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青 刘娜
【摘 要】 MOOC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激起了巨大反响,课程琳琅满目,给予学习者多样化的选择,但是其质量也参差不齐。虽然经过两三年的实践,高校和机构等MOOC开发主体获得了一些局部经验,但是成熟的组织规划和管理模式仍旧十分缺乏。为了总结MOOC建设的经验,推动课程开发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本研究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MOOC建设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开发效率、提升课程质量的方式、方法,为高效的开发工作提供参照。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就各机构在MOOC开发规划、团队组织和管理模式上的经验展开讨论:开发规划是MOOC建设的重要前提,研究将其概括为前期准备、课程设计、资源制作、上传审核测试、上线运营及维护五个主要阶段;团队化开发课程较个人独立开发更有助于提高课程产品的质量,课程建设团队一般由项目经理、教学组、制作组、运营组等多个角色的人员组成;项目化管理使课程开发工作按照工程方式推进,有助于规范建设流程和提高开发效率。文章最后总结了MOOC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并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MOOC;开发规划;团队组织;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6—0060—08
一、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自2012年在美国迅速走红并发展至今,已成为颇具影响的在线学习方式,从最初的Udacity、edX、Coursera 3大平台已扩展到全球20多个平台,课程总数已达上千门。在国内,除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先行者对MOOC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外,其他各重点高校也开始跃跃欲试,并尝试寻找具有本校特色的MOOC之路[1]。
当前,国内外对MOOC的实践已经从早期的试水、尝鲜进入大规模、成体系的建设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也暴露出经验不足、缺少标准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MOOC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在线学习课程,但是大多数主持MOOC的教师和团队原来从事的是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工作,缺少在线课程设计的经验和在远程方式下实施教学互动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很多MOOC建设项目存在开发团队业务不熟练、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各教育机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逐步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开发出不少优秀的课程实例,但在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仍有不足。
远程教育的成熟经验表明,课程开发是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关键环节[2]。规范具体的课程开发计划是MOOC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之 一[3]。课程开发工作需要担任不同角色、具备不同职业素养的人相互配合,因此如何组建和组织开发团队是MOOC建设工作中需要研究的内容。而MOOC建设项目可能会调配多方面的资源,投入较多的资金,对质量要求较高,需要通过项目管理的手段统筹规划,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效计划、组织和控制来保障课程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本研究以MOOC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业务为切入点,从MOOC建设项目的规划、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3个方面讨论和归纳国内外优秀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试图构建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框架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以期为国内机构进行大规模MOOC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概况
1. 文献来源
为了解本主题的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笔者在谷歌中以关键词MOOC or MOOCs和Guidelines、Timelines、Schedule、Team Building、Management等词合并检索,在百度及中国知网中以MOOC/MOOCs和“开发流程”“课程建设”“团队组织”“课程规划”“管理”等关键词组合进行搜索,选取文章标题和摘要相关性较高的文献50多篇。精读文章内容后,进一步筛选出文献33篇,按照文献来源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通过检索所获文献具有以下的特征:①文献来源庞杂,既有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公开发布的白皮书,也有电子杂志、博客等非正式的内容,还有专家讲座的文档;②所涉及的MOOC平台差异较大,有Coursera这样全球规模的知名MOOC平台,也有“学堂在线”这样的国内网站;③文献的时间跨度较大,既有6个月内的,也有2年前的,在时效性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本研究涉及的MOOC建设领域存在实践性强、学术性较弱、专业跨度较大的特点,所获文献难以整齐划一,更不易覆盖全面。和其他主题的研究相比,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文献和案例是本项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
2. 研究与实践现状
早期开展MOOC建设的大学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将其成功经验规范化、制度化。例如,伦敦大学根据其在前几门MOOC建设的探索中形成的独特课程开发规划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指南[4]。南安普敦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启动MOOC建设项目之前需要为随之而来的开发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5]。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根据其在MOOC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认为制作MOOC需要各种资源及预算安排,并强调开发团队与项目经理沟通的重要性、协商课程开发任务和计划安排的重要性[6]。与国外高校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相对照,国内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尚未关注MOOC建设工作的规范化问题,但对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从课程和项目层次对课程规划的相关要素、课程规划的实施策略等[7]各方面开展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讨论了网络课程开发的工程化方法,参照开发时间列出网络课程开发阶段和任务分配等[8]。
MOOC建设工作通常以团队化的方式开展,国内外高校的经验依据其现实情况各有差异。哥伦比亚大学的管理机构认为单凭主讲教师个人很难完成高质量的课程制作,团队式开发是较优的选择。开发团队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分配任务,任务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运营管理等,并每月定期组织交流,确保所有的任务进度都处于计划时间之内[9]。哈佛大学为制作高质量、高水平的MOOC专门组织了两个专业团队,聘请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10]。在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也采用了团队化方式组织MOOC建设。清华大学与“过来人”公司合作并购买专业服务[11],北京大学为本校的MOOC建设专门配备了专业化的团队,并由教务处组织[12]。尽管各高校和MOOC运营机构都强调了课程建设中团队化开展项目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自的开发团队的组成情况,但仍旧缺少对MOOC建设团队角色、分工和职能的总结和梳理。
项目化的开发活动要求我们科学地调配各种资源,课程开发、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是课程管理的核心内容[13]。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讨论MOOC建设管理模式的文献。但在网络课程开发和一般课程开发管理模式方面,远程教育领域则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大部分文献在讨论课程开发管理时主要强调课程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员激励等[14]。也有学者设计与开发了网络课程开发工作管理系统,用于提高网络课程的开发效率[15],良好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课程建设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上述3个主题都有一定的研究。教育机构和学者对开发规划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表现出高度重视,认为规范的课程建设计划是课程开发成功的必备条件。同时,针对MOOC建设的团队规模展开了讨论,团队化的开放方式得到了大多数MOOC开发主体的认可。从文献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国内外对MOOC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急需补充。
三、MOOC建设项目的规划
规划是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计划,并可以此为依据形成未来可参照执行的行动方案和时间节点。在线课程规划是在理解网络课程期望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相关需求、对象及限制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学习方式等课程层次的核心要素,以及课程开发进度、质量目标、可用资源等项目层次的核心要素,形成课程开发整体蓝图的过程[16]。因此,MOOC建设项目的规划是组织方(一般是高校或教师个人)依据其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范围和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步骤以及课程评价手段的过程。
许多高校从早期建设课程的实践中总结了MOOC规划的经验。各校由于其建设目标、开发进度、课程发起和主导方不同,在规划安排上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伦敦大学、南安普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3个实例,了解这些知名高校MOOC建设时间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2所示。
从上面3所高校关于MOOC建设的时间规划可以看出,时间规划大多是以月或者周为划分单位,并且列出了各时间段内的主要任务。以上3个课程开发计划都是按照课程开发生命周期模型规划的,分为准备、设计、开发、测试与发布5个主要阶段。除去课程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课程发布和评估工作,MOOC的建设周期至少需要6个月。在课程预定发布时间的1个月前应该完成全部课程材料的制作,其后的主要任务是将全部材料上传到平台并进行内部测试。视频制作在整个课程制作中占的时间比重很大,以至于要专门安排较长的周期来录制。
以上3所大学的开发规划各有特色:伦敦大学的规划涉及从课程申请到课程运行结束的整个时间安排,和另两所大学相比加入了课程运行结束后的评价阶段,考虑了课程建设与平台之间的沟通关系,整体来看较全面,但对课程制作安排则比较粗略。南安普敦大学专门强调了宣传片的发布时间,而且在课程资料上传之前加入了内部测试环节。在其官方的开发规划表中总结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后期开发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建设模型是环状,体现了MOOC建设工作是迭代运行的,在开发计划中将评价问题的设计单独作为一个模块,使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更灵活、方便。
从笔者收集的官方文档来看,单独考量各个高校的开发计划都是不完整的,缺乏更具体的描述。因此,我们以3所高校MOOC建设规划的经验为蓝本,参照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从高校建设MOOC的视角入手,将课程建设工作分为以下5个主要阶段(见表3)。
1.前期准备
课程开发前期需要有很多准备工作,重点是从项目运行的角度策划整个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实施计划,并按照课程目标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这一阶段主要完成3项任务:① 课程主题确定与申请; ② 组建开发团队;③ 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分析课程目标时要考察现有课程的内容范围、深度、学习内容的组成形式,进而确定目标课程的主题、授课方式以及学习支持方式。分析学习对象时要确定课程的目标学习者及其基础知识水平。此外,这一阶段还需要对不熟悉MOOC的参与者进行培训。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确定课程组织结构、计划课程实施的过程。MOOC与传统课程以及传统在线课程在设计上略有差异,MOOC以微视频为主要媒体,把传统课程中长达45分钟的内容分割成数个短小的学习内容。MOOC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参与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包括观看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做练习、参与讨论等。课程设计时需要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注重知识的时效性,设计方案应有机动调整的余地,便于后期修改。另外,还需注意和制作方的沟通,确保所设计课程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实现,而且技术人员常常能为主讲教师提供更好的建议。
3.资源制作
第3阶段是按照规划的进度要求将设计内容制作成数字化的资源,包括文字内容、课程视频、练习和测验、交流讨论主题等。文字内容可在设计阶段提前准备好。课程微视频及宣传片的拍摄和制作是本阶段的重点,需要专业技术和较多的工作量。在视频拍摄和编辑的过程中,最好以一个单元为样章,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单元视频制作;然后对样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考量,并及早调整。练习和测验题应单独制作,不要录制到视频中,方便后续修改与更新。
4.上传审核测试
所有课程资源准备就绪后,接下来的工作是上传、初始化课程、审核和测试。若将课程资源上传到Coursera、edX这样的课程平台上,则包括导入文字内容和视频内容,配置练习、作业和测试,并将课程切换到试用状态。审核工作主要检查课程资源的科学性、伦理和版权问题。测试工作是指课程上传后,由校内学生或者志愿者对课程的所有环节进行试用以便发现问题,这个阶段需要平台方面的管理人员协助完成。
5.上线运营及维护
课程准备就绪后,来自全球的注册学员可正式进入学习,进行观看视频、完成测试作业和参与讨论等学习活动。运营过程中,主讲教师及课程助教需及时关注学习者学习讨论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他们还需实时监测作业与测试的完成情况,对学习者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并进行总结。研究表明,MOOC完成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掉队,因此课程运营方应随时观察学习情况,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如定期发送邮件激励、举行线下学习交流等,增加学习者的归属感[17]。课程学习结束后,还要安排和组织在线考试,为通过考试的学习者颁发课程证书。一轮课程运行结束后,需要对课程进行评价,为后续课程修改和运行提供参考。
上述长度为6个月的时间规划适用于授课6周的课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制作人数等因素适当调整。时间节点确定后,还要额外预留1到2周作为机动,防止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突发问题,如设备故障、(外景拍摄的)天气影响、人员缺席等。
四、MOOC建设团队的组织
与传统在线课程类似,MOOC的开发也包括课程设计、材料收集、内容制作、评价材料的制作等工作任务。目前,MOOC建设模式按照任务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个人制作和团队制作。MOOC兴起之初,少数先行者秉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探索精神,个人独立制作了一些MOOC。这些课程特色鲜明、最大限度地体现主讲教师的意志及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其中典型代表有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罗茜·雷德菲尔德(Rosie Redfield)教授的Useful Genetics[18]以及清华大学邓俊辉教授的“数据结构”[19]等。在个人制作方式中,主讲教师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时间安排更灵活。但其劣势也很明显,如技术水平较低、表现形式单一、教师的工作量较重,需要课程制作者既要将课程内容本身的知识融会贯通,又要熟悉教学设计、视频拍摄、后期编辑等技术。而通常情况下,MOOC的主讲教师很少具备艺术设计、媒体和技术设计等能力。个人独立制作MOOC的难度系数较大,质量难以保证[20]。因而,大多数教育机构均选择了团队化方式,以项目的形式组织课程建设。
基于前面的文献分析,Coursera平台、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从不同渠道介绍了其课程建设团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我们以此分析了各个团队的构成,将其按照负责人、与教学相关、与视频制作相关、与技术相关、与运营相关、其他人员的角色进行分类,如表4所示(“N/A”表示原团队公开发布的文档中没有提到)。
在表4中可以看到,各机构课程建设团队的主要角色相似,名称略有差异,且各个团队组成都有角色缺失。其中,清华大学和“过来人”公司合作成立的联合制作团队构成最全面。有些机构的平台开发团队与课程建设团队相互关联,如Coursera平台、北京大学等机构的团队中包含了平台技术人员等。我们进一步按照在项目中的职能和从事的业务将MOOC建设团队的组成人员划分为项目经理、教学组、制作组、运营组和其他5类。其中,项目经理负责统筹整个项目规划,教学组、制作组、运营组及其他成员存在并列关系,这种并列不仅是层级上的并列,还表示在MOOC建设过程中各项任务并列进行。各组的成员构成及主要职能如表5所示。
以上关于MOOC建设团队成员的职能划分和构成可以适应大多数机构的需要,但应根据机构和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课程开发团队在组织过程中还有一些事项需要额外注意:①在组成团队之前,项目经理应了解团队成员拥有的技能和能力,充分利用成员自身优势;②各组可设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的工作进度安排和沟通协调;③在时间不冲突的前提下可安排一人负责多个任务;④建立合适的沟通机制,如例会、邮件同时使用;⑤确保各组之间相互了解工作进度。
在条件不具备、无法组织专业化团队的情况下,不建议完全由主讲教师承担开发工作。主讲教师至少可以动员学生或者同事对课程的设计提供反馈。在课程正式上线发布并提供给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之前应至少认真测试一遍课程[21]。
五、MOOC建设项目的管理
项目化管理是一种高效配置资源以推动完成预定目标的管理方式。将项目管理理念及方法应用于在线课程的开发工作中,能够为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切实的帮助。对此,业界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如项目管理在高职精品课程中的应用[22]、项目管理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23]、项目管理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24]等。同样,用项目管理的思路组织MOOC开发和建设也被证明是可行的。2012年,伦敦大学受Coursera邀请建设首批MOOC,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并总结出了相关经验[25]。
MOOC需要适应复杂的网络学习环境、多种课程材料的制作以及全球范围内差异巨大的学习者,其开发和制作的管理工作更为复杂。为使MOOC建设项目规范和高效,我们参照项目管理在在线课程以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从项目实施过程的角度讨论MOOC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1.规范程序
为规范MOOC建设项目的过程,高校的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应制定相应的MOOC建设规范,正式确定课程的申请条件、质量评价方法、MOOC标准等,逐渐形成一套与课程建设紧密联系的文件,用于教师申请与建设课程时参考。
2.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为促进项目按计划完成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通常上一阶段的产出是下一阶段开始的条件。一旦MOOC建设项目计划确定,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规划的时间节点把控项目进度。在实际操作中,除了阶段性的时间安排外,还应把大的目标量化成小目标,具体到天或者小时。汪琼在“教你如何做MOOC”这门MOOC中介绍了北大在MOOC方面的建设经验,包括MOOC项目计划的制定方法。为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展开,开发团队应注意以下环节:
(1)视频内容的设计和规划在课程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视频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各阶段的产出质量和时间把控,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助于教学组和制作组之间就内容的生成达成一致。
(2)开课之前尽早将所有的课程内容上传到开课平台上。这有助于主讲教师了解平台,有利于MOOC平台对课程进行审查和测试。
(3)开课前的宣传活动不能忽视。过早宣传可能可控性差,而过晚宣传则可能效果不明显。有实例表明在开课前后各一周内注册课程的学习者更能坚持学完整门课程[26]。
(4)课程运行时要保证教学组与学习者之间沟通顺畅,提前制定和发布如何向学习者发送课程信息、如何进行论坛管理的规则。
3.成本控制
MOOC是成本花费较大的项目。Coursera平台上一门课程的建设费用约为3万至10万美元[27]。据哈佛大学估算,MOOC中1小时视频的成本大约是 4,300美元[28]。斯坦福大学基思·德夫林(Keith Devlin)花费几百个小时以及35,000美元的费用制作了他的MOOC[29]。因此,资金的支持和控制对MOOC建设非常重要,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具体包括以下工作:
(1)估算整个项目所需成本,确定成本目标。
(2)按照课程开课性质选择经费来源,获取项目经费。目前MOOC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政府支持、学校拨款、公司和个人捐助以及商业投资等。
(3)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按照项目的阶段、科目和群体分配,如课程制作成本、运营成本、人员工资等。经费预算中应预留机动经费,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4)保证经费的实际使用按照预算轨道进行。
六、意义和启示
MOOC的建设与面授课程、传统在线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差异。MOOC本身的大规模、开放性、多样化的特征加大了课程开发的难度。本项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和课程建设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出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及管理模式。通过对MOOC建设项目的相关探索,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供国内高校开展相关工作参考。
1.合理的规划和有效执行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
MOOC建设的项目一般为6到12个月。项目负责人应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包括每个月的大任务和每周的小任务。制定规划时需要考虑突发情况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合理、全面的规划可以为课程开发指引方向,是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
2.尽可能采用团队化的开发模式,并促成专业化分工
受精力和能力的限制,个人制作难以保证课程质量。因此,采用团队化的开发模式是较好的选择。组织者应精心选择团队成员,整合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并协作分工,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为课程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3.采用项目化方式管理MOOC建设,产出高质量课程
MOOC不同于一般的在线课程,具有较高的课程要求标准,面向全球化的学习者,不仅向学习者传递基本的知识内容,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课程水准、国家的教育程度。为了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在合理的时间内建设规范化、高质量的课程,在MOOC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采用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从而促进高质量MOOC的生成。
4.除了课程开发以外,宣传和运营等其他工作必不可少
虽然课程开发的质量决定了课程的整体质量,但课程正式运行之前的宣传工作也必不可少。课程宣传决定了课程影响的范围,精心设计和制作的课程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被更多的学习者使用,是课程达到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此外,课程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学习者持续关注,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动,帮助学习者完成课程全部内容的学习。这点对于高淘汰率的MOOC尤为重要。
本项研究试图从文献研究和对案例分析的角度对MOOC开发规划、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展开讨论和研究。通过整理、对比、分析,总结出MOOC建设工作中的一些普遍经验,以期为国内各高校和机构建设MOOC类型的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本研究主题下可获取的高质量文献和实践案例较少,研究依赖于对外公开发布的材料,所用案例具有个别化、特殊性的特征,难以覆盖所有的MOOC平台,因而普遍性受到影响;其二,研究基于目前已发表的论文和材料,均有一定的滞后,只能说明1至2年前的实践进展情况;其三,研究者对于MOOC建设现状的解读受个人知识、经验和视野的影响,难免出现一些疏漏和偏颇之处;其四,研究成果需要在后续MOOC建设工作中加以验证,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研究结果进行修改,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因此,上述研究结论仅为作者在当下的可能不甚成熟的看法,随着MOOC的进一步发展,还需继续补充、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杨频萍. 同学们,再不玩“慕课”就老啦![N]. 新华日报,2015-03-24.
[2] Uvali
[3] University of Toronto.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Resource and Planning Guidelines Open UToronto[EB/OL]. http://www.ocw.utoronto.ca/wp-content/uploads/2015/03/MOOC-Resourcing- and-Planning-Guidelines-March-2015rev.pdf, 2015-8-12.
[4] Price E. Quality Assurance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EB/OL]. http://www.londoninternational.ac.uk/sites/default/files/governance/qasl24/qasl24_3-mooc-qa.pdf, 2015-7-15.
[5] Davis H. Making MOOCs and the Role of the Librarian[EB/OL]. http://www.bibsyskonferansen.no/files/2014/03/Making-MOOCs-and- the-role-of-the-Librarian.pdf, 2015-8-16.
[6] [9] [20] MOOC Production Guideline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EB/OL].http://mooc.open.ubc.ca/files/2014/04/MOOC- Guide.pdf, 2015-8-27.
[7][16] 陈庚,张进宝,李松,马江舰.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之课程规划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2):63-74.
[8] 李青. 网络课程开发的工程化方法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3):70-74.
[10] Smith G. Harvard MOOCs Up Ante on Production Quality[EB/OL]. http://www.educationnews.org/online-schools/harvard-moocs-up-ante-on-production-quality/,2015-8-10.
[11] 豆芽菜,阿槑. MOOC课程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401/n397584397.shtml,2015-9-14.
[12] 冯雪松,汪琼. 北大首批MOOCs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3(12):69-70.
[13] 游思聪. 香港大学专修学院课程体系建构和开发管理模式探析[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20-24.
[14] 谷丽洁. 我国公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及策略[D]. 华南师范大学,2004.
[15] 杨青,马江舰,张进宝,吕武,罗涛. 网络课程开发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5):71-75,80.
[17] Rosewell J, Jansen D. The OpenupEd quality label: benchmarks for MOOCs[EB/OL]. http://oro.open.ac.uk/41173/1/Rosewell%20%26%20Jansen%20(2014)%20The%20OpenupEd%20quality%20label-%20Benchmarks%20for%20MOOCs.pdf, 2015-9-30.
[18] Redfield R. How I record MOOC lecture videos[EB/O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q-JKBEwNy4, 2015-9-07.
[19] 罗勇. 清华大学邓俊辉:全身心投入 MOOC 想为孩子们多做些事[J]. 中国远程教育,2014(14):8-11.
[21] Richter S. Tips for Designing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EB/OL]. http://facdevblog.niu.edu/tips-for-designing-a-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 2015-8-25.
[22] 刘斌. 项目管理方法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02):57-59.
[23] 蔡雪芬. 项目管理在中职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24] 张建宇. 项目管理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25] Grainger B.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Report 2013[EB/OL].http://www.londoninternational.ac.uk/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 mooc_report-2013.pdf, 2015-11-10.
[26] Belanger Y, Thornton J. Bioelectricity: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Duke Universitys first MOOC[EB/OL]. http://dukespace.lib.duke.edu/dspace/handle/10161/6216, 2015-10-15.
[27] Bates T. How To Make MOOCS Really Effective: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Research into Online Learning[EB/OL]. http://linc.mit.edu/linc2013/proceedings/Plenary-Presentations/Bates.pdf, 2015-9-15.
[28] Hollands F M. MOOCs: expectations and reality[EB/OL]. http://www.academicpartnerships.com/sites/default/files/MOOCs_Expectations_and_Reality.pdf, 2015-10-15.
[29] Duhring J. MOOC Production Values: Costs, Approaches and Examples[EB/OL]. http://moocnewsandreviews.com/mooc-production-values-costs-approaches-and-examples/, 2015-10-15.
收稿日期:2016-02-19
定稿日期:2016-04-22
作者简介:李青,博士,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00876)。
刘娜,硕士研究生,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学院(100876)。
责任编辑 郝 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