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参与者共享行为的因素探究*

时间:2024-05-07

□张豪锋 赵耀远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参与者共享行为的因素探究*

□张豪锋 赵耀远

知识共享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的目的之一,但在线知识共享还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引入了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提出了一个解释虚拟学习社区中参与者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针对参与者对在线知识共享的态度、主观行为规范、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关于Web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影响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参与者的知识共享行为.

虚拟学习社区;共享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网络关系

引言

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网络信息量的指数级增长及信息之间关系的越来越庞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虚拟学习社区的不断蔓延.知识共享是人们使用虚拟社区的动机之一,但在线知识共享还存在许多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在以前的有关虚拟社区的文章中略有提及,包括社区网站的质量不高、社区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社会关系的联结、使用社区网站和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欠缺、存在认知方面的障碍等,但这些阻碍因素在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章中较少提及.

一、理论支撑

1.虚拟学习社区

在过去十年中,数字化学习的兴起和发展被认为是虚拟学习社区产生的重要刺激因素,商业组织、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中诸如此类的社区层出不穷.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在该空间里,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学习者个体和小组最终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的[1].建立虚拟学习社区的目的之一是进行知识共享.大多数参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都期望他们能够获取知识,同时能够跟其他人分享有价值的知识,以此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虚拟社区主要有三个特点[2]:①它由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组成;②网络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捕获和呈现信息,还包括通过组织用户解释和整合社区中的信息资源来规范整个社区;③社区成员不拒绝使用社区网站中的技术.虚拟学习社区是虚拟社区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多数虚拟学习社区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些人通过在Internet上共享知识达到共同的数字化学习目的.在该环境下完成在线知识共享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具备使用网站功能获取和提供知识的能力.

建立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参与者通过不断开拓新知识来改进学习绩效.因此,学习者通过Internet提出新问题、推荐好文章、提出新颖的观点和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改进学习绩效的关键.有价值的知识存储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需要通过机器、软件以及日常的加工处理过程体现出来[3].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需要确切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并能随时准备好这些知识,让这些知识在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还要能够将知识散布于整个社区.

尽管最近一些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4]提到了在完成在线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个体态度和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但这些研究仅仅表明了在完成知识共享行为时个体的信念和能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没有考虑到个体在社会化网络中的中心性,以及个体受到的来自他人观点的影响(即主观行为规范).有学者指出,个体在一个电子化网络中的结构位置将对他向其他人贡献知识的意愿产生影响[5].

2.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解释和预测行为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有研究表明它能预测大量的行为[6].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行为意愿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的.行为意愿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的[7].对行为的态度反映了个体对做出某种行为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受.主观行为规范反映了个体对其他人关于他是否应该做出某种特定行为的观点的感受.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个体对做出某种行为必需的资源或者机会的可用性的感受.最近,一些研究者发现,计划行为理论可以作为解释知识共享意愿或者在线行为的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在线消费者行为,Pavlou和Fygenson发现,知觉行为控制实际上包含两个不同的维度:自我效能感和可控性[8].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个体对他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可控性反映了个体对他做出该行为可用的资源或者机会的判断.尽管计划行为理论曾在不少场合被用于解释人类行为,但它还不能完全解释在线知识共享行为.

3.社会网络关系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在线知识共享行为与传统课堂中面对面的小组讨论存在显著区别,学习者和教师的时空分离增加了他们进行有效交流的难度.因此,为了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需要有联系网络中不同个体的关系---社会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是从社会资本论中得来的,而社会资本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学科.在有关社会资本论的文章中,社会网络关系被定义为信息和社会资源流动的通道. Tomsic和Suthers认为,对于通过社会网络中的信息共享实现学习而言,新的协作型关系的形成比频繁的交互更重要[9].

本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解释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方法是用社会网络关系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把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学习者的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者关于Web的自我效能感.

二、影响参与者共享行为的因素分析

虽然知识共享被认为是参与者使用虚拟社区的动机之一,但很少有研究涉及虚拟学习社区中有效的知识共享究竟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知识共享通常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囤积知识和对从其他人那里获取的知识持怀疑态度也是很正常的.大多数人对于分享他们的知识是不情愿的,因为他们害怕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优势.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对个体在实际和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调查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作为虚拟社区的特殊形式,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学者关注影响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整合进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一个旨在更好地解释虚拟学习社区中参与者共享行为的模型,该模型如图1所示.

1.知识共享的意愿与实际行为

行为意愿一直都被认为与实际行为密切相关.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愿是人们尝试做出一种行为的主观感受,是行为最有力的标志,因为毕竟行动来源于思想.

以前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Pavlou和Fygenson的纵向研究结果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对于在线行为的预测能力,发现了获取信息的意愿与获取信息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10].在有教师和学习者参与的虚拟学习社区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学习者的共同目标,而在线共享知识是一个目标驱动的行为,如果学习者有完成该行为的意愿,他就能够意识到该行为.因此,在线共享知识的意愿与实际行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综上所述,图1中的H1为: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

2.主观行为规范

主观行为规范表明,个体的行为受他期望作为其他人行动的参照(或者其他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的参照)这样一种心理所驱动.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主观行为规范反映了参与者的感受,反映了他对该行为的接受、鼓励和实施是否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感受.有实验结果表明,主观行为规范对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Bock等曾在30个机构中展开调查,以检验知识共享模型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行为规范对知识共享意愿有重要影响[11].Raaij和Schepers曾对一个MBA课程班中的45名中国学生展开调查,发现主观行为规范对学习者使用虚拟学习社区有间接影响[12].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对行为不确定性进行判断以及对要做出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作出判断的很有价值的信息来源.综上所述,主观行为规范与个体在线共享知识的意愿是正相关的关系,图1中的H2为:主观行为规范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积极影响.

3.态度

态度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由来已久,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实验的支撑.Bock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态度对知识共享有积极影响,并且对行为意愿影响重大.Brown和Venkatesh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家用技术采纳影响因素模型[13],他们总结得出,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对技术采纳意愿有积极影响.Kolekofski和Heminger提出了一个个体态度对行为意愿影响的模型[14],他们把一个大型政府机构的某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被试,研究结果证实了态度影响个体共享信息的意愿.Bhattacherjee和Premkumar发现,在预测参与者继续使用基于计算机的培训系统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软件的意愿时,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15].Agarwal和Prasad对他们的前期研究进行了补充,利用学习理论和各种个体差异变量寻找前期研究得到不确定结果的原因.他们发现,态度是个体行为意愿的重要前提[16].因此,态度与在线共享知识的意愿是正相关的关系.综上所述,图1中的H3为:参与者关于在线知识共享的态度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积极影响.

4.知觉行为控制

本研究中,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学习者在陈述故事和体验、编写文档、表达观点时的难或易的感受.一些研究表明,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两个不同的维度:自我效能感和可控性.Pavlou和Fygenson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做出一种行为的能力的判断;把可控性定义为个体对做出该行为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的判断[17].考虑到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个学习者都有平等的机会随时随地访问可利用的资源,故本研究主要探讨自我效能感,讨论它在学习者知识共享决策形成中的作用.

随着活动类别和情境场合的不同,自我效能感也会有所变化.Joo等的研究表明,Internet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学习者对网络化教学中检索任务的完成情况[18].Thompson等的研究表明,特定任务的Internet自我效能感对在线检索任务的完成有重要影响[19].其它类型的自我效能感如社会性自我效能感、教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自我效能感等,都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以探索它们对任务完成的预测能力.

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中,Pavlou和Fygenson发现,自我效能感能够很好地预测在线消费者行为[20].在有关电子知识仓库的研究中,Kankanhalli等提出了知识自我效能感[21],该效能感以人们相信他们的知识有助于解决与工作相关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或者能对他们所在的组织作出贡献等形式显现出来,他发现知识自我效能感与知识贡献者对电子知识仓库的使用成正相关关系.考虑到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基于Internet技术的环境,当要求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时,他们要有使用网站功能的能力,并能够开拓和探索现存的知识资源.开拓包括捕获已有知识和在其他类似场合转化和调配知识,然而探索需要分享和综合现存知识以及创造新知识.

本研究主要探讨两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关于Web的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关于Web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相信他有能力使用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站功能.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相信,他有能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验,能够综合不同来源的知识,能够通过和别人学习把显性知识转变成隐性知识.通过参与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活动,有较高的Web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要比相对低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收获更大.这些认知信念会影响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加工过程和学习过程.因此,参与者的两类自我效能感与在线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行为是正相关的关系.综上所述,图1中的H4为: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积极影响;H5为: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H6为:关于Web的自我效能感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积极影响;H7为:关于Web的自我效能感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

5.社会网络关系

虚拟学习社区为那些追寻基于知识的社区的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同一个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彼此之间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他们偶尔会通过网络空间积极交流.对于知识的贡献者来说不能立马见到收益,而有些人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与别人相同的知识.一些研究者把这类行为的发生归功于社会网络关系[22].

社会网络关系是信息和资源流动的通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两个人之间的纽带,这个纽带基于两个人之间在社会网络中保持的一种或多种关系.有研究者指出了社会网络关系在知识的创新与交流以及移动学习中的重要性.Chen等提出了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架构方法[23],该架构能够为具有有效社会性交互的学习者提供很好的移动学习支持,他们还发现社会交互关系能够提高个体完成在线知识共享的意愿. Tsai和Ghoshal发现社会交互关系对彼此之间资源交流的程度有积极影响[24].Yang等认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员发布信息和对信息做出回应对建立社会交互关系很有帮助[25].因此,社会网络关系与在线知识共享意愿是正相关的关系.综上所述,图1中H8为:社会网络关系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积极影响.

三、促进参与者共享行为的对策

1.激励参与者产生知识共享意愿

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前提是产生行为意愿,这个意愿应是个体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受外力迫使而产生的.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让参与者产生知识共享行为,关键是先让其产生知识共享意愿,这要从社区网站使用的技术、提供的学习资源等方面入手.比如,在虚拟学习社区网站中,可以给予那些积极进行知识共享的参与者一些"奖励",这种奖励可以采用积分的形式,积分越多的参与者可访问的学习资源也就越多,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形式,以此来激励参与者产生知识共享意愿,最终做出知识共享行为.

2.引导参与者端正态度

虚拟学习社区需要引导参与者端正知识共享态度,引导其把社区看做是所有成员共同成长进步的空间,而不是竞争的场所,打消其共享知识将会使自己失去优越性的顾忌.另外,要鼓励每个社区成员积极共享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以及向他人推荐好的学习资源,最终实现共同进步.要让参与者认识到积极共享知识不仅是帮助他人,也是对自己的知识梳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一种提升.

3.加强参与者的主观行为规范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提倡共享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积极共享自己知识的参与者给予表扬.根据主观行为规范的表述,个体的行为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环境中有很多参与者都积极共享自己的知识,某个个体不自觉地也会有一种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的想法,进而做出共享知识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比如,在虚拟学习社区网站中,可以在主页的醒目位置上放一张"光荣榜",榜上的内容为前一天共享知识最多的参与者名单,这样既能够激励那些共享知识较多的参与者继续共享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那些共享知识较少的参与者产生共享行为意愿.

4.增强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

个体自我效能感的获得主要来自其获得成功与遭遇失败的比例,如果遭遇失败的次数远大于获得成功的次数,那么即使意志再坚强的人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要增强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帮助参与者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参与者获得即便很小的进步时也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比如,在虚拟学习社区网站中,当参与者积极共享知识时,系统及时颁发给参与者一个虚拟"荣誉勋章",并给出一些激励性的话,引导参与者再接再厉,获得更大成功,这样做有助于参与者产生成功的体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5.促进参与者之间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

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所有参与者长期磨合才能实现.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参与者之间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除了参与者自身彼此信任外,社区网站也需要从技术层面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比如,社区网站对于参与者共享的知识要进行审核后才予以发布,对于有病毒的信息要在发布之前清除掉,对于失实的信息可以通过广大社区成员的及时评价及举报等方法予以过滤,从而净化社区环境,促进参与者之间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另外,社区网站也可以发布一些讨论性的帖子,鼓励参与者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加强对彼此的熟悉,这也将有利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

四、结语

影响虚拟学习社区中参与者共享行为的因素有很多,让虚拟学习社区真正发挥作用、让参与者乐于共享自己的知识,除了社区网站从技术层面努力外,更离不开每位参与者的积极努力和配合.本文仅仅是从理论层面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究竟这些因素对于参与者的知识共享行为有多大影响,本文没有给出详细说明,这也是本文研究者准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叶国萍.虚拟学习社区的技术支撑及发展前景[J].中国电化教育, 2008,(12):108-111.

[2]Weigand,H.,Moor,A.&Heuvel,W.J.Supporting the evolution of workflow patterns for virtual communities[J].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0:1-10.

[3]张豪锋,李海龙.网络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256-259.

[4][11]Bock,G.W.,Zmud,R.W.,Kim,Y.G.&Lee,Jae-Nam.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2005,29(1):87-111.

[5]Wasko,M.M.&Faraj,S.Why should I share?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2005,29(1):35-57.

[6]Sheppard,B.H.,Hartwick,J.&Warshaw,P.The theory of reasonedaction:ameta-analysisofpastresearch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modif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8,15(3):325-343.

[7]Ajzen,I.Fromintentionstoactions:Atheoryofplanned behavior[A].In J.Kuhl&J.Beckman(Eds.),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pp.11-39).Heidelberg:Springer.

[8][10][20]Pavlou,P.A.&Fygenson,M.Understandingand predictingelectroniccommerceadoption:anextensionof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MIS Quarterly.2006,30(1):115-143.

[9]Tomsic,A.&Suthers,D.D.Discussiontooleffects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06,9(4):63-77.

[12]Van Raaij,E.M.&Schepers,J.J.L.The acceptance and use of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hina[J].Computers& Education.2008,50(3):838-852.

[13]Brown,S.A.&Venkatesh,V.Model of adoption of technology in households:a baseline model test and extension incorporating household life cycle[J].MIS Quarterly.2005,29(3):399-426.

[14]Kolekofski,K.E.&Heminger,A.R.Beliefs and attitudes affectingintentionstoshareinformationinanorganizational setting[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3,40(6):521-532.

[15]Bhattacherjee,A.&Premkumar,G.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beliefandattitudetowardinformationtechnologyusage:a theoretical model and longitudinal test[J].MIS Quarterly.2004, 28(2):229-254.

[16]Agarwal,R.,Sambamurthy,V.&Stair,R.The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0, 11(4):418-430.

[17]Pavlou,P.A.&Fygenson,M.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electroniccommerceadoption:anextensionofthetheoryof planned behavior[J].MIS Quarterly.2006,30(1):115-143.

[18]Joo,Y.J.,Bong,M.&Choi,H.J.Self-efficacy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academic self-efficacy,and knowledge selfefficacy in web-based instruc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48(2),5-17.

[19]Thompson,L.F.,Meriac,J.P.&Cope,J.G.Motivating online performance:the influences of goal setting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2,20(2):149-160.

[21]Kankanhalli,A.,Tan,B.C.Y.&Wei,K.K.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MIS Quarterly.2005,29(1):113-143.

[22]张豪锋,杨绪辉.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11,(5):91-94.

[23]Chen,N.S.,Kinshuk,Wei,C.W.&Yang,S.J.H.Designing a Self-contained Group Area Network for Ubiquitous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08,11(2):16-26.

[24]Tsai,W.&Ghoshal,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 (4):464-476.

[25]Yang,S.J.H.,Chen,I.Y.L.,Kinshuk&Chen,N.S.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e-Learning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y Finding Quality Learning Content and Trustworthy Collaborator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07,10(2):84-95.

赵耀远,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453007).

责任编辑 石子

G451.2

A

1009-458x(2012)07-0067-05

*河南省2011年度软科学项目《虚拟教师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编号:112400450012).

2012-03-30

张豪锋,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453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