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领会课标精神,贴近社会生活,夯实专业基础

时间:2024-05-07

樊磊

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从内容上看,大幅增加了反映信息技术新发展方向的内容,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开源硬件及移動应用设计等。这样的转变不能简单理解为“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更不能用“回归编程”加以概括。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观念的改变也许是最大挑战。以下笔者通过几个具体问题,谈谈新课标带来的一些观念转变。

● 内容的更新和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必定加大

从表面上看,新课标的内容要求的确有明显增加。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教学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而上面提到的这些新兴技术早已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被广泛采纳和应用,让学生适当了解并掌握他们习以为常的应用背后的技术常识势在必行,如果能以他们熟悉的应用情境和过程作为案例,不仅对他们合理、合规、合法地使用(创新)技术有益,而且对实施教学来说,难度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大。

● “回归编程”不是“回归教编程”

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编程”反映和强调的是一种应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全局思想,不能简单理解为回归教编程。的确,在应用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中,编程实现是实施求解过程、实现算法并产生结果的重要环节,缺失了这个环节,整个问题求解过程就会流于形式。但另一方面,编程也仅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环节,是整个求解过程的组成部分。

● “贴近社会实践、贴近学生生活”要求编程语言必须实用和易用

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引入一种(或多种)既迎合技术应用趋势,同时又能满足高中教学需要的编程语言。同时,编程语言的选择也将直接影响必修模块、部分选择性必修及选修模块的教学。当然,由于各个地方、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不同,实验条件、师资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Python语言绝非唯一选择,还有其他编程语言也可以考虑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用的编程语言。事实上,编程语言的多元化本身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之一。

● “信息技术实验室”不是“计算机教室”

作为技术类学科,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实验环境,新课标明确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在信息技术教室或信息技术实验室中进行。新课标教学的内容需要配置软硬件环境,不同版本的教材也会对实验室基础硬件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因此,鼓励学校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及所采纳教程的要求来逐步建设具有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室和信息技术实验室。“开源”(开源软件和开源硬件)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特点,也是新课标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开源的理念和要求超越了传统计算机教室的“PC+Windows”的基本配置模式,各种开源硬件也使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