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知耻·知止·知己

时间:2024-04-24

欧阳德祥

知耻,即知道羞愧、耻辱。古今先哲圣贤,都把一个人能否“知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种崇高境界。甚至将“知耻”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志、辨别人与兽的标准。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哲们对耻的知见很清澈,“行己有耻”“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倘若一个人无“知耻”之心,别说做不成什么大事,连做个人都做不好,甚或不像个人。

为什么无“知耻”之心就做不好人呢?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写的一篇好文章《廉耻》中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一旦没有了耻辱感,不要脸了,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无权的,造假售劣,坑蒙拐骗,甚至杀人越货;有权的,贪污受贿,财色双敛,甚至侵害百姓。一旦无耻,则会在“无所不为”中停不下来。所以,古人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当然,他们以权力行无耻之事、拒绝“笼子”,到最后自己还是被关进“笼子”(牢笼),铸成终身之耻。此乃为不知耻者必自寻耻也。

知止,即知道停止、止息。《增广贤文》有“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句话,说的是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特别是做错了的事,要知道悬崖勒马,尽早回头,这样就不会带来终身的耻辱了。

卢梭说:“人制造了自己的欲望,继而成为欲望的奴隶。”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为了实现、满足自己的欲望,调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拼尽全力去争取也无可非议。但欲望须有度、要可控,“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纵观诸多落马的贪官,皆为贪婪不“知止”,最后落得“如蛾扑火,焚身乃止;如猩嗜酒,鞭血方休。”巴尔扎克在《邦斯舅舅》一文中写道:“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人的理智一闭塞,贪欲就不知止了,收不住手了,越贪越想贪。湖南郴州市委原书记因贪被囚后,其妹去探监时问:“哥,你贪那么多钱干啥?”贪官答:“你不知道,到了这个份上,想不要都难。”真是贪门一开,如魔鬼出瓶,贪得再多,也不知止。看来,还得听老子的话:“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己,即知道、认识自己。人要“知耻”“知止”,前提是要“知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一个人,看别人清楚,看自己模糊;看别人清醒,看自己糊涂;要求别人做容易,自己做起来难。往往认不清自己、走不出自己、战胜不了自己。你看,那些有权有势的贪官们,作起反腐报告来讲得头头是道,可自己贪腐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制定廉政措施头头是道,贪钱的门路也弄得头头是道。

要“知己”,即要看到自己人性的弱点,对权力的渴望,对财色的奢望等。针对这些弱点,切实加强自律。要知道,一个人干不干坏事,法纪的约束、组织和别人的监督都是次要的,自己要不犯事,关键是自己要有个“笼子”关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

自己不往好里做,那当然是“求神”神不灵,“拜佛”佛不理。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弄块很大的“靠山石”放在家里,想保自己不倒,不也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吗?

“知耻”有羞耻之心,恶事不为;“知止”有畏惧之心,畏法自重;“知己”有自律之心,不越雷池。羞耻、畏惧、自律,此乃人生免遭祸端的“三件宝”。有此“三件宝”护身,即可保你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公公道道做事。如此,你的一生就会如老子所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