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时间:2024-05-07

周金花

摘要:本文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以期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课堂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53-03

●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学习维度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两个问题,包含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五个视角,每个视角又包含三或五个观察点。笔者选取了互动视角中的一个观察点,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互动的行为,来说明如何通过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互动的对象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从互动的形态看,包括行为的互动、语言的互动、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从互动的组织形式看,包括同桌的互动、小组的互动、班集体的互动。具体的互动策略如下。

1.“参与”是互动的必要条件

教学中“参与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全员参与。一是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个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展开自我学习,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和个性体验的空间,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二是促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反馈。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交流,并鼓励学生相互沟通,形成人人参与互动的生动局面。

主动参与。要提高参与的主动性,教师必须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有效情境,使学生没有思想负担,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

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分层递进、互补互协”的方法展开互动,参与内容和方法必须要有互动的实效性。

2.“情感交融”是互动的源泉

师生互爱。爱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互爱是师生沟通的渠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人格平等。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三尊重”,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或截流学生的学习行为。二是尊重学生,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促进合作的人际交往关系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与群体的合作是教学环境交互决定的重要变量,没有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语言合作要做到善说善听、善议善评。环境合作要合理地设计座位组合形式,缩短交往的空间距离。个体与群体合作要做到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

●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教学维度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教学的维度包括环节、呈现、对话、指导、机智五个视角。笔者选取了指导视角中的三个观察点:①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②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③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学生才能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开篇就直奔主题,机械地传授知识,带领学生动手实践,那么学生势必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缺乏生命力的。因而,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且内容更新速度很快,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每一款软件的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启发的作用,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并使其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 “互联网+”时代下课程的性质维度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关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课程性质维度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五个视角。笔者选取了实施视角中的一个观察点,即创设了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具有系统性

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情境教学,并且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与后继的教学过程是一脉相连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确保教学的流畅性和高效性。

2.具有综合性

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过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综合性的教学情境,并将其贯穿整个课堂,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轻松地实现教学任务。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将情境设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创设的情境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 “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文化维度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通过课程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师生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课堂文化维度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笔者选取了思考视角中的一个观察点,即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么样?课堂氛围怎么样?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技能。然而,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往往会有个别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出风头,导致课堂过于活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活”而不“乱”呢?

1.教师要有课堂驾驭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外,还要使课堂充满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因此,教师要做到让各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让能力好的学生多去帮助其他学生,同时,还可以安排一定难度的选做内容,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要设计有趣的动手操作的主题活动

教师设计的主题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把学习需要、生活需要、问题解决、兴趣培养、能力培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例如,在“用Window中的画图软件画画”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课堂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结合在一起,开展画图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就要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