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魏忠
1880年前后,犹太人耶胡达决定以一己之力恢复古老的希伯来语言。耶胡达认为饱受欺凌的犹太人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和家园,才能有永久的安身之所。作为教育家的耶胡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成为2000年来第一个母语就是希伯来语的人。由于犹太人早已融入世界各地,犹太语已经没人说了,犹太文字也仅存于犹太的宗教仪式和记事之中,还好耶稣和他的门徒都是犹太人,基督教的文献中也含有大量的希伯来文字。希伯来语零星地散落于犹太人的口语中,其中最多的是存在于一种叫高地德语(依地语)的方言中。为完成梦想,以耶胡达为代表的犹太复兴运动者们首先从家园、字典、仪式、割礼、学校中找到犹太人的共同点和凝聚力,接着做的一件事就是成立希伯来语委员会。希伯来语的复兴远超过世界的想象,仅仅经过30年,一种连犹太人自己都曾经几乎不说,且经过2000年中断的语言复兴了,犹太人又能够与祖先通话了。
以上故事基本上是今天计算机非常热门的两个词汇——“容器”与“微服务”的逻辑学教科书。从虚拟化到云,应用概念迅速走到了容器和微服务,举个例子,我们如果称“微信”为“容器”的话,“小程序”就可以叫“微服务”。面对手机APP所造成的安卓和苹果开发升级难题,以及每个人手机上许多个APP所造成的困扰,微信小程序就像以色列国一样成为一个汇集手机犹太人应用的平台,而一个个小的程序,就成了微小的服务封装的服务,使用者用完就扔,不必占用太多的资源。同样我们可以称承载犹太人的国家、土地、语言、文字、民族、宗教、商业为犹太容器,而封装纯粹的犹太文化的字典、仪式、学校、希伯来语委员会,我们可以称为微服务,这些微服务封装了一种或者几种纯粹的猶太习俗,如果那时的希伯来大学只用希伯来语教技术,那么它就成为犹太微服务。
从上述案例和比方中,我想到了一个教育学命题。时代在进步,我们每天都在发现非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的孩子学习,最近听说的就有创客、设计、淑女、国学、人工智能等,那么,是不是应该在学校中加这些课程呢?本来已经负担很重的中小学生,除了增加他们的课程容器外,还有什么好方法吗?人脑科学发现,所谓的“人的大脑只使用了5%的潜能”完全是无稽之谈。智慧的犹太民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2000年来保留了最重要的容器以及“微服务组件”(这又是一个计算机的专用名词),一旦时机成熟,则迅速在30年内恢复2000年失去的传统(希伯来语),甚至一点都没有走样。因而,假若犹太人2000年来又要做生意,又要融入各个民族,还要坚持2000年来一直坚持的宗教传统的话,那它很早就被灭了。
人的知识与智慧存放在大脑、语言、文字和民族传统中,在网络时代还可以存放在网络、磁盘中,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刊登的文章说,美国科学家已经实现将超过1PB的文献存储在DNA中并成功复原,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将人类所有的知识存储在四辆卡车的“肉体DNA”中。也许,未来有一天将可以存储在每个人的身体中。然而,大脑不仅是一个存放的容器,更是一个取资料的服务机构。人们最早认为想事情是通过心里想,后来发现是大脑想,再后来发现大脑是存储知识的机构。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把知识存储在网络、磁盘、图书,甚至人的身体中,而大脑更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微服务接口,找到“注册的组件”(这是微服务的一个专用名词),编排进程,并进行思考。
人类基因进步的速度远远小于文明进步,为了适应这一点,人类的大脑舍弃了很多的存储功能,如婴儿存储晶体智慧的比例要小于动物,也就是说人类天生就拥有“能力”。人类生下来类似白痴的大脑,就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流体智力去存储人类积累的文明,而不是大脑所需要的东西。因而,如果我们发现今天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孩子们学,那么不必过于担忧,也不必急于塞进孩子的大脑。人类有人类的记忆规则和生命习惯,如科技统计几百年来人类的睡眠时间都是七个小时、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青年以前、体力最好的时候是20~30岁等。
人脑如电脑,今天人脑逐渐可以连通电脑了,然而,大千世界也越来越看不完了。虽然重要的信息太多,但弱水三千,有了计算技术和脑外容器,就没必要总想着增加脑的容量,只需一脑壳足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