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 王 蔚 杨 成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环境设计*
□ 王 蔚 杨 成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环境是承载学习的空间,它为学习提供条件支撑。因此,活动环境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在分析学习环境定义与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特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活动环境模型进行设计。
学习环境;环境设计;移动协作学习
学习环境的定义比较宽泛,众人对其界定不一。通过文献查阅发现以下两种观点较为合适:一是何克抗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认知工具和学习空间,人际关系包括师生、生生人际交往[1];二是李奇的观点,他根据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原理将学习环境定义为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
通过对定义的描述发现,学习环境设计的要素包括:内部条件(人际交往等)和外部条件(资料、工具、空间等)。林军来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探索》一文中,将协作学习环境分为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2]。郭宁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一文中把混合式学习环境分为物环境、软件环境和人文环境[3]。移动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属于学习的范畴,因而对其环境的分析可以参照相关学习环境的要素内容。但是,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有其特殊性,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例如硬件环境是在移动技术或服务支持下形成的等等。
参照上述分析,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环境总体可以归纳为“二大四小”环境。其中,“二大”主要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四小”主要指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内部环境主要指活动本身为促进学习者提供的内部条件,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活动进程中借以辅助学习者开展活动的外部条件,它包括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
依据环境设计要与活动特点相符合的原则,同时结合设计要素的分析,本研究设计出一个适合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环境模型。该模型构建活动环境的规则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步步细化环境内容,并融入到具体移动协作学习活动中。如图1所示,整个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层面的环境构建,第二部分是微观层面的环境构建。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把握设计环境的方向,该模型根据“移动、协作”两大特点,将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学习者与教师在活动环境中开展具体的协作。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是分解、细化每个环境构建内容。其中内部环境主要指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包括软件和资源环境,硬件环境包括手机和支持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外部环境主要指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空间环境包括交流、共享和知识管理空间,人文环境包括规则、策略和心理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指活动本身为促进学习者提供的内部设施条件,它是移动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只有构建好内部环境,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内部环境是活动环境的必备要素,合理构建它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内部环境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软件环境设计和硬件环境设计。
软件环境是用以支持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所提供的内在设施条件,对它进行设计主要从软件和资源两个方面着手。
(1) 软件设计
软件是活动的辅助手段,学习者借助软件的功能进行协作。本次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所选择的软件工具是“Q Q+飞信”,以Q Q学习工具集为主,飞信为辅。Q Q学习工具集的作用是提供各项功能,实现效能工具、信息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认知工具、评价工具的要求,借以帮助学习者完成活动目标。飞信的作用是当手机或支持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上Q Q不在线时,利用飞信实现及时通信的功能,保证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由于多数学习者对这两个软件的功能很熟悉,在具体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操作,只需要引导学习者合理使用它们,避免工具成为摆设或出现迷航现象。
(2) 资源设计
资源是活动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主要指在移动协作学习活动中活动主题所需要的内容和材料。从资源的呈现形式分,移动协作资源可以呈现为短信形式、网页形式和下载存储形式[4];从资源的承载形式分,移动协作资源可以呈现为文本形式、图形形式、音频形式、视频形式和动画形式。具体到本研究,活动重点在于协作,根据活动主题和部分条件限制因素,本次活动选取的移动协作学习资源主要是短信形式、网页形式和协作形式,同时结合文本等各种形式呈现资源。
首先,短信形式的移动协作学习资源设计。这类形式的资源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通过短信传递与活动相关的内容,一般用作通知或提醒等等,它的特点是形式单一、内容精练、操作方便。具体行为是:教师设计活动主题后,通过飞信将活动重要要素内容(主题、活动安排、完成活动的时间等)发至每个学习者的手机上,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在协作小组内,根据小组活动计划,组长通过飞信通知组员讨论时间和内容进度安排,保证协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短信形式的资源设计时文字尽量言简意赅,学习者不需要翻页即可对提醒内容一目了然。
其次,网页形式的移动协作学习资源设计。这类形式的资源主要是以浏览网页的形式查找活动资源,它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利于学习者多角度获取活动所需的资料。具体行为是:协作小组通过浏览网页查看或下载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或自己寻找相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网页形式的资源设计时教师应该尽量少提供现成的资源,这样才能充分锻炼学习者查找、甄别资源有用性的能力。
最后,协作形式的移动协作学习资源设计。这类形式的资源主要是通过协作小组内组员间的交流总结出的信息,这类资源不需要预先设计,它只需要学习者参与活动、积极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资源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协作形式的资源设计需要学习者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习者协作的兴趣、能力,保证资源的流动性。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所涉及的硬件环境主要指在移动技术或服务支持下学习者参与活动所使用的硬件设备。硬件是支持移动协作学习软件的载体,也称之为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普通手机、支持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MP 3或MP 4、P D A等。移动终端设备多种多样,可以选择的范围也很多。通常而言,移动终端设备的选择需要综合以下几方面因素:
(1)以活动任务和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于活动本身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任务和活动需求不同,选择的工具也会有所不同。根据活动任务不同,选择合适的移动终端设备。如果是概念学习类任务,它仅需要知识的查找与罗列,没有过多复杂的操作,在协作中可以选择简单易携带的工具,例如普通手机、MP 3或MP 4、智能手机。如果是问题解决类任务,它比概念学习类任务过程复杂一些,在协作中应该选择支持复杂程序或工作的工具,例如支持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P D A。如果是作品设计类任务,它涉及作品的设计与开发,对设备的要求更高,在协作中可以选择支持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P D A。如果是移动技术应用任务,所有的移动设备都可以参与协作学习活动中。
(2)依据学习者具体拥有的设备条件,立足于实际
参照问卷调查的结果,如图2所示,在143名研究生中83.22%拥有笔记本电脑,48.25%拥有普通手机,40.56%拥有智能手机,52.45%拥有MP 3或MP 4,0.7%拥有P D A。数据表明,大多数研究生目前拥有的移动设备是笔记本电脑、手机、MP 3或MP 4,因此这几种设备应该成为移动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首选。
图2 移动设备拥有情况
(3)依据网络条件,立足于网络
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活动要求学习者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在任意时间与地点自由进行协作学习,因此,对于移动协作学习而言,无线网络环境是先决条件。随着无线校园网的建成,对师生来说,使用无线网络如同有线网络一样方便。所以移动终端设备的选择要考虑网络条件,协作应该在网络通畅的情况下进行。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在本次移动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设计中,以最小代价为原则,最终选择的硬件(移动终端设备)是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和支持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硬件设备是软件设备的载体,它承担着支持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角色。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要关注硬件设备的可用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硬件设备的优势,进而有效辅助学习活动。
外部环境主要指活动进程中借以辅助学习者开展活动的外部条件,它是移动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保障。外部环境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空间环境设计和人文环境设计。
空间环境是活动开展的场所,移动协作学习所涉及的主要活动是协作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最后实现知识共享。因此,对于空间环境的设计主要从交流空间、共享空间和知识管理空间三个方面着手。
(1)交流空间设计
交流空间是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它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所以重点是对于该空间的设计。在移动协作学习活动中,交流分为个人交流和小组交流。个人交流的形式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交流。小组交流的形式是协作组内组员之间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因此,交流空间的设计是个人交流空间和小组交流空间的结合设计。具体到本研究,个人交流空间主要建立在Q Q好友聊天和Q Q邮箱功能上,小组交流空间主要建立在Q Q群聊天、讨论组聊天功能上,学习者通过手机或电脑在交流空间内使用这些功能进行无障碍讨论。这样的功能空间建立既操作简单,又方便实用,有利于尽快进入协作学习状态中。
(2)共享空间设计
共享空间的作用是将教师和学习者的资源放于该空间内,每个人都能查看并下载这些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该空间的设计主要关注共享功能的实现。具体到本研究,共享空间选择的是Q Q空间。它的功能是当自己或是好友更新内容时,自己或好友可以第一时间接受、查看并转载到自己的空间内,同时群共享功能可以让师生自由上传、下载资料,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3)知识管理空间设计
顾名思义,知识管理空间就是收纳并管理知识的场所,它不仅指个人的知识管理空间,而且还包括协作小组的知识管理空间。因此,该空间的设计应该着眼于个人和协作小组两个方向。具体到本研究,知识管理空间可以选择Q Q微博,在微博上记录个人和小组的学习进程、收藏活动资料、反思协作行为等等。
人文环境是指在移动协作学习活动中,为了形成良好的合作气氛,师生共同搭建的人为环境,目的是更好地约束和促进协作。在活动中,人文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规则设计、策略设计和心理环境设计。
(1) 规则设计
规则是约束和调控学习行为的方法,它是保证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外在屏障。本研究的规则设计主要包括监控规则、激励机制和评价规则三个方面的设计,它们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活动中,监控规则发现并调控不良情绪,适当以激励机制辅助,在活动结束后通过评价规则评价并反思行为,达到对活动的高度负责。通过规则的制定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合作氛围。
(2) 策略设计
虽然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教师的地位不是主体,但是教师在活动中仍然起主导作用,他依旧应该针对具体活动提出策略辅助学习。王雪婧在《网络学习策略模型研究》一文中设计出网络学习策略整合模型,即宏观策略(网络学习的方法、技能、社会和目的策略)和微观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共同作用于网络学习中[5]。本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即民主意识能力、集体智慧的生成能力、组织管理 /协调能力、交流 /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
综合上述分析,本次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策略设计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方法策略。方法策略,即交流/沟通策略,它的作用是提供使用移动技术或服务更好地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方法,它是协作学习中各种交流方法的结合。
其次,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技能策略。技能策略,即协作学习技能策略,它的作用是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中自觉培养集体智慧的生成能力、组织管理 /协调能力、交流 /沟通能力等协作能力,它是协作学习中各种能力的集合。
最后,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关系策略。关系策略,即人际关系策略,它的作用是明确在活动交互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之和谐平衡发展,它是协作学习中各种关系的集合。
方法策略、技能策略和关系策略的形成需要共同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制定阶段,即教师根据活动特点和已有经验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二是体验阶段,即教师和学习者共同体验这些策略指导下的协作活动;三是矫正阶段,即在体验后,教师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矫正,使之更好地适合协作学习活动;四是巩固阶段,即通过体验、矫正循环过程达到对策略的巩固,提高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心理环境设计
心理环境主要指学习者通过自我内在行为促进学习的条件,即学习者的自我能动性,它是活动环境设计的基础环节。心理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和自我监控两个方面的设计。
学习动机主要指学习者参与活动的动力,它影响学习者的协作行为。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划分为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即内部动机,其目标是让学习者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促使学习者去了解并参与活动。这类动机设计时的重点是找到学习者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自我提高内驱力,即外部动机,它的目标是在活动中让学习者感受到成就感、归属感以及完成任务的信心。这类动机设计时的关键是提高学习者本身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赢得尊重。附属内驱力,它是一种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认真完成活动任务的需要。这类动机设计时要注意结合评价的运用,教师及他人的肯定与鼓励,往往是学习者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是哪种学习动机,它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动机的激发阶段,具体行为是:教师准备好多数学习者感兴趣的主题吸引他们参与活动,同时制定激励机制,用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其次是动机的维持阶段,具体行为是: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协作气氛,通过丰富活动资源、小组讨论形式以及强调成果意识等行为进一步刺激和维持学习动机。最后是动机的强化阶段,具体行为是:教师通过评价和鼓励方式强化学习者的成就感,学习者通过反思学习增强活动的信心,在强化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完善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
自我监控主要是指在活动中学习者自我调节与控制学习节奏的行为,它的作用是规范学习者的协作行为,目的是学习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对活动中的自我行为进行监控,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具体操作:一是活动进度监控。学习者把握活动进度的节奏,直接决定活动任务完成的速度。学习者根据协作小组活动计划,在Q Q备忘录上记录计划目标,每天提醒自己完成它,这样从整体上掌握活动进度。二是活动内容监控。根据活动主题,协作小组确定阶段活动内容后,学习者依照内容框架进行协作学习,定期检查、更新与交流内容,保证活动内容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三是活动交互监控。遵循协作的原则,为了提高协作能力,学习者应该时常督促自己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进行同步协作或异步协作,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四是活动效果监控。活动效果主要体现在活动成果的质量,为了使协作小组整体成果质量高,学习者各人的阶段成果很重要。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成任务的步骤与目标,保证阶段成果的质量。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环境是具体活动的场所,它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进行设计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的模型是否合理和适用,需要将其应用到具体活动实践中,根据实践反馈的结果修善该模型,这是下一步的工作。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2.
[2]林军来.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郭宁.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设计[D].河北大学,2010.
[4]王珍珍.基于移动终端的实验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0.
[5]王雪婧.网络学习策略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2009,(05).
2011-12-15
王蔚,在读研究生;杨成。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21009)。
责任编辑 三 川
G40-057
A
1009—458x(2012)06—0086—05
*本研究为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基于Groove的网络协作学习行动研究”(2011YLB043)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成人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教育部重点)“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学习服务体系研究”(GKA103013)的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