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赟杰
自2012年秋季开始,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选修课建设是本次深化课改的重点,也是深化课改的亮点。本文结合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情况,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的建设。
● 从课程内容构建而言
1.课程分类不明确
在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中,选修课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教师心中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标准。例如,“微电影鉴赏与制作”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提高操作能力,理应归为职业技能类课程,而不是兴趣特长类课程。
2.可供学生选择课程数量少
从开设的课程看,有图形图像设计类、算法程序设计类、音频视频处理类、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类、网页制作类等,五花八门,几乎涉及课程标准中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但从某一学校来看,只开设了不多的几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更多选择权”的需求。
3.课程的深浅度把握不准
一方面,不少课程内容过于深奥,多数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学C++语言即使在一个学分周期内,已经有相当难度了,某校开设的“C++编程艺术”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也有课程内容过于肤浅,没有体现当前高中生应有的认知水平,无法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4.存在应试的功利性倾向
大多数学校开设了VB、Photoshop、Flash等原教材中就有的选修课程,这些内容学生感兴趣但因课时限制无法深入,通过开设,不但可以拓展学习内容,还可以提高考试成绩,无可厚非。但如果开发课程的功利性倾向过强,是不利于深化新课改的。如果过多地围着考试转,会造成选修课程开发的创新性不足,不利于学科的总体发展。
● 从课程实施方式而言
1.角色定位中心化
在选修课程教学中,理想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应该让学生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中心地位,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控制得太多,留给学生的自主探索时间就少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缺失。
2.教学方式定势化
受传统教学定势影响,有的教学方法太传统,以讲授、演示和简单模仿为主,缺乏探究性、自主性、协作性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互补结合。而有的教学设计太花哨,虽然看上去很热闹,实则效率低下。在课程组织上,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校内与校外、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互补结合。
3.教学环节随意化
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教师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教师在教学时有时会比较随意,甚至是敷衍了事。其实课堂无论有多大的自由度,都应该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课堂也要求有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务实的教学评价。
● 从课程资源建设而言
1.教材编写不规范
教材是课程重要的载体,然而校本选修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而一般教师又没有教材编写的经验,导致虽然开设了课程,但教材编制粗糙、不规范,出现了如教材内容结构混乱、知识性错误多、材料陈旧、编排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学生一般没有选修课的纸质教材,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做成电子教材,供学生课内课外使用。
2.硬件设施要求不满足
信息技术课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向来就高,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当然需要硬件作为基本保证,但由于学校投入的原因,在短时间内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例如,机房有限,几位教师又要同时开课,造成没有充足的上机实践时间。又如,机器人、数码照片处理和影视编辑这类课程没有充足的设施设备,也限制了课程的有效开展。
3.配套学习资源少
校本选修课程需要广泛的配套学习资源支持。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尚处于进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教学素材、教学范例、优秀学生作品等课程教学资源。在必修课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专题学习网站,因为功能复杂和受网络限制,有不适应选修课教学之处,教师应选择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学习平台,来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交流互动。
● 从课程评价而言
1.评价内容单一化
对于教学评价,虽然理论上说起来很有一套,而事实上无论在必修课中还是在选修课中,评价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必修课教学中,因有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师侧重于学习结果评价;而在选修课教学中,因为很多课程采用作品教学方法,多以作品作为考评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传统的纸笔测试和上机测验又基本抛弃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评价方式简单化
虽然要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但实际上因教学时间有限、评价程序繁琐,没有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没有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无法通过多向的交流评价,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评价中,事先没有制定并出示评价量规,不能通过量规引导和激励学生;对学生作品评价只评作品的优劣,不重视学生作品设计的思路和过程;有些课程没有利用配套网站进行评价,造成评价耗时耗力,成本太高。
3.学分认定形式化
根据浙江省深化课改方案中规定的学分认定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勤情况、平时作业和最后的考核等来评定学生能否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但当学生未达到要求而被不通过时,因为学校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依然会给予学分,学生以为选了课程就可以得到学分,对选修课的成绩不够重视,学生缺少了外在压力,不利于课程的学习。
● 从课程保障而言
1.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
选修课的建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需要了解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需要熟悉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课程开发训练,又得不到专家的及时指导和帮助,造成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出现了一系列的课程开发问题。例如,课程的需求分析、课程理念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制定都比较随意。
2.教师工作量大
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教师除了有正常的学科教学任务外,还有网络维护、计算机维修、学校弱电系统维护、各科室的繁杂事务处理等任务,时间和精力本来就有限,额外的选修课教学,必然导致备课任务加重,精力分散,难对选修课程开发进行深入思考,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了选修课程的整体质量。
3.主题教研活动较少
学校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人数少,对于教师单兵作战开发的选修课程,主题备课活动很难开展。而区域内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教研活动也因开设时间段不一致,给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缺少交流观摩,教师不能及时地找到解决方法,会使问题越积越多。
4.课时得不到保障
按照要求选修课程获得一个学分需要18课时,但学校往往不能上足课,18学时的课程能上到三分之二就算比较圆满了。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有些知识点的学习不是很到位,学习内容更难以拓展和延伸,学生也往往处于不尽兴和不满足的状态。
以上问题有些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有些是所有学科普遍存在的;有些是暂时性的问题,有些是会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得以解决的。有些是需要各界的配合才能得以解决的。究其原因,有些来自教师,有些来自学生,有些来自学校,有些来自课程本身。只有发现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校本课程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正在经历从有到优,将来还会经历从优到精,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还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