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苏辛
教亦多术
□苏辛
“教亦多术”语出《孟子·告子下》,大意是说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其实,“教亦多术”应该是个教育常识,遗憾的是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对这样的常识似乎都缺乏足够尊重。《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注重因材施教”,而“教亦多术”可能是“因材施教”的必然选择。都说远程教育包括开放大学的理想是“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如果说以前较多聚焦于“有教无类”,现在恐怕同时有必要更多关注“因材施教”。远程教育主要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包括不同社会群体和学习者个体开展继续教育,如何适应其越来越多样化、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许多课题有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看来就不仅为“有教无类”提供了更多空间,也给“因材施教”包括“教亦多术”提供了新的可能。
事实上,在远程教育领域,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早就受到关注,这些年来的探索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人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还不能说已经解决。在远程教育领域极有影响的奥托·彼得斯的工业化理论,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作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的形态,并称其要照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是极为困难的。当前,可能至少有两个问题应该予以特别关注:一是学习者及其学习需求已经和可能发生的变化,更多地从学习者及其学习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好而且可以选择的课程和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二是教师的角色及其地位、作用已经和可能发生的变化,调动和发挥教师在教改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赋予教师以“足够的自主控制权”。
叶圣陶先生有篇《语文教学二十韵》,开头两句是“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在远程教育发展进程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像有人曾经预言的那样逐渐“弱化”,反而在不少方面趋于“强化”,这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刊卷首曾谈及,普通高校的优秀教师不会当然成为远程教育的合格教师,或者还可以说,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向开放大学教师“转型”,也将是个充满“纠结”甚至伴随痛苦的过程。本刊拟与上海电大合作举办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主题就是“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还涉及到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问题,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必然是团队作业。“因材施教”也罢,“教亦多术”也罢,指望那种“个体手工作坊”显然是不行的。
本刊卷首曾谈及,远程教育发展在呼唤教育家,而这样的教育家最有可能产生于有长期教学实践的教师中间。所谓“教育家”的特质,借用陶行知的话说,首先应该是在教改实践中的“创造”与“开辟”。而对于“教亦多术”,显然不能只从“术”的层面理解,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蕴含其中的“教育家的情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