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 王爱华 姜海标
促进教师开放课程:MIT创新扩散措施探析*
□ 王爱华 姜海标
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主要从创新的属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和可观察性)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来考虑MIT为促进OCW在教师内部扩散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为了让教师了解、接受并最终参与OCW项目,MIT一方面努力增强或强调OCW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可观察性和降低复杂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种传播渠道来增强OCW的影响力。有些措施是自始至终都采用的,另外一些措施只是在项目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
MIT OCW;教师;创新;扩散;措施
从自由软件到开放内容,人们对“开放”的需求和呼声日益强烈。OCW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覆盖全球的开放课程潮流。
2001年秋,MIT OCW正式启动,随即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开放课件运动,犹他州立大学、耶鲁、加州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相继宣布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课程资料。在2007年,全球有54个高等教育机构发布了超过5000门开放课程[1]。而截至2009年10月,全球已有100所高校开放了超过13000门课程,此外还有150多所高校正在筹备OCW项目[2]。
教师是OCW项目的关键群体,OCW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维护,也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根据MIT的统计数据,在2006年,有高达75%的教师参与到开放课件项目中[1]。而到现在,这一数字超过了90%[3]。开放课件逐渐成为MIT新的标识。短短几年,OCW以惊人的速度在教师群体间扩散。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关注。根据我们在2007年对北大精品课程教师的调查,许多教师对开放、共享自己的课程资料心存疑虑,被诸如知识产权、时间和精力、共享回报等问题所困扰。教师是教育资源共享利用的关键参与者,因而这种疑虑和不一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发展。
为此本文研究问题如下:
·从创新扩散的角度,MIT OCW项目组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教师开放课程?
·在OCW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MIT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教师开放课程?不同阶段的措施有何区别?
Wikipedia对OCW的定义[4]是:由高校创建并可通过互联网免费共享的课程资料。
OCW联盟对OCW的定义[5]是:(OCW联盟认为)OCW是指免费、开放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讲义、作业和测验等内容,这些高质量的资料组织成课程在网上发布。OCW项目一般不授予学位、学分或颁发学历证明。课程资料是在开放协议下发布的,教师和学习者可在遵照该协议的基础上使用和改编材料。
本文出现的OCW的定义是:OCW是指由高等教育机构发布的、在一定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开放并可通过互联网供他人免费共享的课程资料,包括课程大纲、讲义、作业、阅读材料等内容。
·创新扩散理论
最早将创新扩散理论作为传播学内容进行研究的则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1962年,罗杰斯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其要点包括:创新扩散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因素,即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6];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影响创新采纳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的基本属性、决策类型、传播渠道、社会系统性质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创新的5个基本属性,即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7]。
·传播学理论
1948年,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即谁(Who)→说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 (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8]。拉斯威尔认为,这五个要素是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后来又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1960年,美国的传播学家贝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SMCR”传播理论,其中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该模式认为:传播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信息源、信息、信道、受播者。传播效果由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其中的某个要素单独决定的[9]。
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本文着重考察谁(或信源)、说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信道)三个方面的因素,从创新的被感知属性和传播渠道两个维度来考察MIT为促进教师参与OCW项目所采取的措施。
根据MIT OCW内部关于OCW Consortium筹备会议上的相关文件,MIT早在2005年就意识到了创新扩散理论对于OCW扩散的指导作用,认为OCW运动的扩散符合S曲线,并将OCW运动的发展和扩散分为创新(innovation)、推广(diffusion)和采用(adoption) 三个阶段[10]。
学者王龙(2008)也利用创新扩散理论对MIT OCW进行了研究,认为OCW符合创新事物的5个特征,即相对优越性、兼容性、低复杂度、可适用性、可观察性。他在文中也指出OCW运动的扩散符合S曲线,并把OCW的国际扩散过程进一步明确划分了时间,即创新阶段(1999年至2003年)、推广阶段(2003年至2005年) 以及采纳阶段(2005年至今)。此外,他还指出,MIT OCW项目体现了观念、实施、产品、推广等方面的综合创新[11]。
尽管上述研究与本研究都选用了创新扩散理论来对MIT OCW进行分析,但着重点不尽相同。已有的研究着眼于整体的创新扩散过程,而本研究重点考察MIT为推动教师开放课程所采取的措施,并力图根据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项目组的核心职能来对这些措施进行归类和总结。这些差异也是本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传播学理论以及所收集的参考文献,确定了本研究的二维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分析的维度。
图1左列为项目组为促进创新扩散所采取措施的可能方向,包括教师所能感知的创新属性和传播渠道两部分,其中创新属性进一步细分为4方面内容,传播渠道也分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角度来考量。考虑到OCW不是具体消费的商品,无法试用,不具有可实验性,因而未将该项列入。
罗杰斯认为,影响创新扩散速度的因素包括创新属性、传播渠道、社会结构、决策类型和创新推广人员的努力程度。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创新属性、传播渠道两个因素。因为本研究是站在MIT(创新推广机构)的角度来探讨促进扩散的措施,因而对于既定或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社会结构(教师群体)和决策类型(教师个人)不予考虑。至于创新推广机构的努力程度,由于数据获取和分析的难度,我们默认所有OCW工作人员的工作都是尽心尽责的。从传播学理论来说,由于本研究是站在推广机构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因而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或信息源、信息和通道是重点考察的因素。
图1右列则是根据MIT OCW项目组的核心职能而来。MIT OCW除了管理层外,还有通信组、技术组、发布组和制作组等核心小组,不同分工的团队分别执行相应的职能,管理层负责政策和制度设计,通信组负责交流沟通,技术组负责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发布组和制作组则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因而,本研究计划在通过访谈、文件整理得到MIT为促进教师参与OCW而采取的措施表后,结合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再从政策制度、交流、组织和技术四个维度对这些措施进行总结,以增强其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横轴表示OCW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给梅隆基金会和休伊特基金会的项目建议书中,MIT团队将OCW项目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2]:
·试运行阶段(A pilot phase):头27个月,至2003年9月为止;
·快速发展阶段(A ramp-up phase):从第三年到第八年;
·稳定运行阶段(Steady state):第八年之后。
考虑到在与基金会达成合作协议(2001年6月)之前,MIT的一系列做法(如委托咨询公司对教师进行访谈等)已经对OCW的扩散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在试运行阶段之前增加一个酝酿筹备阶段,时间从1999年秋教育技术委员会(MIT Council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MITCET) 成立到2001年 5月为止。此外,考虑到MIT在2007年底就已经完成发布1800门课程的目标,故“快速发展”阶段到2007年底为止,从2008年开始就进入“稳定运行”阶段。综上,本研究将MIT OCW的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如表1所示。
表1 MITOCW发展的阶段划分
本研究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搜索文献,确定案例分析框架。在本研究中,认真研读包括罗杰斯《创新的扩散》 (第4版)等理论著作。同时,作者从中国知网论文库中,利用“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创新扩散”、“创新推广”、“影响因素”、“措施”等关键词,搜索出40多篇相关的中文文献,另外在Emerald、JSTOR数 据 库 中 以 “diffusion ofinnovation”、“OCW”、“promotion”为关键词,搜索出20多篇相关英文文章。根据所搜集整理的文献,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初步确立分析框架。
第二步,根据分析框架和MIT OCW的组织结构拟定对项目组的第一轮访谈提纲。主要对项目经理、发布组、技术组、通信组等进行访谈。根据案例分析框架,拟定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第三步对MIT OCW项目组进行访谈。限于时间和条件,访谈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对参与MIT OCW的教师进行访谈,获取教师对于扩散过程的认识。在访谈过程中,得到MIT OCW外联部主任Steve Carson先生的帮助和支持,根据我们的访谈要求由其推荐相关的合适人选,使得对项目组的访谈能够得以相对顺利地进行。第一轮访谈结束后,根据反馈,对于存在疑点以及需要进一步挖掘的地方又进行第二轮访谈。关于10位MIT教师的访谈,由于本研究的立足点在于OCW的推动者,因而主要考察MIT为促进教师开放课程而主动采取的措施。对于教师的访谈结果,只是从侧面来显示这些措施的效果。
第四步,整理、分析访谈数据。本研究采用一款免费软件Weft QDA来对所获取和搜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和登录。在分析质性数据的过程中,该款软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当然,软件的使用只能是给予研究者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关键的研究设计、各级编码等都需要研究者自己完成。
第五步,结合相关资料,初步总结出项目组为促进教师开放课程所采取的措施。然后根据这些措施实行的具体时间,分别从MIT OCW发展的四个阶段来进行解读和分析。再从OCW项目组的四个核心职能(管理、交流、组织、技术)角度对这些措施进行归类总结。
表2 表示MIT为促进教师开放课程所采取的措施。从创新属性这个维度来看,MIT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或彰显OCW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可观察性,并努力降低其复杂性。从传播渠道的角度来看,MIT非常重视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一方面与教师直接交流,从正面直接促进教师开放课程;另一方面,MIT通过大众传媒渠道,不断扩大OCW的影响力,进而让更多的教师了解、认可和参与OCW项目。
MIT OCW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酝酿筹备阶段、试运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运行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MIT为促进教师开放课程所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此外,也有些措施是自始至终都采用的。考虑到这些措施采用的时间因素,可得到表3。
由表3得知,在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MIT侧重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促进OCW在教师群体的扩散。比如在项目发展的早期,由于教师对于OCW的理解还不深入,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学校给每门课提供了3000美元的补贴。后来随着OCW逐渐为大家所认同,这笔钱减少为2000美元,最后取消。又如在项目发展的早期,在通过公共媒体加强宣传的同时,项目组非常重视与教师间的直接交流,无论是项目酝酿期间委托咨询公司对教师进行大规模的访谈和问卷以获知他们的真正想法,还是到33个院系分别作详细介绍以及在教师大会上对项目进行表决,或者是项目开始运行后定期走访各院系鼓励参与,无一不显示出对教师这一项目关键群体的重视。特别是校长、院系领导的亲自推介,更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随后,OCW的影响力逐渐扩大,MIT更注重用科学的评估研究来体现教师的真实想法,并继续利用公共媒体增强OCW的影响力。
罗杰斯认为,大众传媒是最快、最有效的传播手段,能够使作为潜在接受者的观众得知一项创新[13]。但是MIT在项目发展初期非常重视人际传播,原因就在于人际关系渠道更能够说服个人接受创新。尤其是当渠道中的个体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时更是如此[14]。在OCW的传播过程中,作为社会系统的MIT教师群体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而人际交流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开放课程。
表2 MIT为促进教师开放课程采取的措施
当然,也有一些措施是MIT OCW从头到尾都采用的,比如知识产权的清理跟踪方面,从项目开始的第一年就开发了专门软件,到现在仍然在用。又如“how to”网站被称为OCW的“姊妹站”几乎与项目主体站点同时启动建设。如今,“how to”网站的所有内容都转化成了可直接下载的压缩包,更加方便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人了解和支持OCW。
表3 在项目发展不同阶段,MIT为促进教师开放课程采取的措施表
根据之前的案例分析框架,MIT OCW项目团队的核心职能可以分为四部分,即管理、交流、组织和技术。根据这四个维度对措施表的各项措施进行归类整理,可得到表4。
·政策与制度方面:教师参与OCW完全是自愿,不带有任何压力或胁迫。规定所发布的知识产权归教师而不是MIT所有。采用“知识共享协议”来解决知识产权难题。在项目发展初期,提供最多3000美元的补贴,后来逐渐下降。在项目影响力扩大之后,适时取消激励。发布流程尽量方便教师,教师不必改变教学方式。
·交流方面:自始至终强调参与OCW带来的益处,包括规模效应、增强学校影响力、增强个人学术地位、促进MIT现有学校教育、践行学校使命等方面,并从2003年开始通过每年的评估报告来彰显这些益处。
此外,在项目的试运行期,更注重与教师的直接人际交流,充分与教师进行沟通以获取支持,并注重发挥校长、系主任等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同时辅以新闻发布会等公共媒体进行宣传。在项目进入快速发展期后,主要通过更具时效性的newsletter和定期的评估报告来影响教师的选择。当然与教师的沟通一直没有中断,包括院系联络人以及评估过程中的访谈等都起到直接交流的作用。
·组织方面:根据OCW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人员配备和规模,以符合项目的实际需求。通过配备专业人才来做大部分的工作,以减轻教师负担,让发布过程变得轻松和有效,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
·技术方面:充分运用新技术来简化发布流程和促进项目发展,如从网站建设开始就注重流量等数据的收集、开发软件有效跟踪知识产权清理情况等。
表4 从MIT项目团队职能对措施分类
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通过对MIT项目组成员、部分MIT教师的访谈以及对评估报告等相关项目文件的分析,从创新的属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和可观察性)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来考虑MIT为促进OCW在教师内部扩散所采取的措施。研究发现,为了让教师了解、接受并最终参与OCW项目,MIT一方面努力增强或强调OCW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可观察性和降低复杂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种传播渠道来增强OCW的影响力。有部分措施是自始至终都采用的,其他一些措施只是在项目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研究最后基于实施的角度,从政策制度、交流、组织和技术四个方面对MIT在项目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归类总结,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本文仅仅对MIT OCW作了案例分析,并没有对开放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作进一步的研究。考虑到中美之间在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措施能否应用到中国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1]MIT OCW 2006 Program Evaluation Findings Summary[R].MIT OpenCourseWare,2007:1,1.
[2]MIT OCW 2009 Program Evaluation Findings Summary[R].MIT OpenCourseWare, 2009:1. http://ocw.mit.edu/ans7870/global/09_Eval_Summary.pdf,2010-9-23.
[3]President’s message.http://ocw.mit.edu/about/presidents-message/,2010-9-23.
[4]Wikipedia.OpenCourseWare [D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CourseWare,2009-4-7.
[5]OCW Consortium.HELP FAQ [DB/OL].http://www.ocwconsortium.org/aboutus/whatisocw,2010-9-24.
[6][7][13][14]埃弗雷特·罗杰斯.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Schumpeter.The Instability of Capitalism [J].Economic Journal,1928,vol.38.Reprinted in Schumpeter,Essays on EconomicTopics[C].ed,by R.V.Clemence,Port Washington.NY:Kennikat Press,1951.
[9]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23,26.
[10]OCW Consortium筹备会议.[DB/OL].http://web.mit.edu/ocwhq/pres/consortium/feb17/consortium-2-17-05.ppt,2009-4-2.
[11]王龙.创新推广理论视角下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20-24.
[12][7]Hal Abelson,.The Creation of OpenCourseWare at MIT[R/OL].http://dspace.mit.edu/bitstream/handle/1721.1/37585/ocw-creationpreprint.pdf?sequence=1.
MIT’s Measures to Promote Teachers’Participation in OCW Progra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Wang Aihua,Jiang Haibiao
Teachers’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isthekey to theimplementation and maintenanceof theOpen Courseware (OCW)program.This paper endeavors to examine the measures MIT takes to promote teachers’participation in the OCW pro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Through interviews with program members and MIT teachers as well as literature review,it studies MIT’s measures with focus on examining the innovative properties and communications channels.Findings show that,in order to promote teachers’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OCW program,MIT,on the one hand,manages to enhance OCW’s relative advantage,compatibility and observability and to reduce its complexity;on theother hand,it employsmultiplecommunicationschannelsto promotetheinfluenceof OCW.Finally,the measures taken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grouped and classified so as to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 for future practice.
MIT OCW;teachers;innovations;diffusion;measures
G420
B
1009—458x(2010)12—0014—06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金资助(批准号09YJA880009)。
2010-09-30
王爱华,副教授;姜海标,在读硕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100871)。
责任编辑 池 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