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堂舆情

时间:2024-05-07

彭敦运

对于“舆情”而言,“课堂”这个空间似乎太小。

但是,课堂却真实地存在舆情,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课堂这个以往封闭的空间也在不断地社会化,关注课堂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家长。正因如此,课堂舆情才有了利用和不断开发的空间,而且这种利用与开发对校园文化、对学生、对家庭幸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 课堂就这样“乱”了

实验小学针对全校学生与家长做了一次统计,调查学生与家长在微信中关注的热点问题,起初两个月排在榜单上的前四个问题分别是:①具备什么条件的学生可以坐在第二或者第三排?②怎样才能让老师点孩子起来发言?③学生怎样才会被老师请上台板演?④学生为什么不能与自己喜欢的同学或者学习优秀的学生坐在一起?

提出第一个问题的家长数量达267人,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5%,即使是第四个问题,关注的家长人数也有171个。不可否认,这就是课堂舆情,而且这些舆情还在不断发酵,引出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天看微信的校长,的确有些坐不住了,她召集相关部门展开专题研究。不久,几项措施就出台了:①教室里的课桌不必强求秧田式摆放,可以根据需要安排。②分组学习时,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允许突破行政分组(班主任划定的小组),组成新的学习小组。③在教室的左右两边,增设学生板演用的黑板,板演时一次可以请六到八位学生上台(或者去旁边的黑板),每位学生都必须在自己的板演作品下标注上自己的姓名。④教师点评学生的板演,不必拘泥于教室正面的黑板,可以到其他的黑板上进行,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开点评。⑤由于板演的学生太多,课堂上点评不完的学生作品,可以拍成照片发到微信群引导大家集体点评,教师课后还可以“贴名”(只针对一个人)继续评点。⑥板演时做过的习题,学生可以在微信群中用语音说出自己的思路或反思自己的不足。⑦学校教导处派专人跟踪各班微信群,发现典型,推广舆情,引导课堂教学的经验。

这几条措施一出,学校的课堂一下子“乱”了,原来那种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的课堂很少存在了,这也让许多家长一下子没转过弯来。但是,学生的心态却变了,许多学生从厌学变成了爱学,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了,而且各班的微信群也空前热闹起来……

舆情就这样走进了课堂,课堂舆情就这样进入了学校教研的视野。一觉醒来的教研组长们突然发现,他们需要在教研新常态中列入一个新课题,就是研究教师们在微信中怎样点评学生的作业、板演,甚至需要帮助教师了解怎样用手机进行拍摄以及拍摄的角度、录制重点……

一句话,课堂舆情驱动了教学研究。

● 新关注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团队、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从传统的角度看,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说直白一点,舆情就是民众对相关事件的态度,课堂舆情就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如果细化一下,所谓“课堂舆情”就是这些人,尤其是学生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态度,对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态度。而站在家长的角度看,“课堂舆情”就是对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教育均衡的看法,是自己对孩子所分得的教育资源,以及孩子应对的主观反应。

面对着这样的新常态,学校教研就不再只是研究教材问题,还必须关注教法,以及与教法密切相关的教育理念。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堂舆情是一种群体意见。换句话说,学生有意见(包括家长意见)是形成舆情的源头,没有他们的关注,就没有舆情,也就不值得我们研究了。因此,有舆情是好事,说明大家在关注。大家非常关注的事情,就值得我们去做,而且要做好。

其次,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教师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全部,这是引领课堂教学必须改革的导向。我们平时说“以问题为导向”,导向真的来了,就应该把它当回事,重视它,研究它,以此为契机创新课堂。

课堂,说得更准确一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课堂舆情产生的温床。所以,研究、分析课堂舆情,关键在于全面采集、深入研究分析互动现状,分析这种互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驾驭其中的主要规律。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在乎座位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么在乎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板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表现”,而是分享的需要,应该上升到“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高度来认识。既然提倡他们参与,希望他们参与,就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让他们扎扎实实地参与,不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永远是一个空壳。

需要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学生(包括家长)态度”是指他们对教师及其所持有的价值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学生的这种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教师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对教育资源分配方案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学生(包括家长)态度”是他们要求教师不断改善教学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不要以为这是自私,是可以忽略的小事,其实,无数自私集合起来就是大事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职业走向了。没有一个一个又一个“自私”的积累,哪来的民意民心?

网络上呈现出来的课堂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课堂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和街头巷尾的议论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以往,课堂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来采集,不仅效率低、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今天,互联网渗进了教育,大家能用信息化的方式发表,网络就成了打捞舆情的工具,这样不仅方便、效率高,而且真实性高(没有人为加工)。所以,我们在教研新常态下,应该研究怎样利用课堂舆情来改革教学,要研究提高识别热点的能力,根据转载量、评论数量、回复量、“危机程度”等参数,识别出哪些是热门话题。对热点涉及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的分析,以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的依据可根据信息的转载量、评论的回言信息时间密集度来判别信息的发展倾向。

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我们还必须进行个案分析,这不仅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切入口,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契机。

我们发现,教师的素质不同,在相同的事件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处置理念,选择不同的处置方法;而要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从突发事件入手,的确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