设计前,初始位置的设定也很关键。确定初始位置后,将规划的机器人行走路径以及机械臂摆动时机一一编写入程序中,通过对实际路线的测量可以准确计算出齿轮所需转动的圈数或秒数。编写好程序,机器人便进入了调试模式。在调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是摩擦力、环境光线、电量等造成的干扰,因此,调试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需要在多次尝试中寻求一组较为适宜的参数。
5.分享交流
任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机器人,分享制作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同时交流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在分享交流中,借鉴他人的意见,提升自身的水平。
五部曲的体验,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机器人设计的乐趣,更是一个科学素养、工程意识、计算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育过程。机器人教学所带来的核心价值,也在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获得了利用机器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形成了利用机器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创造,源于感受生活而发挥的无限遐想
机器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实现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意滋长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机器人课堂给他们带来的不单是利用所学知识去搭建既有模型,更要形成利用智能装置改造生活的方法论和认识人工智能的世界观;对于教师而言,机器人课堂不单要关注学生具象的疑问或惊奇,更要点亮每个孩子思维闪亮的瞬间。创造,是在尝试、模仿、实现之后思维的再度提升。创意的来源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刻意演绎的,它可能是生活中不经意间的灵光一现,也可能是经历过程后的反思总结,还可能是求解问题时的想法分支……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发散思维,用智能化的手段去优化生活。
案例4:从垃圾分类到识色机器人的创意智造。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发现垃圾分类是一个重复归类的劳作。但是,这类重复劳动又意义重大,经过分类的垃圾不仅可以实现垃圾资源的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还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面对生活中的困惑,有学生就提出让机器人来帮助分类。为了让学生的想法落地,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机器人项目式驱动过程五部曲来实现创造。
从起初的问题提出到拟定方案,学生遇到了不少问题,在小组的通力合作下,设计了红、黄、绿、蓝四色的垃圾标签,只需在垃圾袋上贴上标签,垃圾桶就能自动分类了。模型的搭建塑造了机器人的形象,程序的编写又为它插上了智能的翅膀,最终当一个成品展现在所有师生面前的时候,孩子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跳出课堂的思维定势,机器人学习是一个追问生活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另一开端,更是在真实生活中不断实现自我的另类延续。创造不以实现为起点,也不以实现为终点,它是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革新、动态生成的过程。
如果说机械是机器人教学的“外壳”,那么,程序就是机器人教学的“内件”。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机器人教学更显灵性和生命的美丽。在这个教育变维的时代,我们要让机器人教学真正在中小学“落地生根”,更要学会升维思考,降维执行,选择合适的教学路径,运用适切的教学策略,达成学习变频的交集。这个由智能机械与程序構建的动态美景,有了孩子们的定义、参与,将展现得更迷人,更摇曳。
参考文献:
[1]钟柏昌.“四位一体”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框架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4(4).
[2]刘党生.非生物智能的教育介入与预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7).
[3]杜娟,臧晶晶.STEAM教育视野下小学低年级智能机器人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
[4]万川.在创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智——以《停车场的那道拦车杆》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