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辩证看待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

时间:2024-05-07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讨论比较热闹的教育事件,就是河北省逐鹿县实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改革引发家长反弹,教育局长因此辞职。看似此次事件与教育信息化毫无关系,但让我想起所经历的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故事。有一次,我到某重点高中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一位教师直接说:“你们大学教学使用信息技术吗?你先给我们上一节示范课看看!”其中蕴含的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敌意清晰可辨,我真切感受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的艰辛。

当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在政策、口号上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常态化应用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

第一,推进应用常态化需要确认应用是否正确,否则适得其反,不如不推进。当前很多信息技术应用看似很美好,其实并没有引起教育教学的实质性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压力。适得其反的信息技术应用不但不要常态化,最好还要限制和控制其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一定要通过“实验—典型—区域”的模式慢慢进行验证后再实现常态化。

第二,推进应用常态化需要考虑教师的适应性。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环境、能力等影响因素,单一粗暴地通过行政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南橘北枳现象一样会出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之中,不考虑文化因素、条件因素和人的因素,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只能将好的东西变坏了。

第三,推进应用常态化需要辩证看待常态化本身。常态化也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就如同当年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最初很多人反对课件,慢慢地很多教室都有了投影机、电子白板等设备。如今,有了未来教室、平板电脑等新型信息技术,我们又需要再推动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所以从动态角度看,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永远在路上。

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要上引下推,正如同单一靠学校和政府建设的未来教室使用率低下,而自带设备(BYOD)却打破了设备限制,突破了学校围墙,真正使得平板电脑应用实效化,走向常态化。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也要转变思维,摒弃传统行政简单干预、推行的策略,依靠引导和督促去推进。

(本刊编辑部 刘向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