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勃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是极有名的。民间有“三岁看老”的俗谚,这话是否适合孔融?那就得看你怎么理解这个让梨故事了。
如果你觉得让梨是体现了这孩子孝悌谦让,那显然就是不适合,因为长大后孔融发表了许多怪诞反人伦的议论。譬如他说,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就好像东西放在容器里,倒出来了,和容器也就没有关系了,所以对妈妈并不用怎么感恩。但你如果觉得让梨故事体现了孔融是表演型人格,最在意的是说漂亮话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至于具体的利弊得失,倒不太放在心上,那倒确实是孔融一辈子的特色。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洛阳有个名声极大的人物,叫李膺。李膺学问好,品格高,官也做得大,到李膺家拜访的人也就非常多。李膺一般并不接见,要么你是俊才,才华特别突出;要么你有清称,有清高的名声;或者你和他是亲戚也行。满足这三个条件之一,看门的才会帮你通禀。
孔融要去拜见李膺,这时他太小,才华还无人知道,清高的名声更没有,所以只能迎合第三个条件,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亲。”于是孔融被引到李膺面前。
李膺问:“君与仆有何亲?”孔融说:“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我是孔子的后代,您是老子的后代,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算起来我们两家的情谊,真是有许多代了。
孔融确实会套近乎,这么一说,本来不相干的两个人,就有了非常高端的文化渊源。这时,有个叫陈韪的来了,别人向他称赞孔融的聪明。陈韪来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种送上门来的杂鱼反派,正好用来体现孔融的反应神速。他回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孔融的反驳其实不合逻辑,但众所周知,公开辩论,本来就不是讲逻辑的事,段子说得漂亮,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这一次,孔融在怼人这个领域里超级大神的地位,基本就确立了。
孔融一生经历了哪些政治风波,《世说新语》并不关心,但特意讲到了孔融之死: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孔融被收”,收的意思是逮捕。收孔融的人,则是曹操,两人可说是积怨已久。
曹操灭了袁绍,儿子曹丕抢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周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没见过这个说法,但知道孔融读书多,就问他这出何经典。结果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以今天的情况推测,想来也应该是这样罢。
战争期间粮食紧张,曹操禁酒,但直说禁酒的原因是粮食紧张,不利于激发广大军民的自信心,于是曹操找了个高大上的理由:喝酒败坏德行。结果孔融就把古往今来喝酒成就事业的人罗列了一番,又问:说喝酒不好就要禁酒,那桀纣可是因为好色而亡国的,要不要禁止结婚呢?
此类事情还有很多,当然,曹操是喜欢做出宽宏大量的姿态的。最后是什么原因让曹操不再容忍孔融的?不同的书说法不一,感觉孙盛《魏氏春秋》的说法比较合理:“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孔融对孙权的使者说了不该说的话。关起门来可以由你胡闹,和敌对势力发生关系,那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当然更本质的原因,还是孔融在读书人里名望太大。杀他,有轰动效应,可以吓得很多人都闭嘴。
孔融被抓的時候,他两个儿子,正在玩“琢钉戏”。看见父亲被抓,两个孩子只管玩,一点慌张的神色也没有。孔融问:“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否)?”
这可能是孔融一生,最有人性的时刻。他虽然没什么政治、军事才能,但是向来倒驴不倒架,多少锋镝交加的时候,孔融想的都是首先保持自己潇洒淡定的姿态。但这一刻,他没有任何表演欲,只是想让两个儿子活下来而已。
但两个孩子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孔融。他们从容地对孔融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不过曹操至少对孔融已出嫁的女儿,没有赶尽杀绝。孔融的反动言论,也没有被刻意禁毁。相反,曹丕特别喜欢孔融的文章,认为他是扬雄、班固一流的人物,还出重金编写了孔融文集,可惜后来还是散佚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