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MOOC:开放与共享的大学精神

时间:2024-05-07

阴崔雪 刘尼尼 杨多多

摘要:MOOC(即慕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各大高校的名师通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网络教学。这种课程模式的授课时间和地点灵活,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再加上MOOC所包含的开放与共享的大学精神,MOOC的概念与模式被人们广泛关注,引发了不小的“数字海啸”。MOOC所蕴含的开放与共享的精神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更需要通过MOOC精神改变当下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为更多的学子提供发展的机会,本文通过介绍MOOC及MOOC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主体的影响,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并提出中国发展MOOC的策略。

关键词:MOOC;开放与共享;机遇与挑战;中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199-03

自2012年以来,MOOC“数字风暴”席卷全球,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褒贬不一。高校是MOOC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但许多高校对MOOC的态度十分谨慎。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只有少数知名大学选择参加MOOC研究开发,更多的大学则采取观望的态度。MOOC对于大学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MOOC是依托于远程技术的发展而来,并由知名大学以免费的形式面对全球开放,这带来的大学精神的变革不亚于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MOOC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大家的强烈兴趣,是因为MOOC将象牙塔一般的名牌大学拉入普通人群中,剥开名牌大学神秘的外衣,以知识的奥秘吸引一大批的普通追随者。它让知识冲破了大学的围墙,让开放和共享的大学精神在各大名校掀起一场风暴。笔者就MOOC所体现的大学精神进行了探究。

● MOOC的兴起

MOOC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各高校的名师通过现代化设备免费进行网络教学,学习者只要具备讲授课的相应语言基础和互联网设备就可以进行学习。MOOC减少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使人们的学习更加便捷。

目前MOOC有三大平台,分别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汀·索恩成立的实验室(即Udacity)和两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授推出的Coursera网站,还有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推出的edX。而今MOOC通过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大学。中国也积极加入MOOC行动。2013年5月,被视为MOOC“三驾马车”之一的edX在线教育平台宣布新增15所高效的在线课程项目,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也在其中,这表明中国也开始关注这一新生事物,希望它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同年7月8日,中国的另两所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高调”宣布加入美国的另一个MOOC平台Coursera。

MOOC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资金良好的MOOC(xMOOC),另一种是链接型的MOOC(cMOOC)。xMOOC是一种有大量资金投入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课程被提前录制,利用新技术平台实现学习。这一平台的优势是为学生提供快捷的精品课程,中间没有过多链接,通常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像是把传统课堂搬入计算机。而cMOOC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它支持不同的教学方式,被称为链接主义,它围绕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链接,学习者要有能力通过不同的网站建构自己的知识,知识不是只通过一件事就获得,也不是简单的传输,它是不同类型的讨论。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这种模式对学生资料选择和整合的能力要求极高,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

其实网络学习,即远程教育学习很早便有,那么MOOC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我们认为,MOOC发展迅速的原因除了互联网的大量普及,还有蕴藏在其中的开放和共享的大学精神。这一精神为大学的发展注入活力,也正是这一精神让MOOC和传统的远程教育有所区别。

● MOOC的开放和共享精神

1.从学校的角度看MOOC的开放和共享精神

MOOC的主要阵地是大学,学校的知识是MOOC知识的主要来源,但长期以来,大学之间的交流多局限于交流会,MOOC的产生无疑打破了大学的知识围墙。学校之间的交流多了一条途径,这条途径节省人力物力,简单点击鼠标便能实现学习交流的目的,这种大学之间的共享使得学校能更加便利地汲取知名院校的教学经验。名校通过MOOC让更多的人提前了解本学校的教学文化,学生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院校,学校也能选拔出优秀学生,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知识的开放对大学是巨大的挑战,虽然目前MOOC的教学内容还不够系统化,其学生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善,MOOC的发展会不会冲击学校的文化中心地位也成为一个问题。

MOOC在未来会不会冲击学校文化传播的主流地位而挑战大学的权威,这是大学对“学校消亡论”的过分担心,因为学校相对于网络知识有自己的优势,学校教授知识的系统性和面面相授的优势是网络屏幕和鼠标操作无法代替的。知识的传授不是简单灌输的过程,更需要情感的交流,尤其对于智力情感正在成长期的学生而言,情感教育更不可忽视。对网络的排斥不利于大学的发展,而换个角度看,当大学以开放和共享的精神与网络共存、将网络视为完善自己教学的途径时,则此合作无疑是强强联合,是学校的进步。

2.从教师的角度看MOOC的开放和共享精神

教师是MOOC知识的主要载体和传授者,其在MOOC中的收获不会比学生少。通过MOOC教师能获得前沿知识,从而促进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而今越来越强调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反思不是闭门造车,更需要教师找到参照系,对比自身的优劣,进行深层的反思,因此MOOC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动力和帮助。

同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教师不能仅靠以往的知识安身立命了。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最新动态,他们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具有前沿性。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则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教师通过MOOC不仅要学习教学技巧还要学习前沿的教学内容。

此外,教师对网络的接触和对网络的应用不应只限于几张PPT制作,教师要学会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发展。很多学校推出了教师在职培训机制,但这需要教师脱离岗位,如果利用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不用脱离岗位就能将学到的新知识及时与实践结合,这应该是未来MOOC发展的方向。

3.从学生的角度看MOOC的开放和共享精神

学生是MOOC的主要教授对象,其对MOOC的好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主体,因为MOOC更加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大于任何时期,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走进名校享受优质师资的教学,而MOOC的出现让这些学生有了在名校学习的机会。

学生通过MOOC搜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些信息因为来自于更加负责的网站,使得他们避开了一些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学生在这个经过筛选过的网站可以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对于家长也是一个好消息,孩子利用计算机不再只局限于打游戏,网络学习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会更好地利用计算机。

除了在校学生,对于已经从事工作的人来说,MOOC的开放和信息共享让这些人有了一次充电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调整学习MOOC的时间。MOOC的到来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 MOOC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远程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MOOC的到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远程教育的延续,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远大于远程教育所承载的技术手段。MOOC的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正是中国高校所缺乏的。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并不成正比,教育投入不足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加不均衡,这种教育资源的失衡现象长期存在,将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而MOOC的出现能让更多人领略大学的风采,倘若MOOC能与中国大学契合式发展,未来的中国关于高校资源的均衡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中国教育的发展绝不是多建几所大学便可以解决的,关键要提升已有大学的教学质量,大学之间长期的封闭,不仅使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学校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大学之间的交流也不能只凭一两节课、几次参观便可以学到先进的经验。大学的魅力不仅在它的外在设备,关键还是这所大学有多少大树,有多少大师。一所学校的历史是不能被复制的,但大师的智慧是可以传播的。大师不属于一所学校,MOOC便是用最少的成本让大师的智慧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要使MOOC在中国得到发展,便需要中国的知名大学拥有开放和共享的精神勇敢地向前迈步。

很多中国大学担心MOOC成为学校和教师的挑战,让更多的学生逃离课堂,可是时代在不断发展,注定人们要在课堂上淘汰一些东西,就像戒尺会退出课堂一样。同样,MOOC的产生也会伴有阵痛,但这一趋势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应该以开放和共享的态度对待MOOC,让MOOC为中国学子的终身发展提供机遇。而对于MOOC所提出的挑战,也需要中国大学积极面对,政府大力支持。

中国的MOOC不能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更应该有自我的创新,中国也要积极研发自己的网络平台,这不仅可以结合本国国情为学生提供量身打造的精品课程,还会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相信创新后的中国MOOC会在将来承担这样的重任。

而今MOOC已经在中国掀起一阵数字巨浪,一批高质量的中国MOOC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渠道,如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的“学堂在线”(xuetangX.com)平台,是中国MOOC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是MOOC平台推出将近两年,真正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对这个名字依旧十分陌生,平台的宣传力度仍然需要加强,这也说明中国MOOC的建设之路并不平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发挥开放和共享的大学精神。中国的两千年文化存在保守的倾向,因此吸收开放和共享的大学精神对于中国大学也是一大挑战。学习先进的经验不能简单模仿,找到其中的精神依托,才能让这充满活力的MOOC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MOOC的潮流席卷全球,而让MOOC真正拥有长期的生命力,还需要更多的人发现开放和共享的MOOC精神并把它应用发展,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MOOC平台,让中国学生从中受益,让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婀娜,闫星辰.MOOC来袭,中国大学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2013-8-8.

[2]Jonh Billsberry.MOOCs:Fad or Revolu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37(6)739-746.

[3]Daniel. J. 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M].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2012,3.

[4]李沐紫,许毕基,编著.大师讲学记[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