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卫平 浦理娥
国内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剖析及对策
□张卫平 浦理娥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调研了2004至201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非正式学习的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角度亦很狭窄.尤其是对婴幼儿、青少年以及老年人的非正式学习关注甚少.相对而言,上述人群更适合开展非正式学习.据此,本文试图推导研究非正式学习的可能性及对策.
非正式学习;内容分析;研究对象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观之,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人们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因为人类具有学习的本领,不断学会了应对各种恶劣环境、抵御外来物种的侵袭,方得以存活下来,成为超越万物的灵长.而人类这最初的学习,是在自然状态下随时、随地与随意发生的,这便是非正式学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取的知识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便出现了学堂、书院、学校等固定的学习场所,将学习者聚集在一起,由专业人士来教授,才有了正式学习之说.由此观之,非正式学习则是人类学习的原始状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非正式学习一词才在Malcolm Knowles的非正式成人教育研究中被提出来,继而为人们所重视.
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活动,而是一种伴随人们一生的行为.故而,非正式学习更加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方式.据调查,人们在工作中习得的知识,有80%来自于非正式学习;其一生中习得的知识则有80%,甚至更大的比重,来自于非正式学习.[1]目前,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我国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笔者对国内文献进行了调研,除归纳总结了非正式学习的已有研究成果外,又分析了非正式学习没有涉足的领域,进而提出研究非正式学习的对策,期盼给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借助于中国知网(CNKI)的电子版文献资料,笔者检索了2004到2010年间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从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非正式学习和非正规学习是同一概念.题名中包含"非正式学习"或"非正规学习"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04年.于是笔者就将检索范围设为:题名中包含"非正式学习"或含"非正规学习";检索时间定为2004年至2010年.共检索到了78篇文章.其中,以"非正规学习"命名的只有4篇.其具体数据见表1(2011年6月5日数据).
表1 论文发表时间
本文选取的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2].此法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文本材料的基础上,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对国内非正式学习研究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包括研究对象、篇数分布等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把握非正式学习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根据杨欣、于勇等人的《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综述》一文,对国内非正式学习文献进行了定量分析:关键词中包含有"非正式学习"或"非正规学习",且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最早出现在2001年,仅1篇,2002、2003年间也只出现1~2篇.非正式学习研究的硕士论文最早出现在2004年.[3]从表1和图1也可以看出,题名中含"非正式学习"或"非正规学习"的文献,最早出现在2004年.从2004年的一篇硕士论文开始,文献总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集中在近几年.2004、2005年各1篇, 2006年2篇,2007年6篇,2008年8篇,2009年28篇,到2010年则激增到了32篇.2009~2010年的论文合计60篇,占现有总文献的76.92%.文献中仅有学位论文17篇,占论文总量的21.79%,主要又集中在2008年和2009年,全为硕士论文,尚无博士论文.2010年学位论文数与前两年比,相对有所下降,学位论文则滞后于普通学术论文的发展,但还是不见题名中包含"非正式学习"或含"非正规学习"的博士论文.这就说明,在我国,非正式学习虽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但受关注的程度还不够深、不够广,其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现有研究文献的总体数量也不多,质量亦不高.
查阅文献内容,仅有一篇《台湾地区非正规学习成就的实施与展望》的文章,把非正规学习严格地从正规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中独立出来,而把其余的全都归入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但归入后者的要多些.
1.非正式学习的界定
从已有文献资料看,对于非正式学习的概念,诸多学者均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了表述,一般认为:非正式学习是与正式学习相对的概念,通过比较学校环境中的正式学习来界定.其中,余胜泉和毛芳的《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一文,对非正式学习作了较具体的定义: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指发生在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学习者在生产、生活的自然状态下,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4]非正式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自发性,学习由学习者自我发起,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和主体;②自控性,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习者手中,由学习者自我调控、自我负责;③灵活性,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都由学习者自己选择,具有高度的灵活性;④社会性,学习者在生产、生活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获取知识;⑤情景性,非正式学习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它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发生在生活、工作、休闲的任何情景之中.
2.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通过整理已有文献,发现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同时,它也得到二八定律及长尾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流、发展和改进的过程;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去解决有意义的、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个人性和独特性,同时又都是社会性建构的.[5]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如协作、交流等主动建构起来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这与非正式学习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
关于知识管理理论,在余胜泉、毛芳的《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一文中,明确指出:非正式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它是一个关于如何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何将个人的知识社会化并应用于实践等的过程.[6]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发、自主的有意义学习.这与非正式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等的观点相一致.
至于终身学习理论,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教育部长会议认为:终身学习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7]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的观点一致认为:非正式学习在终身学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取的知识,远超过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部分.由此,非正式学习是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非正式学习,终身学习就难以实现.
3.非正式学习的研究方法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非正式学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诸多文献通过把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进行比较,从而界定非正式学习,并总结得出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其次,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也都是非正式学习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4.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对象
笔者研读文献的题名、关键词、摘要及部分论文的全文,统计出关于非正式学习应用研究的文献共有36篇,占文献总量的46.15%.这就表明非正式学习的应用得到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将现有应用领域的文献,按各人生阶段和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2.
表2 研究对象分布
从表2中可明显看出: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涉及胎儿、婴儿、幼儿、老年人,也就是说,缺失对婴幼儿期和老年期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对青少年时期的非正式学习研究也很少,仅有2篇.其中,Julian Sefton-Green、侯小杏、杨玉芹和焦建利的《技术支持的"非正规学习"研究新进展》一文,曾提及了儿童的非正式学习.袁旭霞的《基于1∶1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中小学生非正式学习培养策略研究》一文,也明确关注了中小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文献包含了对以下人群的非正式学习研究: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职校生、教师、成人等.具体情况如图2.
从表2和图2中不难看出,目前,对非正式学习应用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师非正式学习、成人非正式学习、大学生非正式学习、职校生非正式学习等,占应用研究文献的94%.而教师、成人、大学生、职校生这些人群,都属成人或接近成人.这也就充分说明,有了正式学习作为铺垫,非正式学习的开展与实施就更加容易了,其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这三大网络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大网络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的飞跃,从而,也增加了非正式学习的便利性.在对非正式学习的现有研究中,这三方面都有所体现,具体分布如表3.
表3 三大网络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分布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是目前研究的主流,相关文献有29篇.其中关于社会性软件或非正式学习中的Web2.0的文献就有20篇.由此可见,新技术手段在非正式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上述研究可得出结论:国内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还不成熟,仅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角度亦很狭窄.但近两年,研究文献数量的迅猛增加、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张,预示着非正式学习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对象分析,现有研究相对集中在成人阶段,对胎儿、婴幼儿、青少年及老年人的非正式学习研究几乎是空白.而这些人群的学习恰恰主要以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进行着,是终身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来说,胎儿、婴幼儿、老年人的学习,几乎没有正式学习的成分,均是以非正式学习方式进行着.加强对这些人群的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规划还提出,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8]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就要使老年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前,老年大学、老年人学习社区、老年人学习网等,为老年人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但仍存在供给远远不足的问题.加之,老年人已有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可使非正式学习的开展更加容易.于是,推进老年人的非正式学习,成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较好路径.因此,对老年人的非正式学习研究,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新技术、新媒体对促进非正式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利用,它们都会促成非正式学习研究的质的飞跃.虽说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三网合一是早晚的事,但充分发挥这三大网络各自的优势,使之为非正式学习服务,无疑是当前最佳的选择.目前,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的各种软件上,而对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甚少.如今,广播、电视、手机等终端设备,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也是开展非正式学习的较好路径.相对来说,这些媒体比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软件,对学习者应用能力的要求要低一些,这对非正式学习者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适合于胎儿、婴幼儿、青少年及老年人的非正式学习.因此,对新兴技术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还应该加大研究力度.
关注婴幼儿、青少年以及老年人的非正式学习,应着重从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培养、资源的建设,以及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入手.
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可以从胎儿期开始.有研究表明,孕妇的言行、起居对胎儿出生后的习惯有较大影响.到了婴幼儿时期,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分辨能力、归类能力的培养都有利于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培养.青少年时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也都成了非正式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非正式学习资源的建设,则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特征,建设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比如,现在市场上,有关婴幼儿的各种图书、玩具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婴幼儿非正式学习的资源,但并非多多益善,关键是要合适、有用.
对非正式学习效果的评价来说,学习者某方面的能力或者综合素养是否得以提高,无疑是当前最佳的评价指标.当然,非正式学习的诸多问题,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
[1]侯英.基于Web2.0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欣,于勇.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
[4][6]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
[5]李广平.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4,(5).
[7]冯巍.OECD国家终身学习政策与实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3,(09).
[8]http://www.gov.cn/ldhd/2011-08/17/content_1927477.htm.
浦理娥,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650091).
责任编辑 池塘
G420
B
1009-458x(2012)07-0058-04
2011-12-15
张卫平,云南广播电视大学(6502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