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 李 凡 陈 琳
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 李 凡 陈 琳
近年来,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我国飞速发展。为了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国知网上2000~2009年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移动学习的299篇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数量分布、研究内容、作者单位、作者所属地区以及论文合著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今后移动学习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移动学习;内容分析;研究现状
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1]。如今,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很多关于移动学习的项目,如欧盟的达·芬奇研究计划中(Leonardoda Vinci)一个名为“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的移动学习研究项目、“MOB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研究项目、非洲农村移动学习项目,等等。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12月发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群体日益壮大,教育应用功能不断丰富,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尽管如此,从目前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的开展情况来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移动学习研究的发展,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有必要从时间轴上考察移动学习研究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2000年至2009年中国知网上收录的关于移动学习的299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目前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期发现问题,为今后移动学习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本文选择的研究样本为学术论文,来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移动学习的全部期刊论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我国有关移动学习的论文从2000年陆续出现。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范畴,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分别以检索项:“题名”;检索词:“移动学习”、“移动教育”、“m-learning”;匹配:“精确”的检索方式,剔除无关样本,获得有效样本共299篇,见表1。希望通过对移动学习相关论文的元分析,获得一些关于移动学习研究趋向的重要信息。
表1 样本情况统计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移动学习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归纳总结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特点。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地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2]内容分析法被大量用于分析文本材料,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显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移动学习的研究变化和发展状况最为适用。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使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
本文从数量分布、研究内容、作者单位、作者所属地区及论文合著情况等五个方面,对所抽样本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的类目设计,我们参照了叶成林等在“移动学习研究综述”一文中所提及的五个关键性问题: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终端的软件开发研究、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3]根据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我们对以上五个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分析类目分为六个方面:① 移动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移动学习概念、理论的研究、相应的实施模式,以及对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等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② 移动学习的相关技术研究,包括移动终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学习系统与资源相关的开发技术等的研究;③ 移动学习终端平台开发研究,包括移动学习系统平台和手持式终端应用软件的研发;④ 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包括进行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学习环境建设;⑤ 应用模式研究,包括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学校、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研究;⑥ 标准化研究,包括移动学习中的技术、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规范性问题研究。
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统计发现,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可以广泛使用的学习方式,其针对性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关移动学习的论文在2000年才开始出现,仅1篇,在随后的几年内发表的相关论文并不多,直到2003年才出现短暂的增长期,2004年有所回落,2007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2009年急剧增长,为最初2000年的100多倍。论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该领域已经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
本研究按照上述六个研究类目将299篇文章进行了归类统计(见表2)。由于学术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研究的广度,一篇论文往往涉及多个主题,因此按照移动学习内容分析类目进行统计的文献量大于实际文献量。
从表2可以清晰看到,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阐述移动学习的内涵、探讨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实施方式,其比例高达35.8%,其中对移动学习的概述综述类文章最多。说明随着研究的开展,我国学者开始逐渐关注移动学习,但也导致了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集中于移动学习的定义与特征等,缺乏一定的深度。
表2 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统计
其次,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比较多,达到73篇,主要是探讨移动学习的技术支持,移动终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移动学习的基本技术环境。这三类技术的发展使通信交流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加工更为方便快捷,直接推动了移动学习的实践应用。[4]移动终端设备方面,集中于智能手机应用于移动学习的探讨。此外,当前对移动开发技术关注比较显著,达到46篇,主要从技术角度阐述系统平台开发技术和学习资源开发技术两个方面,如内容呈现技术(SMS、WAP)、内容自适应技术(MAS、Agent)。这也正说明移动学习开发技术是移动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一定的技术支持,才能使移动学习真正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此项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方面相关论文也比较多,占23.4%,说明当前移动学习已经开始在相关领域进行实践,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方面,移动学习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协同知识建构,如在英语、医学、艺术等学科课程中的应用。在远程教育方面,由于当前我国移动学习的硬件平台已近成熟,软件条件日趋完善,相信在将来移动学习一定会在远程教育领域大展鸿图。但是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在国内开展的还很不够,仅3篇。在这方面国外做的比较成功,如“欧洲:移动学习,下一代学习”已经进行的一些实验中,其对象为欧洲远程通讯行业、数字化学习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决策人、培训师、学生和培训组织。[5]
从表2还可以看到,移动学习终端平台开发研究、课程开发研究、标准化研究这三部分研究较少。这说明移动学习研究中对其本身的实用性关注度还不够,往往会导致欲开展移动学习却没有相应的学习内容、可操作的学习工具等一系列问题。在课程开发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中比较理论性的问题,缺乏深度,可操作性较差。此外,关于移动学习标准化研究的论文仅有2篇,说明人们对移动学习相关标准关注度还不够,对技术、协议或标准之间的兼容性等还缺乏探讨。而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系统而有效的标准管理体系来支持与规范移动学习的稳步发展。
移动学习相关论文作者单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其他三个部分。为简单计,本文只统计文章的第一作者单位情况,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高校力量活跃在移动学习研究的第一线,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主干力量。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师资力量雄厚,云集了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为移动学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人员、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不可忽视的是高校研究生也为移动学习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们从中发现,除了高校以外,其他社会力量对此关注度不够,如公司人员、中小学教师等,他们也应该是一批重要的研究力量,可以从开发或实践层面对移动学习进行相应的实践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高校研究队伍所表现的明显特点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名牌院校”呈现出明显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论文数量位居“三甲”,反映出这三所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对移动学习研究的重视,而且很明显,师范院校占了绝大部分,是移动学习研究的核心力量。值得关注的是河北大学虽然是综合性大学,但其移动学习的论文发表量也位居第七,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河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起步比较早,早在1986年就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一起,成为我国首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表3 高校移动学习研究论文情况统计(前6名)
从论文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研究者都有在期刊上撰文参与移动学习的研究,但是地域分布是不平衡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广东等地区,这些地区共发表127篇,占了42.7%,俨然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核心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力量雄厚,并拥有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和电教馆,加之这些地区教育技术研究起步早、发展快,所以在近年移动学习研究发展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起着带头作用。
表4 作者地域分布
在移动学习研究中,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从论文作者的合著度情况可以探知某一学科或者主题发展的程度,还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有263篇文章是合作完成,占总数的87.90%,而且合著率基本上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已经达到了95.20%,说明移动学习研究人员合作频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移动学习的发展还是比较有深度的。合作交流是当今世界进步与发展的一个标志,研究者们应更多地进行横向研究,以不断提高移动学习研究的水平和层次。
表5 论文合著情况统计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国外的移动学习起步比较早,始于1994年卡内基梅隆开展的研究项目WirelessAndrew,至今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移动学习案例,其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是,在借鉴与学习国外移动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的同时,也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加强本土化研究,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超越。例如,在使用移动学习进行远程教育时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无线计算技术还需进一步发展,硬件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移动学习终端还需进一步普及,应创造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型远程教育模式。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核心仍然是学习,所以在移动技术与学习方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移动技术促进学习,这才是移动学习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不是片面地只追求移动技术或移动终端,陷入唯新、唯美的误区,一味追求高新技术与产品。移动学习要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特征,选择相应的技术来开发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很多探讨移动技术开发的研究没有重视后续的学习效果验证。因此,今后在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移动学习应用研究已经深入到人类学习活动的各个领域,并促进了各类学习形态的融合和人类新型学习理论的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终身学习等各种学习理念因为移动学习的特点而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6]上述分析表明,随着移动学习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但不论是应用于哪种模式中,真正有效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今后的应用模式研究中,移动学习需要与其他(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组合,相互配合,进行系统地应用设计,实现移动学习效果最大化。
由美国国防部于1997年启动的“高级分布式学习”(ADL)研究项目所提出的“可共享内容对象参照模型”,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性最强的规范。[7]此规范主要是用来管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有利于解决移动学习资源交互性差、移动学习管理系统功能难以发挥、移动学习课件缺乏对学习次序的编列等问题。目前我国也已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是上述分析表明,关于移动学习的标准化与绩效评估规范方面的研究还相当匮乏,还没有将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之中,这无疑将影响移动学习的发展。该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促进移动学习各个方面研究的规范发展,提升研究水平。
[1]刘豫钧,鬲淑芳.M-Learning让课堂随时在身边[J].信息技术教育,2003,(6):20-21.
[2]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4][5][6]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李华新,李忘秀.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刍议[J].山西电教,2009,(2):14-16.
2010-09-15
李凡,硕士研究生;陈琳,教授,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21009)。
责任编辑 石 子
G40-034
B
1009—458x(2010)12—0041—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