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毛炜 顾筱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还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其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建构意义。总而言之,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活动服务的,本课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贯穿了整个课堂,并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关键时刻起引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
● 以学生的具体变化、发展为核心的策略设计
有内涵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要求教学情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内心的体验,又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方法、掌握技能、启迪思维、提升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精心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隐含着一个又一个教学问题,一次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概念冲突。从小鸟嘴巴的填色到整棵苹果树的填色,再到不同苹果的颜色的填充,学生感到原有知识和技能无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进而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主动去探索,还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围绕完整填色的过程,教师进行了多视角的情境创设,从大块景物填色到小块景物填色再到缺口景物填色,学生通过实践对比,发现并总结出颜色填充工具只能给封闭图形填色的规律。
最后,“飞屋环游记”的教学情境还有故事的延伸,情境中的拓展和开放留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气球或飞屋进行色彩创作,完成后教师又设计了将气球和飞屋结合,继续探险的情境,衍生出下一个教学问题。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期待着下一次的教学。
● 以学生的认知内化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教学过程
知识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的,课堂中设计的教学任务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然后教师策划出将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入到探索新问题中,让学生完成自主建构,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学生自学“用颜色填充”工具,他们拥有操作类似工具的基础,所以能很轻松地完成任务;接着,教师设计了填色小鸟嘴巴的任务,学生对细小处的填色方法产生了疑问,不过依照学习经验,他们很快找到了“放大镜”工具,并顺利完成了任务;然后,教师抛出涂色苹果树的任务,学生发现无法完成填色,联系已有知识,运用放大镜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发现、总结规律;最后,创设“自定义颜色”的教学任务,学生再次自主探索,掌握技能后又进行了实际的应用,收获颇丰。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所蕴含的方法,深化了思维,提升了信息素养。
根据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任务,难度要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教学任务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应注意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这样有助于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实施策略的能力。
● 以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工具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学习认知工具的主阵地,教师应加强认知工具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多思考怎样利用认知工具来进行学习,怎样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教学中,学生应与计算机形成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到认知工具所提供的学习任务中,当学生利用认知工具来解决问题时,他们不再被日新月异的技术所控制,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在本课“画图程序”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是单纯地为掌握这一程序而机械地学习,而是在学习程序的同时,更多地了解程序的统一性及探索的方法,学习怎样把类似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程序的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在认知工具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在安排任务时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学习的设计中来,在做中学。完成任务后设计的反思提问,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分析、评价自我经验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培养了高阶思维能力,也充分发挥了认知工具对学习的支持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